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研究

发布时间:2012-06-01 16:08:46

赵氏孤儿

一、 故事梗概

剧本的基本情节:

故事发生在春秋晋灵公时期,晋国的文武大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要谋害赵盾,派鉏麂去刺杀赵盾,被赵盾数说一番触槐而死,西戎国进贡了一只神獒,晋灵公将恶犬赐给屠岸贾后,屠便开始训练恶犬扑食赵盾模型,百日后训练结束,屠觐见晋灵公说现有一神犬可以辨别忠贤。灵公信以为真,在殿前放开了恶犬,恶犬追扑食赵盾,恶犬虽被殿前太尉提弥明打死,赵盾却未能逃脱屠岸贾的毒手,赵家满门被抄斩,三百余口被杀。其中赵盾的儿子,晋灵公的女婿,也就是当朝的驸马赵朔而被擅杀,屠假传灵公之命,赐赵朔自尽,并囚禁了公主(赵朔的妻子)(楔子)。

(一折)赵朔的妻子生下了遗腹子取名为赵氏孤儿,为保留复仇的火种营救赵孤,赵朔的妻子将赵孤托付给草泽医生程婴后,为了程婴取得放心,公主自刎身亡。程婴将赵孤放在药箱里带出驸马府。出城时遇到屠岸贾的下将军韩厥,并被韩厥发现,韩厥早就不满屠岸贾的所作所为,韩厥放走了程婴,为了让程婴取得放心,韩厥也自杀身亡。

(二折)赵孤被程婴带出后,屠岸贾发现赵孤不见,下令将全国的一月之上,半岁之下的儿童进行诛戮,于是围绕救孤展开了一场生死的斗争,为拯救赵孤和全国的所有无辜儿童的性命,程婴决定献出了自己的独苗,公孙杵臼决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并嘱托程婴一定要将赵孤抚养长大。由程婴首告。

(三折)屠岸贾赶到太平庄搜孤,并杀掉了他认为的赵孤,公孙杵臼自杀。为嘉奖程婴,屠岸贾将程婴的儿子收为义子,但屠岸贾并不知道他所收的义子就是真正的赵孤。

(四折)二十年后,赵孤长大成人,程婴以手卷作画的方式,向孤儿说明真相,赵孤痛哭流涕,立誓要报仇。

(五折)赵孤将事情的真相说与晋悼公,晋悼公命大臣魏绛帮助孤儿,斩杀屠岸贾全家,为赵氏报了深仇,孤儿也复名为赵武。

二、 关于《赵氏孤儿》作者的研究

1、 作者君祥的考证

在搜集到的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有关《赵氏孤儿》的论说材料中,对君祥的考证少之又少,从找到的可见的二十年的材料中,对《赵氏孤儿》作者的论述有两位作家,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赵氏孤儿》的作者君祥在经过后人多次考证,都没有办法找到对其有明确的记载。在钟嗣成的记载中也只能看到一个大概的作者生存年代。而在近二十年中对君祥做了介绍的两位作家也都是从钟嗣成的论述中加以推测的。

黄卉《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中是这样来陈述纪君祥的生平。“君祥,一作天祥,生平事迹无考。元代钟嗣成所著《录鬼薄》将君祥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有所编传奇行于世,说他是‘大都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后作者根据李寿卿、郑廷玉考证得出了,君祥也是当时元杂剧鼎盛时期的人物。

井眠《一会惆怅一沾巾——试论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对《赵氏孤儿》的作者君祥是这样陈述的“《赵氏孤儿》作者君祥是元代前期杂剧作家。《录鬼薄》曹本作纪天祥。其他本和《正音谱》都作纪君祥。有关他的生平创作详情已无从考证。从有关资料的零星记载可知,他是大都人,与李寿卿、郑廷玉同时。”作者只对《赵氏孤儿》的作者君祥的姓名与所处时期作了简略而有力的陈说。

