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城墙详解

发布时间:2018-10-31 03:30:34

书名:《仰望苍天城墙根下的故事》

前言:我于3年前来到金陵这座古都,不由的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吸引。金陵地处江南,文化多清丽柔美,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而矗立在这座温柔之乡的城墙可谓雄浑壮美,颇有气吞万里的壮怀激烈。

而我也为这种壮美的景观所震撼,对明城墙产生了兴趣。但是由于我的学科偏好,我侧重从历史人文方面解读明城墙。而学了风景园林这个专业后,逐渐了解到明城墙作为南京地域的特色文化遗产,对风景园林建设,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国各地的历史古都中,不乏古城墙,而它们在历史发展中起着怎样的作用,现状如何,

我们该对他们如何保护,利用,这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如果将来有机会,我也会把这个个人兴趣深入下去,变成一项有意义的研究。

拟定提纲

城墙的起源,历史沿革,演变,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城墙根下的故事,(详细介绍在各历史朝代与城墙建设的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叙述故事,富有人文气息)

古城墙在当今社会中的现状(实地走访,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国内外的案例分析)

人与城墙的故事(人与古城的故事,人们对古城的态度——保护?拆除?它们在人的生活中扮演这怎样的角色?)

历史展望(若干年后古城的状态,如何利用这些地域历史遗迹建设我们发展着城市)

书写手法:我希望以纪实的手法来写这本书,看历史,讲故事,以古城为线索,把这些真人真事徐徐展开,这也是我不想让它看起来像一本教科书地方,而相一部小说,一部纪实文学。让不管青年,老人,只要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都愿意读下去,可以说,这样也起到了一个科普的作用,让大家在了解古城的历史之后,进行自己的思考,产生感悟,启发。

后记:(感想,原创)

仰望苍天 —— 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

故国晚秋,落日楼头,和煦的秋光透过残缺的女墙,倾泻在黄叶满地的山路上。行走在六朝的古城下,踩着漫天飘飞的黄叶,一半是秋色里的静谧与安详,一半是历史的肃穆与沧桑。面对着静默不语的巍峨城池,漫步于此的我们无法揣测历史风尘之下的几度沧桑。

史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谋士范蠡在中华门一带筑越城。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越,尽占吴地,在此建城,称金陵。

公元211年,孙权在此建石头城,改名建业。

这些千年之前的古城墙早已在雨打风吹中消失的无半点踪影,只留给后来的文人墨客以无限的凭吊和追思。

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墙多指南京明城墙。1357年,朱元璋采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富商沈万三的资助下,开始大兴土木。南京明城墙的建筑工作在这一年正式拉开帷幕,直至1398年朱元璋去世才停止修建。

明城墙高14,21米,上宽4—9米,下宽14.5米。东连石头城。南贯秦淮河,北带玄武湖,城周33.67千米,现存23.74千米,为世界第一大城垣。如今,站在巍峨而残破的城垣下,依旧能感受到600百年前明初欣欣向荣的气象,在古代或许只有一个强大的政权才能创造出这样的辉煌。明城墙屹立600年而不倒,骄傲的在历史的雨打风吹中散发着自信的勃发英姿,尽管风流散尽,在时光的剥蚀下留下的却是难得的质朴,明初盛世的恢宏,七下西洋,万国来朝的自信与威严,依旧在600年后蔓草丛生的墙头上恣意绽放。并且镌刻在这所虎踞龙盘的千年古城,锻造成她城市的品格。

高大的城池蜿蜒的延伸到苍茫天际,悠悠碧空下我们竟如此渺小。如今我们已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人参与修建了明城墙,更无法统计有多少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没有等到城墙建成的那一天,就倒在了这片古老的沃土上。据不完全统计,明初征调各地民夫在百万以上,以及20万军人,近10万工匠,数万囚犯。建城的死亡率很高,同万里长城一样,砌成这巍峨城池的每一块墙砖,都浸透着千万人的汗水和生命。每一项伟大的辉煌背后都是白骨累累。

明城墙耗砖上亿块,95%以上有铭文,从府,县官吏到造砖人的姓名一览无余,一旦出了问题,都可以追查到个人。朱元璋检验城墙质量的方法就是用大锤猛击城墙,如果城墙倒塌就算是事故,一旦检验不合格,当即就把相关责任人填进该段城墙,再次修建,直至合格。所以每一块墙砖,每一段铭文,都是一担重于泰山的责任,决定着千万人的生死。且抛开朱元璋定下的严刑峻法不说,这种责任追究制度下的产品是如今大部分建筑难以望其项背的,现代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大多是70年,而如今明城墙却已经经历了600年时光的磨洗了。

严格意义上说,南京明城墙的防御作用是到清代才开始发挥作用的。明初的靖难之役,以及清军入关都没有打正真的攻城战,明城墙在靖难之役中第一次遭遇战争就不攻自破,而清军兵临南京则是以赵之龙,钱谦益跪地献城而告终的。尽管明城墙在这两次浩劫中幸免于难,但作为冷兵器时代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又怎能摆脱动荡岁月里的悲剧命运呢,她高大的城池又怎能改变战争的面目。

1853年,太平军从静海寺挖地道炸塌仪凤门城墙20余米攻入南京,改名为天京,太平天国建立。

1864年清军合围南京,太平天国已是穷途末路,61日,洪秀全病逝,73日,地堡城被攻占,至此,城外据点尽失,城内守军仅剩4千人,天京保卫战进入



(图)城墙砖 明朝的责任追究制度





最后关头,胜负在此一击!719日,湘军如法炮制,挖通地道后引爆了3万斤的炸药,20余丈的太平门在石破天惊的一声巨响中轰然倒塌,浓烈的硝烟直冲云霄,硝烟里杀声震天,清军蜂拥入城,把天京付之一炬,大火七日不熄。

