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4-03-15 09:33:29

民间工艺调查报告

11 怀化学院工造七班 1116407021 黄玮

竹编工艺篇

竹编是用山上毛竹剖劈成篾片或篾丝并编织成各种用具和工艺品的一种手工艺。工艺竹编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更具深厚的历史底蕴。竹编行业历史上以作坊形式,多以世代相传或以作坊依托的师徒关系,学徒学成后,自立门户,再招徒弟,口传身教。一般做生活用品、农业用具。

竹编工艺:

一种遍布南方各省的民间工艺。我国南方地区竹种丰富多彩,有淡竹、水竹、慈竹、刚竹、毛竹等约二百多种。劳动人民用竹材制作家具 ,编制用品,创造了具有不同艺术特色的多种编织工艺,常用的有:1、编织,即用竹丝、 篾片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2、车花,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3、拼花,利用竹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4、穿珠,是将竹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结;5、翻簧,利用竹簧加工制成各种器皿的方法。

基本编发:

一挑一编法:

回字形编法:

竹编的历史:  

据考古资料证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后,便从事简单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所获的米粟和猎取的食物稍有剩余,为了不时之需,就把食物及饮水存放起来。这时候便就地取材,使用各种石斧、石刀等工具砍来植物的枝条编成篮、筐等器皿。在实践中,发现竹子干脆利落,开裂性强,富有弹性和韧性,而且能编易织,坚固耐用。于是,竹子便成了当时器皿编制的主要材料。

  中国的陶器也始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形成与竹编的编制密切相关,先人在无意中发现涂有黏土的容器在经火烧过后不易透水,可以盛放液体。于是以竹藤编制的篮筐作为模型,再在篮筐里外涂上糊泥,制成竹藤胎的陶培。在火上烘烤制成器具。后来人们直接用黏土制成各总成形的胚坮,就不再使用竹编编织。但是还是对竹藤几何图形十分喜爱,便在陶培半干状态在其表面拍印上模仿篮、筐、席等编织物的纹样作为装饰。

  在殷商时代,竹藤的编织纹样丰富起来。在陶的印纹上出现了方格纹、米字纹、回纹、波纹等纹饰。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扩大,竹子的编织逐步像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气味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

  战国时期还出了一位致力于竹编技艺研究的人,他就是泰山。

  战国时期的楚国编织技法也已经十分发达,出土的有: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竹篮、竹篓、竹筐等近百余件。

  秦汉时期的竹编沿袭了楚国的编织技艺。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出土的秦陵铜马车底部铸有方格纹,据专家分析,这方格纹就是根据当时竹编席子编织的方格纹翻铸的。

  此外,竹编也被能工巧匠们制成小孩的玩具。灯节活动自唐代以来就在民间流传,至宋代已经十分流行。一些达官贵人往往会请制灯艺人创制精致的花灯。其中一种就是以竹篾扎骨,在外围糊上丝绸或彩纸。有的还用竹丝编织作为装饰。

  龙灯起源于汉代,到宋代更为盛行。龙头,龙身大多以竹篾作内骨编制而成,龙身上的鳞片也往往用竹丝扎结。

  还有一种叫竹马戏的民间小戏。自隋唐起流传至今。戏的演出与马相关,如《昭君出塞》等,演员骑的马用竹子做成。

  明代初期,江南一带从事竹编的艺人不断增加,游街窜巷上门加工。竹席、竹篮、竹箱都是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尤其以竹编最为著名。益阳的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明初。

  明代中期,竹编的用途进一步扩大,编织越来越精巧,还和漆器等工艺结合起来,创制了不少上档次的竹编器皿。如珍藏书画的画盒、盛放首饰的小圆盒、安置食品的描大圆盒等。

  褐漆竹编圆盒是明代官宦人家使用的一种竹编圆盒。

  明清时期,特别是乾隆以后,竹编工艺得到全面发展。江浙一带出现了竹篮。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南方各地的工艺竹编勃勃兴起。竹编技法和编织图案得到完善,汇集起来已经由150余种编织法。

  1937年后,在侵华日军的铁蹄下,竹编艺人们纷纷放下手中的篾刀从事他业,只有少数艺人流落在破庙旧庵继续这门主编工艺。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的主编工艺逐渐复苏。20世纪50年代以后,竹编艺术开始名正言顺的归口到工艺美术行业,进入了艺术的殿堂。技艺高超的竹编艺人也大量涌现,有的还被评上了工艺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的技术职务。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竹工艺大师的荣誉称号。