从两位作者的论说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两位作家都以《录鬼薄》的记载为考证的依据,也是除了钟嗣成的记载,其他处没有更为详尽的记录,两位作者所能发现找到的资料也就是《赵氏孤儿》的作者是君祥或纪天祥这个名字以及作者生活在元代前期,也就是元杂剧鼎盛时期。

2、《赵氏孤儿》作者的创作情况的考述状况

于纪君祥的创作情况在收集到的近二十年可见的资料上,黄卉、井眠两位作家对其创作作了一些陈说。

黄卉《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中写道“君祥所作杂剧,据《录鬼薄》载共六种:《赵氏孤儿冤报冤》、《韩湘子三度韩退之》、《曹伯明错勘脏》、《信安王断复贩茶船》、《李元真松阴记》(即《陈文图悟道松阴梦,仅存残曲》)、《驴皮记》。今存《赵氏孤儿冤报冤》一种。”

井眠《一会惆怅一沾巾——试论元杂剧〈赵氏孤儿〉》中这样写君祥的创作的“所作杂剧今知有六种,现存的较为完整的只存《赵氏孤儿》一种,另有仅存残曲一种。”

从两位作家的陈说中,可以知道的是君祥写过六种曲,残存一种,完整留存的一种,其余四种早为失传。在搜集资料中发现了另外一种声音,只是由于这个声音来自与二十年前,所以简略将其录述于下,在彭飞的《中国的戏曲》中提到君祥的创作“据记载他写过八个杂剧剧本,但保存下来的就只有《赵氏孤儿》一本,另外《陈文图悟道松阴梦》还有些残曲可见。”他这里说君祥有八个杂剧剧本,但没有罗列,到底是否有,作者的相关例证都没有说,所以作为六个杂剧剧本的说法还是比较盛行的。

三、《赵氏孤儿》的源流考

在找的近二十年的关于《赵氏孤儿》论说的文章中有十篇提到《赵氏孤儿》的故事来历。其中有八篇对故事来源作了详细的阐述。

大体上有相同的认识,王思齐《论君祥〈赵氏孤儿〉对〈史记·赵世家〉的改编及其价值》、胡守贵《“赵氏孤儿”的辈分》、宗麟《〈赵氏孤儿〉的来历》、郑国和《赵氏孤儿:一颗变化的复仇心——从〈赵氏孤儿〉看复仇观念的演变》、黄卉《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王志峰《〈赵氏孤儿〉故事源流及后世对其主要人物的祭祀》。从这些文章中可以发现他们都提到了《赵氏孤儿》的作者君祥取材与春秋三传以及《史记》、《国语》等历史材料中,在这些大都认同的观点下。有些论说这就有对具体源于何处,而对杂剧剧本作了详细的解读。从上面这些作者的文章中可以看到都提到了杂剧所记载的赵孤最早出现于《左传》里,而具体的情节救孤搜孤、复仇的情节是在《史记·赵世家》中成形,君祥的创作也是也是以《史记·赵世家》为蓝本的。这种观点在搜集到的近二十年的资料中以沈毅骅的《〈赵氏孤儿〉源流考》最具代表性。他这样写道“《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君祥’条云:‘君祥从《左传》《国语》《史记》等史籍取材……写成了这部壮烈的悲剧。’邵曾祺《元明北杂剧总目考略》也说剧情源于《左传》和《史记》。检索先秦两汉诸籍,记载多有所抵牾,《左传》记载的史实较为可信,却与‘孤儿’无关;《赵氏孤儿》戏剧戏曲,应该说主要取材与《史记》的。”可见作为史实《左传》有记载,但与流传的相去甚远,只是作为一种史实简略的记载。笔者认为,司马迁写的《史记》是在征实求信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戏剧性的情节人物。虽有脱离史实,但也可以在史实的《左传》中找到故事的影子。从整体的情节结构来看,作为历史悲剧的《赵氏孤儿》既要找到史实又要找到悲剧性的情节,所以《史记》更为切合杂剧创作的展开。《史记》也是后来赵孤作为流传的故事基本情节成形的源头。

