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的临床应用和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07:45:05

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蜈蚣的临床应用及其毒性研究 广西中医药 1999 年第 4 期第 22 卷 综述 作者:

峰 单位:

广西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530001 市路 39 号 关键词:

蜈蚣; 治疗应用; 毒理学; 毒副反应; 综述 蜈蚣是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 L. koch)的干燥体, 临床应用已有悠久历史。

《中华人民国药典》 记载蜈蚣可用于治疗小儿惊风、 抽搐、 中风、口?、 破伤风、 风湿顽痹、 疮疡、 瘰疬、 毒蛇咬伤。

现代研究发现蜈蚣还可用于治疗无名肿毒、 结核、 带状疱疹、 顽固性湿疹、 口腔溃疡、 癫痫、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慢性肾炎、 肝炎、骨髓炎、 小儿痉咳、 哮喘、 坐骨神经痛、 血管性头痛等多种疾病〔1〕。

近 10 年来蜈蚣在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心血管疾病及妇产科、 骨伤科等疾病方面又有了新进展, 但同时也发现了较多例不良反应, 现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 况时祥〔 2〕 总结运用蜈蚣的经验时指出:

在治疗脑溢血、 癌症、 冠心病、 病毒性心肌炎、 前列腺肥大方面蜈蚣显示出特殊的功效, 认为蜈蚣通络散结、 定痛, 有较好的促进血肿消散、 通畅血管、 解痉止痛的作用。

抗癌作用必须在大剂量运用时才产生。

红〔3〕 运用蜈蚣与牵正散治疗三叉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 328 例, 总有效率 94.2%; 若缺蜈蚣则疗效明显降低。

用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与抗栓丸、 维脑路通片对照, 有效率 94%, 高于对照组(P<0.01)〔 4〕。

王豪〔 5〕 用蜈蚣散治疗阳痿总有效率 92.5%.罗国强〔 5〕 用蜈蚣治疗臂丛神经牵拉伤、 颈椎病等疗效显著, 认为对由于神经牵拉受压而引起的麻木疼痛, 蜈蚣具有较好的搜风通络止痛效果, 但对肝肾有毒性, 应加以重视。

兰友明等〔7〕 以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 治愈 95 例, 好转 5 例。

关桢等〔 8〕 以蜈蚣胶囊治疗宫外孕30 例, 一疗程杀胚成功 25 例, 有效 2 例, 无效 3 例; 优于用天花粉结晶蛋白针剂注射组。

智勇〔9〕 用蜈蚣、 全蝎治疗麦粒肿、 病毒性角膜炎、 角膜溃疡, 青光眼等, 以散剂或煎剂服, 起效快, 效果好。

蜈蚣研粉制成油膏外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如复发性口腔炎、鸡眼、 慢性阴囊湿疹等, 疗效较好〔 10〕。

另外蜈蚣、 全蝎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11〕 确有卓效, 缺蜈蚣则药效降低。

忠惠〔 12〕 以蜈蚣、 白及等药为主外用治老年性阴道炎也取得满意效果。

2 毒副反应 红〔3〕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患者服用蜈蚣散 3 个月以上或间断用长达 10 余年者, 常规用量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但有 2 例原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服药后肝区疼痛加剧。

伍玉元〔13〕 报道一患者(原肝功能正常)自购蜈蚣治疗神经性皮炎, 以 10 条蜈蚣研粉, 2 天分 4 次冲服, 服后出现黄疸, 肝功能异常; 另一患者因坐骨神经痛以蜈蚣 15 条研粉, 分 3 天 6 次与药酒兑服, 服后 2 日出现黄疸, 肝功能异常, 诊断为药物性肝功能损害, 中医辩证:

湿热药毒瘀积。

两人经治愈后再次服用蜈蚣, 症状重复出现。

鹏俊等〔14〕 报告 1 例服蜈蚣粉致死病例。

患者因腰痛服用蜈蚣, 每日 2 条, 研末分早晚服; 服 4 条后出现尿少, 腰痛加剧, 停药第 4 天后出现呕吐, 眼睑浮肿等, 经急诊住院抢救无效死亡, 诊断为服用蜈蚣粉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肖贻纯〔 15〕 也报道 1 例自服蜈蚣、 全蝎(蜈蚣 0.2g, 全蝎 0.4g, 研末冲服, 每日 1 次)治疣状癌者, 服 5 日后出现神经性病变, 切除肿瘤后症状仍未消失; 1 周后又服五虫散, 每次口服蜈蚣粉 0.3g, 服用 2 次后夜间出现抽搐, 经查排除癌肿转移等因素影响, 诊为蜈蚣、 全蝎中毒, 尤其是蜈蚣中毒造成的神经肌肉病变; 服药解蜈蚣毒后诸症缓解。

余圣龙〔16〕 报道一女患者因风湿痹痛服生蜈蚣粉(去头足), 每次 1g, 每日 2 次; 第 1日全身即起粟状红疹, 经服抗过敏药好转; 再次服用生蜈蚣粉又起皮疹, 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性皮疹。

昕〔17〕 报道 1 例有吃鱼过敏史者, 因皮肤发疹服含蜈蚣 2g 中药 1 剂, 服 后即感恶心呕吐, 口唇肿胀, 鼻部分泌物流出, 呼吸困难, 经抗过敏治疗后症状消失, 诊断为异种蛋白过敏, 涂斑试验证实为蜈蚣引起的过敏反应。