当劫难再次降临在这里,明城墙依旧默然屹立,默然的凝望着连天的烽火吞噬着这所千年古城,,凝望着这个仅有11年昙花一现般王朝的覆灭,她见证了太平天国曾经的兴盛,何其壮哉!之后又目睹了它的灭亡,何其衰也。11年,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一颗绚烂的流星转瞬即逝,而明城墙从建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早看惯了政权兴替,王朝更迭,这种周而复始的兴衰荣辱在她漫长的一生中又算的了什么呢。

(图)荒烟蔓草淹没了600年的沧桑

南京明城墙在近代的动荡与变迁中又沉默了半个多世纪,直至1937年。12月日军大肆进攻南京。守卫南京的原计划是守城外围汤山一线,然而经过淞沪会战,中国军队损失殆尽,才改为守卫雨花台,紫金山一线。紫金山作为守卫南京的重要据点,古老的明城墙最后一次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防御的重任。

193712月,教导总队守卫紫金山,守军3万,驻扎于中山门,太平门,孝陵卫等地,开始了为期5天短暂而惨烈的战斗,而历经风雨的明城墙以巍峨沧桑的身躯悲壮的结束了她的历史使命。

(图)中山门

128日拂晓,日军向紫金山阵地的中山门及南城墙狂轰滥炸,一段城墙在轰击中土崩瓦解,在明城墙灰飞烟灭的此时此刻,中山门外的战斗已是如火如荼。至此,紫金山战斗正式打响。

1210日,午后3时许,日军突入光华门,此时,一面是敌人的铁蹄,一面是固守光华门的中国守军街头巷尾步步惊心的对抗。

10日至11日晚,紫金山第二峰和孝陵卫主阵地反复易手,12日中午,双方仍在第二峰鏖战。紫金山上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了英雄与侵略者的鲜血。

12日下午,南京卫戍司令部发布撤退命令,至下午5时,中山门至中华门一段城墙上已是空空如也,满目凄凉。12月份的南京已是朔风凛冽,万物萧瑟,如血残阳映红了血火交织的惨烈战场,夕阳西下,南京明城墙拖着弹痕累累的残躯投下悲壮的影子,留给正在撤离这所城市的人们最后的背影。

向晚的季节里,战斗并未结束。日军向孙权墓,明孝陵一带纵深地区射击,小部分未撤离的部队撤至廖仲恺墓,在寒冬的残阳里以血肉之躯继续艰难的对抗着,只要还剩一名战士,一条枪,一发子弹,他们就不会离开,就一定会捍卫着他们誓死保卫的国土,因为千年古国的首都就在他们的身后,整个祖国就在他们身后。

侵略者们也许永远不会明白,有一种悲壮叫做 国破山河在!

1213日,已经千疮百孔的城墙再也抵挡不住侵略者的铁蹄,南京沦陷。明城墙再一次目睹了这个历经苦难的悲情城市被悲剧所吞噬。

折戟沉沙铁未销,至今磨洗认前朝。如今荒芜了烽火边城,硝烟散尽,阳光拥抱着故国,只有城市角落的这些蔓草丛生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作为历史的眼睛,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曾在这里誓死守卫过祖国的寸寸山河,曾在这的青山上埋葬了不屈的忠魂。70多年过去了,每当看到这伤痕累累的古城墙,看着紫金山上已荒芜的古战场,总会想起他们浴血奋战的年轻背影,时光荏苒,也许他们的名字早已不为人知,但历史终将会记下这壮丽的一笔。

漫步在六朝的古墙下,依旧感受到昔日的沧桑。

(图)琵琶湖畔的情侣。琵琶湖碧波万顷,山间层林尽染,一边是沧桑的古城墙,一边是青春勃发的情侣。





(图)门洞

600年沧桑的残垣上,曾与恐龙共兴衰的蕨类植物依旧欣欣向荣。时光飞逝,历史长河滔滔,历史总是默默的诠释着自己的沧桑。人生代代无穷矣,不变的只有断垣墙头倾斜而下的阳光,和那亘古不变一望无垠的悠悠碧空。

(图)穿越时空的凝望。





(图)仰望苍天。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如今荒芜了烽火边城,硝烟散尽,阳光拥抱着故国,只有城市角落的这些蔓草丛生弹痕累累的古城墙,作为历史的眼睛,还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发生过激烈的战斗,他们曾在这里誓死守卫过祖国的寸寸山河,曾在这的青山上埋葬了不屈的忠魂。百年沧桑间青春的常春藤顺着墙跟蔓延而上,用年轻的身躯映照了城墙的古老,它们向往着朝阳,仰望着苍天,追忆着过去,展望着未来,显示着不屈不挠的努力,炫耀着战胜死亡的年轻,昭示着拥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图)中山门。城门的刘海直到上世纪80年代,南京明城墙的保护工作才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1998年,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成立于明城墙断城台。自此,南京明城墙又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国人的眼前,在历史的发展中走向未来。

(图)解放门,南京明城垣博物馆





解放门,明城垣史博物馆站在鸡鸣寺上远眺城墙



石头城







中华门瓮城

神策门公园

行走在这个六朝古都,时常能看见雄伟的明城墙,每次我都被她的沧桑与巍峨深深震撼,由此萌发了写一篇南京明城墙的游记,从大一至大三,我和室友也陆陆续续的游览了其中一些城墙,这些照片都是我们在途中拍摄。后来在图书馆也查阅了一些关于城垣历史的资料,加以简单整理。想来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在南京的日子更加弥足珍贵,也许在城墙根下的这段记忆也将成为我忘不掉的记忆吧。

南京明城墙详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