俞为民写的《名列世界大悲剧之中的〈赵氏孤儿〉》中写道“《赵氏孤儿》所描写的故事本事可以上溯到儒家经典《春秋》。”可以发现作者认为故事最早最原始的面貌是在《春秋》中,从他的论说中可以知道《春秋》记载了有关赵家的事有两则:一是宣公二年,晋赵盾弑君,二是晋杀其大夫赵同、赵括。这两件事在《左传》中作了补述,与《左传》同时的《公羊传》、《谷梁传》、《国语》中也对《春秋》所载的有关赵氏的事情作了补述,但没有《左传》的补述详细。但第一次将两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段里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的应该是《史记》,尽管司马迁写的《史记·晋世家》与《史记·赵世家》自相矛盾,但作为连贯的故事情节、矛盾冲突已出现在了《史记·赵世家》里。从俞为民的论说中可以看到的是他对《赵氏孤儿》故事源流追溯的更为早,他已经上溯到了儒家经典的《春秋》。

从两位作家的论说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俞为民的追溯的与沈毅骅的不同,而从情节结构的基本成型上,两人都认同于《史记·赵世家》。

四、《赵氏孤儿》的版本

君祥所作的杂剧《赵氏孤儿》又叫《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叫《赵氏孤儿冤报冤》或《赵氏孤儿大报仇》简称为《赵氏孤儿》。这个剧目分为元刊本和明刊本。

1、《赵氏孤儿》元明刊本

在收集到的近二十年的《赵氏孤儿》研究文章中,有六篇涉及到了《赵氏孤儿》的版本问题。在张哲俊写的《悲剧形式:〈赵氏孤儿〉元明刊本的比较》中提到“《赵氏孤儿》主要有元明两种刊本,两种版本有巨大差异,几乎可以认为明刊本是元刊本的新的创作。”可以明确的知道他认为《赵氏孤儿》存在两个版本。在井眠的《一会惆怅一沾巾——试论元杂剧〈赵氏孤儿〉》中提到“《赵氏孤儿》流传下来的剧本有元刊本、《元曲选》本和《酹江集》本。”这里所说到的《元曲选》本和《酹江集》本都为明人所作。也不可以否认的一点是《赵氏孤儿》有元明两种刊本,可以将其版本归结为两种。

王志峰的讲稿里也提到“君祥《赵氏孤儿》今存元刊本(径名《赵氏孤儿》)、《元曲选》本及《酹江集》本。”黄卉《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杂剧,《录鬼薄》、《太和正音谱》均有著录。今存《元刊杂剧三十种》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均署君祥撰。”从以上这些作者的的论说中得出的结论就是《赵氏孤儿》从时代上来说可以分为元明两种版本,具体来说有元刊本、《元曲选》本、《酹江集》本,这是不可否认的。

贺玉高的论说中认为“就明刊本而言,不是元朝的君祥写的,而是明朝人的在创作;就元刊本而言,它不但残缺不全,时候人无法认识其全面目,而且它也是南宋戏文的改写者。所以我们所说的的经典元杂剧《赵氏孤儿》指称的只是一个多重错误的委托品,是委托的作者对摹本的再创造。”

考虑了这些问题后,那么我们所定性的悲剧《赵氏孤儿》以及王国维所认为的悲剧的《赵氏孤儿》是指哪一个版本了?在张哲俊的《悲剧形式:〈赵氏孤儿〉元明刊本的比较》中提到“编者在《赵氏孤儿》后记中称‘以《元曲选》为底本’,显然这里所指的悲剧是指明刊本。”这里的编者指的是王季思。王季思在编选《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选入《赵氏孤儿》就以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离得评价为依据的,而王国维指的悲剧《赵氏孤儿》是哪一版本了?在王国维举得例子中可以发现“拘刷将来,见一个剁三剑,其中必然有赵氏孤儿。”这本是明刊本的屠岸贾在第二折开头之处的宾白,从这里可以确定王国维指的也为明刊本的《赵氏孤儿》。

