我国钢材期货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2020-04-02 00:32:53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  目:  我国钢材期货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意义

随着全球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现货市场对应的期货市场在世界各国市场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单一的现货市场中,由于现货价格调整的滞后性,容易导致商品供求和价格的剧烈波动,而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正好能够弥补现货市场的这种内在缺陷。一个成熟的期货市场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必然存在紧密的联系。期货市场所形成的超前价格可以使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做出更为科学的生产经营决策,减少盲目投资和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消费国,2008年我国粗钢产量约为2.7亿吨,占全球总产量的近三成。与此同时,中国还是钢材进口大国和出口大国,2008年进口钢材达2930万吨,出口钢材累计1423万吨。但是由于我国缺乏钢材期货市场,钢材现货市场的流通渠道又相对分散,钢材价格很不稳定对我国钢材行业及其上下游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了有效规避钢材的价格风险,提高中国在钢铁领域的话语权,优化钢材产业结构,上海期货交易所于2009327日推出了钢材期货产品。

钢材期货市场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参与,期货市场资金容量、交易量和持仓量都创出历史新高,改写了中国期货市场的记录,钢材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互动日益充分。以螺纹钢期货为例,在最初的两三个月内,螺纹钢日成交量平均20多万手,持仓量10多万手。随着时间的推移,钢材期货的参与者和参与资金也不断增加,主力合约在价格顶峰时期日成交近500万手。目前,钢材期货日均成交量已占上海期货交易所日均成交最的近四成,已经成为国内成长最为快速的期货品种。

但相对于国外成熟的期货市场而言,我国的期货市场尚属于新兴市场,尤其是只经历了短短一年时间的钢材期货市场更是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对钢材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的实现情况进行研究。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有关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研究的基础上,对2009 4 月-20108月钢材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了解我国钢材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实现情况和期货市场的运行效率,为完善我国钢材市场提供建议,使投资者能更好的规避价格风险和套期保值。在此,对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二、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及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学者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形成原因的分析,二是对期货市场是否具备价格发现功能进行实证检验。

对于价格发现功能的形成原因,国外学者之间存在不同的观点。Working Holbrook1960)提出了著名的仓储价格理论,认为对一般农产品而言,现货市场价格与期货市场价格的差额部分(即基差)的主要成分是仓储费用,现货市场价格和期货市场价格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基差基本上受制于边际持仓成本,在临近交割期时,两个市场价格将趋于一致,即基差趋于零。因此,期货市场具有极强的价格发现功能。Hoffman1932)则认为价格发现功能的存在取决于新的信息是首先在变化了的期货价格中得到反映还是首先在变化了的现货价格中得到反映。如果期货价格领先于现货价格变动,那么期货市场就具有价格发现功能。Param Silvapulle(1999) 认为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存在是由于期货市场较低的交易成本和容易卖空的特点决定了期货价格能够先于现货价格对新的信息做出反应。Albert Ballinger(2004)认为市场机制在价格发现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期货市场更接近于完全竞争市场,所以它能够更多更快的聚集信息。

国外学者对于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研究是伴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而不断深入进行的,大致可以Engel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理论为界限。在协整理论被提出之前,对价格发现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类方法:一是传统计量经济学的单一或联立方程方法,即运用OLS方法对几个相关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二是时间序列分析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即在第一类方法的基础上将相关变量的回归分析扩展到其变量滞后项以及残差滞后项。由于当时理论水平的限制使得这一时期的学者在分析时没有对经济金融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因此用上述两种方法所得出的研究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缺陷。

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有:BigmanGoldfardSchechtman(1983)最早利用最小二乘法对小麦、玉米、大豆期货价格的无偏性进行了检验,发现近期期货价格是最后交割日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量,而远期期货价格是最后交割日现货价格的有偏估计量。此后,GarbadeSilber(1983)建立了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相互联系的动态模型(G-S模型),该模型通过考察上一期基差的变动对下一期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变动的影响,来刻画期货与现货在价格发现中作用的大小。他们对小麦、玉米、燕麦、橙汁、铜、金、银等7种期货品种进行检验,发现期货市场表现出较好的价格发现功能。KawallerT. KochPKoch1987运用联立方程模型来描述S&P500期货与现货的动态价格关联,并用三阶段OLS回归进行估计,结果表明两价格同时项非常显著,证明市场存在同步信息传递,同时也发现在两变量的滞后项方面,期货对现货存在明显领先滞后关系。Victor K. Ng1996使用非线性误差纠正模型对汽油进行了现货价格与期货价格间关系的检验,也发现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功能。

当协整概念提出之后,协整理论与以向量自回归为基础的误差修正模型(VECM)在八十年代逐渐发展成熟。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研究首先是由EngleGrange(1987)提出的,并经JohansenJuseliuse1990)等人逐步发展和完善。协整检验方法主要有两种:Engle-Granger提出的两步法和Johansen等人提出的最大似然估计检验法。