  1990年以后,浙江嵊州,四川省青神县和渠县先后被评为中国竹编之乡

  进入21世纪以后,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儿出现滑坡,其编织技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也有不少竹编艺术家们仍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新的艺术,新的作品在缓缓冒尖

闽西竹编工艺:

闽西永定培丰镇下辖的孔夫、长流二个村庄,有许多村民祖祖辈辈世世代代都是竹匠,他们的简易工棚,堪称天下一绝,具有安全、快捷、实用、经济、便利、环保、清爽、轻巧、节能等许多优点;建设过程不耗水,不耗电,不与永久建筑争用宝贵的钢材、木材、板材、铁件、水泥、沙石;还可就地取材缓解运输压力,能够促进当地毛竹垦复种植增加灾民收益反哺灾区经济增长,与此次灾区急需的过渡安置房十分对路。 “简易工棚的称呼,是就其成本投入而言的,其实,它的造型美观,技术含量较高,种类也很丰富,有悬空的,有立柱的,有吊梁的,有打拱的,有敞式的,有廊式的,可作堆场,可作食堂,可作车间,可作宿舍,可作教室,可作会场,高低方圆,应有尽有。单体工棚,只要场地允许,长度不限,中间无柱,宽度最大跨径可达30米,高度可达12米。

  用毛竹做原材料的简易工棚,同等面积的造价只需通常钢架结构的八分之一左右,价廉物美,相当经济,这是一笔不能不算的经济账;这种竹棚,正常使用,服务年限五年没有问题,如果刻意维护,十年也是可行的。去冬今春,我国江西、湖南、贵州三省遭遇百年一遇特大雪灾,无数生产生活设施毁于一旦,告急求援电话频繁,培丰的简易工棚大行其市,至今仍有几百号艺匠活跃在三省灾区恢复生产工地。

  简易工棚是一种竹工艺,外地虽有游兵散勇操此技艺,但能象永定培丰这样做到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的,在全国可谓凤毛麟角

简易工棚起源于何时何地,难于考证,据现年74岁的陈盛韶老人回忆,闽西出现竹棚,与成立于1955年的龙岩县竹藤厂有关,竹棚的第一次兴盛,是在1958年开辟龙岩至漳平的铁路工地。盛韶老家在培丰长流新楼下,他是进竹藤厂的第一批员工,既是元老,也是技术权威。盛韶不识字,可当时龙岩县竹藤厂六个大字牌匾,就是由他出手用篾条编织刺绣而成的。 1963年,厂里派盛韶去福州学做热水瓶竹制外壳和鲜花插篓,10年之后,他再带队去建阳观摩30米宽100米长中间无柱无梁全拱的篮球场工棚,遗憾的是,由于同行的几位年轻后生毛躁,回岩之后二次试搭均告失败。当时竹藤厂的员工主要由长流和隘头(原属永定孔夫管辖现划归龙岩东肖)两地人组成,整个龙岩地区的工棚工程大部分由竹藤厂包办,但脑瓜灵光的长流村民陈盛桥、陈友千等人亦能承揽一些零星业务。

柳编、木雕、石刻、刺绣……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既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又展现着民间艺术的魅力,曾一度是人们馈赠亲友、装饰家居、收藏投资的最佳选择。但如今,传统工艺品正在渐渐失去市场。昨日记者了解到,重庆有一家用蝴蝶翅膀制作工艺画的公司,依靠新材质、新元素、新技术,不但令传统工艺焕发了新的生机,还创造了数百万元的月营业额。

个案

  蝴蝶翅膀

  变身精美仕女图

  把蝴蝶翅膀用刻刀精雕细琢一番,一朵朵傲雪红梅便跃然纸上;同样是蝴蝶翅膀,用剪刀修修剪剪,便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仕女图……如今,这些精美绝伦的蝶画已走出国门,远销日本、西欧等地,最高月营业额达到了数百万元。传统工艺画有文化根基,也有商业价值。昨日,让蝴蝶翅膀产生惊人利润的蝶画工艺公司总经理宋相平告诉记者,色彩丰富、纹理多样的蝴蝶,其生命周期往往很短暂,短的仅仅1周时间,最长的也不过几个月。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宋相平了解到,重庆制作蝴蝶相关产品的工艺品作坊、企业并不少,却多是将蝴蝶制作成标本出售,还没有哪家专门将蝶翅制作成酷似水墨画、油画一般工艺品。于是,他产生了让蝴蝶入画,变短暂美为永恒美的想法。