2、 元明刊本的比较

作为两种不同时期的本子,针对不同的时代背景,《赵氏孤儿》必定要发生一些变化,来适应其生存流传下去的需要。何况《赵氏孤儿》已流传到了现在,那么在元明时期,它必然会或多或少的发生变化的。

沈毅骅《〈赵氏孤儿〉源流考》中提到元刊本和明刊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元刊本为四折一楔子,而明刊本为五折一楔子。明刊本将元刊本的四折一分为二,分为四五折。其次“元刊本只载有曲词无科白,明刊本科白俱全。两者的曲词也不同,仅七曲相似,元刊本有十二曲为明刊本无,明刊本有四曲为元刊本无。”

《赵氏孤儿》的两个版本在晋灵公的形象上也发生了变化。郑国和《赵氏孤儿:一颗变化的复仇心——从〈赵氏孤儿〉看复仇观念的演变》中“元刊本中的晋灵公是个昏君,元刊本第一折就说‘晋灵公偏颇。朝廷中用屠岸贾这般人’,楔子也有‘晋灵公江山合是休’的唱词。而在明刊本里,晋灵公却是个君。成人的赵孤在第四折里就明确的唱道‘明主灵公’。”郑国和除了论说晋灵公在元明刊本中的不同外,也同样提出元明刊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四折变为了五折,除此之外,郑国和还提出了一点元明刊本之间的不同,“另一个差别是前者中的庄姬是赵朔死后被囚在宫中而死,而后者的庄姬托孤给程婴后自缢身亡。”这里的前者指的是元刊本,后者为明刊本。作者认为这种改变增加了全剧的悲剧气氛,也为赵孤后来的复仇坚定了决心。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是对于这两个版本都给予了肯定的。

个别情节上的改编有黄卉《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中就指出一点,元刊本将赵氏孤儿这一冤情产生的根源直指向了朝廷和晋灵公。明刊本在元刊本的基础上删去了元刊本中多处对晋灵公和朝廷的指责,突出了赵氏与屠氏两家族忠与奸的斗争,增加了封建道德的忠孝节义的渲染。还指出“明代的刊本,如《元曲选》本的底本多出于明初皇室所收藏,大都经过明初以来文人的整理润色;而元刊本比较接近原作,且是坊间流传的唱本。”

张哲俊《悲剧形式:〈赵氏孤儿〉元明刊本的比较》中对元明两个版本的主题思想以及情节体验上作了比较。他认为元刊本和明刊本都表现了孝的思想,都为“父慈子孝”。而元刊本更为重视孝,孝成为一切行动的最基本的法则,与忠是对立冲突的。元刊本中赵孤想的完全是他们父子之间的感情问题,只要“父慈子孝”就可以推翻灵公,夺取江山,其他的一切都可以置之不理。而明刊本中让赵孤的孝建立在忠的基础上,把忠与孝结合并统一,使冲突对立消失。这种对立冲突的消失也就使元刊本的情节体验变得和谐统一了。元刊本中的情节体验让人感到恐惧、焦虑、怜悯这些感触在明刊本的改编之后变得和谐了,给人的感觉是在忠与孝统一下的雄壮有力的快悦。还有一点就是屠岸贾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元刊本中他是一个陷害忠良的奸臣,还图晋灵公的天下,而明刊本中只是将他作为一个陷害忠良的奸臣来写。

除了这些收集到的材料中有对元明刊本的论说外,其他一些收集到的资料只对元明刊本作了简略的概说。作为近二十年的资料,这里显然收集的很不完整,这里只能将能收集到的所见到的加以概说,对一些主要的论说加以陈列。

五、《赵氏孤儿》的改编与传播

《赵氏孤儿》作为一部流传深远的作品,其传播与改编在国内外影响都是很深远的。接下来从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来论说。

首先,《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大悲剧。收到王国维的肯定,故事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被改编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1、《赵氏孤儿》改编的剧目