Chowdhury(1991)首先运用协整理论检验了美国有色金属类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价格领先优势,价格发现功能发挥良好。Hasbrouck(1995)在协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长期作用部分的总方差进行分解,并计算出每个因子的贡献,由此确定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功能中所起作用的大小。Haigh(2000)利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期货品种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期货价格对交割日的现货价格具有预测作用。SKumart2004)对印度农产品期货市场五个交易品种的研究表明期货市场不存在价格发现功能,期货价格不是未来现货价格无偏估计,市场不能对新信息做出有效反应。M. A. Thompsont等(2006)运用MTAR模型和协整理论分别研究了美国原油、取暖油和燃料油期货和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结果表明当允许渐进调整的情况下,这三个交易产品的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均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RajaguruPattnayak (2007)分别使用分块协整模型、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香港恒生平均指数中的期货指数和现货市场价格之间的价格发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分块协整模型和误差修正模型可以得出最优的长期和短期预测模型。Pantisa PavabutrPiyamas Chaihetphon2009)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印度黄金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期货合约的价格引导现货价格,期货价格的价格发现作用大于现货价格。

(二)国内研究动态

由于我国期货市场起步较晚,国内学者对于期货市场的研究较国外学者明显滞后,研究成果并不丰富,且大多是利用国外学者的理论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因此国内对于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

在理论研究方面,陈蓉、郑振龙(2007)对国外学者认为期货价格是对未来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两位学者首先讨论了引起上述误解的根本原因,提出期货价格的根本决定力量是套利而非投机,之后分别针对投资性资产和消费性资产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虽然期货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领当前标的资产现货价格变化的信号功能,但在进行预测时,期货价格不能被用来作为未来现货价格的无偏估计,期货市场的最本质功能应当是风险管理,即为套期保值者提供了一个转移风险和管理风险的市场,如果说期货市场有价格发现功能,那是指期货市场可以更好地发现现在的现货价格,而不是未来的现货价格。田源(1992)将预期理论与蛛网模型相结合,设计了现货-期货模型,该模型认为:如果现货市场价格由于临时性因素的影响而偏高,期货市场经过集合竞价将剔除这些因素的影响,合理地降低对未来现货价格的预期,引导现货价格向真实价格移动。

在实证研究方面,张冬平、李瑞琪(1994)通过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走势图对绿豆期货和现货的价格关系进行分析,得出期货与现货价格具有很强相关性的结论。吴冲锋、王海成(1997)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与深圳金属交易所铜期货价格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国内铜期货市场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二月铜期货对现货市场价格有引导作用,表明期货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远期价格发现和引导功能。王洪伟、蒋馥、吴家春(2001)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对铜期货价格进行检验,发现铜的现货价格变化领先于期货价格变化,认为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并不显著,但两者之间有着即时的双向价格引导关系。华仁海、仲伟俊(2002)采用标准的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上海铜、铝期货合约进行了检验,结果证明铜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之间存在明显的双向因果关系,而对铝来说仅存在从期货价格到现货价格单向因果关系,在价格发现功能中铜是现货市场起主导作用,而金属铝则是期货市场起决定作用。

张宗成、王骏(2005)采用基于VAR模型的协整检验对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硬麦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进行了实证分析的研究。结果发现硬麦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存在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双向引导关系,期货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中,除了期货与现货价格都对新息立刻有较强反应外,现货价格新息对期货价格的影响更大,这也说明了现货市场在价格发现中的主导地位。夏天、程细玉(2006)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Johansen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技术对大连商品交易所、美国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大豆期货价格与国产大豆现货价格三者问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三者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短期内的价格偏离可以通过自身价格约束机制予以纠正。三者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引导的关系,并且大连期货市场具备了良好的价格发现功能,居于长期价格发现的主导地位。张金清、刘庆富(2006)通过构建双变量EC-EGARCH模型,同时借助于协整关系和Granger因果关系模型,对我国199712日至20041231日的金属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内在波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具有双向引导作用,两个市场间的信息传递是对称的;而铝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只有从期货市场到现货市场的价格引导关系,两个市场之间的信息传递具有不对称性。同时发现,铝和铜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溢出效应是不同的,铝市场的溢出效应是不对称的,而铜市场的溢出效应是对称的。李海英,马卫锋(2007)选择G-S模型对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发挥和价格引导情况进行递进、全面的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与国内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燃料油期货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一定程度发挥,但仅存在现货价格对期货价格的单向引导关系,且在价格发现功能中,现货价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周红梅(2010)利用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等技术对沪铜期货价格,现货价格以及股票价格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沪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间存在双向引导关系。

我国钢材期货与现货价格动态关系的实证研究[开题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