  宋相平介绍,经精细技术加工和艺术再创作,蝶翅可以制作成一幅幅手工蝴蝶工艺画。而其变身的结果,则是把不值钱的蝶翅,变成了售价从300元~100万元不等的工艺品。目前,该公司设计的蝶画图样已有几千种,有人物、动物、山水等,还融入了故事情节。产品主要以高端收藏品、家装工艺品为主,单月销售额可达到几百万元,利润在5%左右。

  虽然目前销量不错,但宋相平也有烦恼。

  一是产量问题。由于是原创设计、纯手工作业,产量一直得不到保证。宋相平说,收藏级别的蝶画,一幅画需要两三年的制作时间;中档工艺品级别的蝶画,制作时间也需要三四个月。二是成本太高。蝶画所用的原材料是蝴蝶翅膀,画上呈现的颜色也全部来自蝴蝶翅膀的真实色彩,而国内蝴蝶种类仅1400种,色彩较少,因此多数原料是从亚马逊河进口而来,近几年成本增加了一两倍。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宋相平在重庆创建了自己的蝴蝶养殖场,同时力求把产品做精,在同行业里创出品牌,以保证利润。

现状

  重庆工艺品市场

  面临三大难题

  记者走访重庆多个工艺品商铺了解到,我市工艺品品类较为丰富,包括蜀绣、漆器、木雕、竹帘画、叶脉画等,多数手工技艺精湛,却面临着缺乏创新、适用范围窄、批量化生产难等三大难题。

  首先是缺乏创意。比如在材质选择上范围太窄,运用羽毛、粮食、蝶翅等新材料的较少;画面拘泥于传统图样,未融入时尚文化元素,对年轻消费者缺乏吸引力。

  其次是适用范围窄。传统工艺品如漆器挂坠、叶脉画等,仅仅停留在单一工艺本身,未与生活相结合,限制了销售范围。记者在多个工艺品店铺看到,漆器挂坠、叶脉画、蜀绣等工艺品,都是以纯装饰为主,实用性不够。

  第三是批量化生产难。无论是雕刻还是刺绣,传统工艺品多为手工作坊制作,品质和产量难两全。一位从事木雕、刺绣的手工坊老板说,为了保证品质,一幅刺绣可能要花上几个月时间,有的木雕作坊一个月也只能刻出两三件作品,这样的纯手工作品,耗时长、产量少,成本自然高,比起那些流水线生产的工艺品,传统工艺品的价格基本上没有优势

  虽然难题不少,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的工艺品市场前景仍然看好。

  来自重庆工业美术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市从事工艺品生产销售的个人会员已达300多人,企业团体会员达110个。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我市规模以上工艺品生产企业年销售额达11.28亿元;我市去年工艺品整体销售额为35亿元左右。市工业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何发美表示,我市工艺品销售额较2010年增加了16%,而去年上海的工艺品销售额达到200亿元,福建、广州等地达到500亿元。虽然重庆和沿海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这正说明我市的工艺品市场前景良好。

  专家支招

  与市场结合进行创新 传统工艺才有新生机

  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玺尚瑞资讯公司高级顾问姜维分析,重庆工艺品在商业模式、产品设计上都缺乏创新,这就是为何重庆工艺品跳不出产品满足不了市场,老工艺却只能积压的怪圈的原因。

  工艺品要切合市场,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客户体验引入设计过程中去。姜维说,工艺品企业可以邀请一些旅行社、礼品代理等全程跟踪参与设计,甚至利用网络直接将消费者引到设计中来,可以提升附加值。同时,姜维表示,传统工艺品切勿倚老卖老,要有变革的动力,通过参观工厂的工艺流程等活动形式,让本地的新生代力量成为传统工艺品企业的智囊团。他们对本地文化、材料更了解,产生的新创意将直接反映在产品上,从而更好地迎合年轻人的要求。

  在提到产品适用范围窄的问题如何解决时,重庆工业美术行业协会一位研究员表示,工艺品日用化已成为传统工艺发展的新趋势,比如有从事漆器工艺的企业就另辟蹊径为谭木匠木梳做配套,在增加销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润,这就值得其他工艺品企业借鉴。

  市工业美术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何发美也告诉记者,重庆工艺品的资源与文化都很丰富,很多工艺技术在全国领先,但产品规格不太高、本地文化特色不明显、礼品工艺品包装不够精致等问题,削弱了竞争力。我市的工艺品需求日益增加,只要将产品和市场要求匹配起来,潜力还是非常大。何发美说

民间工艺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