《赵氏孤儿》在元杂剧之后,被改编为不同的剧目。在收集到的近二十年的期刊资料中,就有六篇提到或涉及到《赵氏孤儿》的改编剧目。其中较为系统的有吴敢《〈赵氏孤儿〉剧目研究与中国古代戏曲选本》“大约在宋元间,无名氏创作了南戏《赵氏孤儿报冤记》、君祥创作了杂剧《赵氏孤儿》后来出现改编君祥杂剧又兼受《赵氏孤儿报冤记》影响的元天历至正本南戏《赵氏孤儿》。再下来是天历至正本的明初整理本——明纪德堂刊本《赵氏孤儿记》;然后是世德堂本的改编过渡本《八义记》,这才有《六十种曲》本《八义记》和它的该定本——北图藏抄本《八义记》,最后是花部《八义图》。”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发现在元杂剧同期还存在一部无名氏的南戏《赵氏孤儿报冤记》从作者的叙述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八义记》持的态度不是很肯定的。吴敢的叙述涵盖了沈毅骅对《赵氏孤儿》改编的研究。沈毅骅对赵孤的改编中提出与吴敢多一个的观点是,在改编的剧目中《八义记》是流播最广的。

与前两位作者不同的是黄卉《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与傅春丹的《〈赵氏孤儿〉与中国道德传统和思想文化》。这两位作者将《赵氏孤儿》至今的改编也考虑在内。但两位作者的论说中也有一些不同。

傅春丹写道“明清两代;一系列《赵氏孤儿》的改编剧纷纷上演,明代有徐元的传奇《八义记》,清代有秦腔、京剧《八义图》、《搜孤救孤》,当代有潮剧《程婴救孤儿》,2003年还拍成电视连续剧等等。”作者除了写到在国内的改编外,也写到了国外对其改变的剧目,有艾伦·茨《中国孤儿·五幕剧》、伏尔泰《中国孤儿》、歌德《中国英雄》、赫察特《中国孤儿》等。

与傅春丹论说存在一些差异的是黄卉,他指出“明代受《赵氏孤儿》杂剧影响的还有佚名氏的《接缨记》传奇、李盘的《赵宣孟》杂剧以及清代灵阜轩的《节义谱》传奇。清代,京剧和各地地方戏改编《赵氏孤儿》杂剧则不胜枚举,如与《八义记》情节大致相同的清代地方戏《八义图》,京剧《搜孤救孤》等。解放后,有不少剧种都曾改编演出过《赵氏孤儿》,尤以秦腔、京剧影响为大。”作者对明代的改编剧目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从中可以发现《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的很为广泛。

郑国和《赵氏孤儿:一颗变化的复仇心——从〈赵氏孤儿〉看复仇观念的演变》中“近几年,《赵氏孤儿》在舞台上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2003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分别上演,20054月上海越剧团又推出越剧版《赵氏孤儿》。这几次公演都受到热烈欢迎,并引发了各种议论,掀起了一阵阵‘赵氏孤儿热’。”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发现近几年人们对《赵氏孤儿》还是很欣赏,复仇观念、正义力量还是受到人们推崇的,这也许就是《赵氏孤儿》一直传播不停的原因吧!

2、《赵氏孤儿》与其改编后最为突出的《八义记》的区别

《赵氏孤儿》改变后比较流行的本子是《六十种曲》本《八义记》,现存的是崇祯年间的原刻本。《八义记》对《赵氏孤儿》杂剧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编:一、将救孤存孤的三位义士公孙杵臼、程婴、韩厥增添为八位,在王志峰的讲稿中这样写道八位义士“不过‘八义’在这里是程婴、公孙杵臼、假孤、韩厥、灵辄、鉏麂、提弥明、草泽医生。与《曲海总目提要说》说《八义记》‘所谓八义,谓周坚、鉏麂、提弥明、韩厥、灵辄、公孙杵臼、程婴及婴子代孤儿死者也。’不符。”对八位义士作了简略的呈现。沈毅骅采用了《曲海总目提要》所说的八义名单,放入其文章。宗麟《〈赵氏孤儿〉的来历》中“据《史记》记载,八义是程婴、公孙杵臼、韩厥、鉏麂、提弥明、婴子、灵辄、周坚。但在戏曲演出中,除前面的六位之外,与屠岸贾并无关系的灵辄、周坚被安排成了屠岸贾的帐将。”可以知道的是“八义”的说法在《史记》中就有记载。二、情节也有了不同,故事为达到大团圆结局,没有让赵朔死去,而是添加了周坚这一形象,代赵朔去死,让赵朔看到了复仇的成功,使父子团圆。沈毅骅的《〈赵氏孤儿〉故事源流考》中提到了这一点。