此外, 还有关于服过量蜈蚣导致心肌受损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报道。

3 毒理研究 吴刚〔18〕 系统分析少棘巨蜈蚣粗毒的化学组成, 认为与蛇毒相似, 主要由蛋白质组成,并含多种酸类。

方红等〔19〕 采用薄层扫描法对少棘蜈蚣、 地方习用品多棘蜈蚣、 墨江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进行色谱分析和含量测定, 结果表明药材中均含组织胺, 产地不同组织胺含量差异较大。

另一研究发现:

通过溶血试验对活体少棘蜈蚣和多棘蜈蚣的粗毒进行溶血活性比较, 结果均有溶血活性, 且药材较活体蜈蚣毒活性降低, 药材蜈蚣毒活性较新鲜药材降低〔20〕。

对蜈蚣所含毒性成分的研究为蜈蚣安全使用提供了 科学依据。

在对服用蜈蚣导致肾功能衰竭死亡一例的分析中, 作者认为溶血蛋白质的溶血作用可直接引起急性肾皮质坏死, 造成急性肾小管损伤; 而组织胺样物质能使平滑肌痉挛, 毛细血管扩及通透性增加, 同时还有致敏作用; 因此对急性肾功能衰竭起了促进作用〔14〕。

在蜈蚣药用剂量方面药理实验研究也提供了 依据。

蜈蚣急性毒性试验 LD50 不能测出,小鼠给药超过人体最大剂量 5 倍时, 连服 1 个月 , 体重、 血色素、 脏器官均无异常变化;推断 50kg 体重最大剂量可服至 25~50g, 相当于服用 34.2~68.4 条少棘蜈蚣而不致于中毒;如果长期给药, 50kg 体重每次最大用量可达 10.375g(按 30 天计量组计算), 相当于服用12.96~25 条少棘蜈蚣; 由此实验结果可认为适当增大蜈蚣常用量也是安全的〔21〕。

宋建徽等〔22〕 通过实验发现蜈蚣干燥全虫提取物给小鼠皮下注射, 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 并随剂量增大而增加, 计算治疗指数 LD50/ ED50, 显示干燥全虫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安全性。

3种不同品种的蜈蚣抗炎、 镇痛药理实验结果表明:

蜈蚣水煎液最大浓度 45g/ kg(相当一成人最大用量的 193 倍)给小鼠灌胃 7 天, 无不良反应, 说明水煎液毒性甚低〔 23〕。

4 小 结 临床资料与药理实验的研究说明蜈蚣药用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在药材加工的过程中活体所含的毒性成分含量会大大降低; 但由于毒性物质仍然存在, 则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人体; 因此在药用过程中应考虑到个体差异, 尤其是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肝、 肾功能是否健全, 有无过敏史等, 根据病情控制剂量, 注意服药后的反应。

为避免毒副反应的发生, 采取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 小剂量长期服用或间歇给药兼配以养阴之品的方法。

在剂量上, 《中华人民国药典》 规定用量为每次 3~5g.临床常以蜈蚣条数来开处方, 这种用量方法是不合理的。

市售蜈蚣重量可相差 1~2g〔 24〕, 盲目按条计, 易造成超量服用。

标准的处方应按g 计量, 有利于调剂人员准确调配, 达到安全、 有效的目的。

蜈蚣在治疗许多顽症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如治疗癌症、 中风后遗症方面, 药理研究也表明蜈蚣提取物具有抗炎、 镇痛的药理作用〔 23〕, 还有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25〕 和抗衰老的作用〔26〕。

深入研究蜈蚣的独特功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理, 是有重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周本宏.近代蜈蚣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医药信息, 1991, 8(1):

45. [2] 况时祥.蜈蚣的运用经验.中医, 1994, 12(3):

17. [3] 红.牵正蜈蚣散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328 例临床体会.中医杂志, 1990, 6(1):

216. [4] 杜召余.复方蜈蚣散治疗脑血栓后遗症 50 例.人民军医, 1990, 33(8):

69. [5] 王 豪.蜈蚣散治疗阳痿 40 例.实用中医科杂志, 1994, 8(2):

30. [6] 罗国强.蜈蚣在骨伤科疾病中应用举隅.中医药, 1997, 28(3):

38. [7] 兰友明, 兰义明.蜈蚣消痹汤治疗急性腰扭伤 100 例.中医杂志, 1997, 13(3).43. [8] 关桢, 林春兰, 关 展.蜈蚣杀胚治疗宫外孕 30 例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6, 3(3):

38. [9] 智勇.蜈蚣全蝎在眼科中的运用.中医, 1990, 8(9):

46. [10] 王根林.蜈蚣在皮肤科的临床应用举隅.实用中医药杂志, 1998, 14(3):

35. [11] 袁桂生.蜈蝎还五汤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观察.中医, 1994, 14(2):

90. [12] 茂贤.清阴灵抑菌效果的观察.中医药学报, 1993, (1):

50. [13] 伍玉元.蜈蚣粉致急性肝功能损害 2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4, 19(1):

50. [14] 鹏俊, 邹永祥.口服蜈蚣粉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2):

117. [15] 肖贻纯.蜈蚣、 全蝎致神经中毒 1 例.中国中药杂志, 1996, 21(10):

634. [16] 余圣龙.生蜈蚣致过敏.中国中药杂志, 1989, 14(5):

56. [17] 昕.蜈蚣过敏 1 例.中医, 1997, 15(10):

32. [18] 吴 刚.蜈蚣毒的化学组成和生物活性.生物化学杂志, 1992, 8(2):

144. [19] 方 红, 邓 芳.蜈蚣药材中毒性成分组织胺的含量测定.中草药, 1997, 28(8):

蜈蚣的临床应用和毒性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