其次,我们在看一下国外的流播情况。

在西方的流播都是将《赵氏孤儿》作为一部悲剧来获得认可的。在崔彩红的《元杂剧新探》里就提出“《赵氏孤儿》可以与西方悲剧相媲美,在内涵上,则有所不同。中华民族对生命的珍爱,往往更多地集中在对血缘延续的重视。也就是说,对生命和人生的呵护,主要表现于对家族新一代生命的极度关怀。当需要牺牲个体来呵护家族的延续时,这种悲剧的精神就会成为强大的精神支柱,成为激发人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驱动力。”从作者的论说中可见到,赵孤与西方相媲美,但体现着我们独特的民族特色。成娟《外传元杂剧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中提到“18世纪西方兴起中国热,这一时期不仅出现了传教士从中国带来的书籍,而且西方的学者也开始关注中国,出现了一些戏剧家,大文豪对中国文学的接受与研究,最为突出的是对元杂剧作家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它是18世纪‘中国热’中唯一一部传入西方的元杂剧,唯一一部在西方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著作,也是唯一一部在西方上演的中国作品,它是在十八世纪‘中国热’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把这一时期‘中国热’推向顶点的重要因素之一。”我们不难发现赵孤在国外的影响力。

《赵氏孤儿》在西方的传播主要从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一些欧洲国家来说。首先是法国,西方最早翻译《赵氏孤儿》的就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译文通过《中国通志》刊出以后,迅速传播开来。1755年,巴黎阿·帕京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在18世纪内,它就四度被改编上演,三度被译成英文。伏尔泰改变的五幕剧《中国孤儿——孔子的理论》于1755年在巴黎上舞台。其次在英国,18世纪英国最早改编《赵氏孤儿》的是剧作家哈切待(赫察特)。改编本1741年出版,标题是《中国孤儿》历史剧,根据赫德特的《中国通志》里一本中国悲剧改编的,剧中按照中国式样插入歌曲。但是他的改编少有人知,流传的范围很有限。谋飞改编的则是众知。他改编的体现了英国18世纪下半叶的戏剧倾向。17564月谋飞读到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觉得不如预想的好,于是决定改编,并于当年完成。但从文学价值上而言,谋飞改编的并不突出,语言大都呆板牵强,其鲜活度还比不上18年前哈切特的诗剧,人物形象上不如伏尔泰塑造的好。再次看一下意大利的情况,1748年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根据《赵氏孤儿》创作了歌剧《中国英雄》,该剧1752年在奥地利维也纳皇宫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最后,《赵氏孤儿》被译成俄德法等国文字,在当时欧洲的许多舞台上演出,轰动了当时整个欧洲的戏剧舞台。

从找到的对《赵氏孤儿》与国外剧作的比较研究的文章中,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作家是以《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比较的,也有一部不同的就是谢磊《美狄亚》与《赵氏孤儿》比较阅读。

其中与《哈姆雷特》比较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看的,首先就是《哈姆雷特》侧重于心理静态的描写,复仇是一个矛盾心理的展现过程,体现的是个体命运抗争的悲壮感。其次《赵氏孤儿》反映的是一个动态的复仇过程,众多的仁人志士为了保存复仇的火种前赴后继,在赵孤得之身世后,复仇的行动是立即马上的,体现出的思想是山必胜恶地愉悦之感。

五、《赵氏孤儿》的价值

《赵氏孤儿》能够在元杂剧兴盛时期登上剧坛,并被多方改编吸收,可见《赵氏孤儿》有他存在的价值。其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赵氏孤儿》中悲剧性的主人公的性格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王思齐《论君祥〈赵氏孤儿〉对〈史记·赵世家〉的改编及其价值》中就持这种观点。黄卉《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之所以能成为大悲剧,不仅在于他敷衍了一个冤冤相报的悲剧性的历史故事,还在于通过这个悲剧性的历史故事歌颂了英雄人物为正义而前赴后继的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所反映的是中华民族中以恩报恩,以冤报冤,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牺牲自我的精神。傅春丹《〈赵氏孤儿〉与中国道德传统和思想文化》也认同这一点,他写道“‘舍生取义’是《赵氏孤儿》中的主旋律,是古往今来中国优秀的道德传统。”冯泽福《试论历史悲剧〈赵氏孤儿〉的美学价值》、刘慧芳《〈赵氏孤儿〉悲剧意识探讨》以及谭坤《试论元人四大悲剧的审美意蕴》中都对《赵氏孤儿》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忠义的道德传统加以肯定。

2、《赵氏孤儿》作为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具有一定的美学意义

傅春丹《〈赵氏孤儿〉与中国道德传统和思想文化》中“‘因果报应’是《赵氏孤儿》最后奏出的最强音,‘大团圆结局’反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古典悲剧的思想文化。”体现出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点,那就是悲剧到结尾都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反映了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的不论邪恶的实力多么强大,最终正义永远是战胜邪恶的。这个观点王思齐也认同,在他的《论君祥〈赵氏孤儿〉对〈史记·赵世家〉的改编及其价值》中,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他对《赵氏孤儿》的大团圆结局以中国美学中的“中和”来解释,认为人情感的发作必须有节制,达到一种喜怒哀乐对立中求统一的思想。他认为古典悲剧大多是以大快人心的善恶报应结尾,这种方式在情感上达到了中和性,精神上达到了平衡性。《赵氏孤儿》的大团圆作为悲剧的代表作,代表了中国悲剧的特质,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理想。

六、关于《赵氏孤儿》中赵孤“复仇”的探讨。

从收集到的近二十年的研究《赵氏孤儿》的资料中,发现了一些现代的人针对赵孤复仇提出的现代的问题,这些文章围绕赵氏孤儿要不要复仇展开了讨论。

陶子《赵氏孤儿可不可以不复仇》中肯定的回答了赵孤必须复仇。他的结论来源于他对新版的《赵氏孤儿》的解读与旧版之间的比较得出的结论。他认为不复仇就与古典的壮美相去甚远,孤儿不复仇却用在了那样悲剧性的舞台中来说就是很奢侈的。

解玺璋《没有了复仇还有没有“赵氏孤儿”?》中从程婴的角度考虑,赵氏孤儿应该复仇。从赵氏孤儿的角度来说赵孤复仇社会会引起对其存在的意义形成一个质疑。但作者也不完全认同这一点。他写道“实际上,赵氏孤儿正是在复仇中才实现了他的‘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想想孤儿母亲为了消除程婴的担心而自已身亡,韩厥为放走孤儿逃命把剑自刎,以及程婴的舍子,公孙杵臼的舍命,这么多人的牺牲,才换下这可复仇的种子,这是多么悲壮,又是何等惨烈!”作者很坚定的告诉我们,赵氏孤儿应该复仇,这才是赵孤“个人生命存在的意义”。也是《赵氏孤儿》这出戏存在的价值。

但面对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是有人大胆的提出了赵孤可以不复仇。子衿《孤儿可以不复仇的三个理由》,他的三个理由都与现代社会相联系来论说。他从孤儿成长的环境来说,一个孩子如何去杀养育自己二十年教会自己很多本领的养父,还有就是作者认为需要对中国的忠孝节义思想提出反思,在肯定忠孝节义的同时,也提出了应该有一定的“度”。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封建社会中的“孝”、“义”,认为封建时代的“孝”与“义”超出了人性的范畴,所以孤儿可以不复仇。还有就是他认为《赵氏孤儿》应该进行一些改编,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深思,从不同的角度去反思,更为深刻的去理解现代生活。从作者提出的三个孤儿可以不复仇的理由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闪亮着的现代人的思考。

不论赵氏孤儿复不复仇,这都不是随我们任意评说的,作为经典的剧目,放在那个君主至上的时代,君主的利益第一位的时代,孤儿复仇是必须的,这样才能符合人们的心灵接受。但用现代的观念来说。在经历过世事变故,面对远去的人与眼前的人,生命变得更为可贵了,一切仇恨终将化为乌有。所以复仇的经典剧《赵氏孤儿》也只能作为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以及作为特殊时代的经典文化而存在。

参考书目

【1】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上)》,王季思,上海文艺出版社,

【2】 《元明清戏剧分类选讲》,尚永亮、王兆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月。

【3】 《中国的戏剧》,彭飞,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8月。

【4】 《中国戏曲史论集》,张燕瑾,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3月。

【5】 《宋金杂剧概论》,景李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11月。

【6】 《中国古代戏曲专题》,张燕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月。

【7】 《阳春白雪瑰丽璀璨的元曲》,俞为民,辽海出版社,20013月。

【8】 《〈赵氏孤儿〉与中国道德传统和思想文化》,傅春丹,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9】 《论悲剧历史剧〈赵氏孤儿〉》,黄卉,《洛阳师专学报》,199912月。

【10】 《〈赵氏孤儿〉的来历》,宗麟,《中国电视戏曲·谈天说地》。

【11】 《〈赵氏孤儿〉故事源流及后世对其主要人物的祭祀》,王志峰,山西师范大学讲稿

【12】 《赵氏孤儿:一颗变化的复仇心——从〈赵氏孤儿〉看复仇观念的演变》,郑国和,《看家杂说》

【13】 《〈赵氏孤儿〉剧目研究与中国古代戏曲选本》,吴敢,徐州教育学院学报,19993月。

【14】 《〈赵氏孤儿〉源流考》,沈毅骅,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0

【15】 《悲剧形式:〈赵氏孤儿〉元明刊本的比较》,张哲俊,《文学遗产》2000年第二期

【16】 《一会惆怅一沾巾——试论元杂剧〈赵氏孤儿〉》,井眠,中州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年第一期

【17】 《没有了复仇还有没有“赵氏孤儿”?》, 解玺璋,2003年。

【18】 《赵氏孤儿可不可以不复仇》,陶子。

【19】 《孤儿可以不复仇的三个理由》,子衿。

【20】 《试论历史悲剧〈赵氏孤儿〉的美学价值》,冯泽福,《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21】 刘慧芳《〈赵氏孤儿〉悲剧意识探讨》,刘慧芳,《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52月,第21卷,第1期。

【22】 《试论元人四大悲剧的审美意蕴》,谭坤,《六安师专学报》,1995年。第3期。

【23】 《论君祥〈赵氏孤儿〉对〈史记·赵世家〉的改编及其价值》,王思齐,《法制与社会》20095月(上)。

【24】 《中国古典悲剧审美特征论》,王东波,《红河学院学报》,20096月,第7卷,第3期。

【25】 《浅论〈赵氏孤儿〉的美学价值》,刘保忠,《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7月,第10卷,第1期。

【26】 《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看元杂剧〈赵氏孤儿〉》,马宁,《长沙大学学报》,20101月,第24卷,第1期。

【27】 《〈赵氏孤儿〉历史的重构与还原》,韦陀,《评论》。

【28】 《〈赵氏孤儿〉的戏剧冲突》,宋成斌,《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月,第5卷,第6期。

【29】 《“赵氏孤儿”故事在宋代独特的意义》,许建忠,《文学遗产》,2000年,第6期。

【30】 《“赵氏孤儿”的辈分》,胡守贵。

【31】 《通过经典的对话》,贺玉高,比较文学,2004年第四期(总第57期)。

【32】 《赵氏孤儿》与《哈姆雷特》之复仇文学价值取向的差异,王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3月。

赵氏孤儿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