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历史-徐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发布时间:2013-10-28 12:35:36

徐州市2012--2013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第Ⅰ卷 (选择题、判断题,共7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古史记载“所种之地,惟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材料所述的农业耕作方式是

A.千藕其耘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代田法

2.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A.转化“公田”为“私田” B.实行土地兼并

C.因军功而获赏赐土地 D.政府的“均田”

3.某电视剧以西汉的历史为背景,其间很多故事情节发生于长安上,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的场景,其中符合历史实的是

A的四面建有围墙 B门内外店铺林立

C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门在白天定时开关

4.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最直接后果是

A.长期与世隔绝 B.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C.抵制了西方的殖民侵略 D.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5明朝著作《五杂俎》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这一现象表明

A.徽商的发展优于晋商 B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C.农村集市开始出现 D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6.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下列现象最能说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是

A.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严重 B.洋纱、洋布畅销,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C.五口通商后关税大幅降低 D.洋务派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

7.继昌隆缫丝厂与江南制造总局共同点是

A.机器生产 B.依赖外国资金 C.服务市场 D.生产不计成本

8.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该诗反映了当时

A. 服饰的西化 B. 洋货倾销中国

C.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D. 学习西方的迫切愿望

9.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A.由于列强的侵略而处于萧条状态 B.由于国民政府的措施而得到较快发展

C.由于官僚资本的挤压而萎缩 D.由于日本的经济侵略而陷入困境

10.观察下面柱状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

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D.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1119581月,毛泽东尖锐批评了19566月《人民日报》发表的《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躁情绪》的社论,说:“这篇社论……实际重点是反冒进的。这说明

A.毛泽东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 B.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C.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全面展开 D.中国紧跟苏联建设步伐

12.“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这是因为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

1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14.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当时都要凭票供应,为了分到一张票,几百人甚至几千人才能轮到一个。这反映了上海当时实际情况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5.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A.彻底结束了计划经济体制 B.明确了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 D.强化了计划调控经济的手段

16.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A.企业管理制度的转变 B.资源配置的转变

C.经营机制的转变 D.流通体制的转变

17.作为中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屡次在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一。下列关于经济技术开发区表述错误的

A.引进外资,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吸引人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学习经验,了解国际市场行情 D.高度自治,实行特殊政治体制

18. 17--18 世纪殖民争霸过程中,北美、印度成为英法等争夺的焦点。原因是这些地方

A. 地域十分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B.是潜在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前景广阔

C .都比较落后,便于进行殖民征服 D.都处于东西方交通咽喉位置,交通十分便利

19.英国曼彻斯特在17世纪时人口不超过1万人。从1786年阿克莱特纱厂的第一个烟筒立起,15年后拥有蒸汽机的纺纱厂发展到50个;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人。曼彻斯特的发展印证

A.殖民扩张促进了其发展 B.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C.大企业制度的出现激发了城市活力 D.世界市场最终确立的全过程

20. 1828年,一位德国旅行者把英国描述成为每年都有近乎神奇的新创造进入生活的国度。这些新创造主要是指

A.机器和工厂 B.法律和制度 C.理论和学说 D.科学和发明

2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有了新的发展,表现为

A.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普及 B.垄断组织形成并迅速发展

C.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福利国家在欧美大量出

22.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231936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规定:“苏联之经济生活,受国家所规定国民经济计划之决定及指导,以期增进社会财富,一贯提高劳动民众之物质及文化水准,巩固苏联之独立并加强其国防能力。”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经济计划”的“决定及指导”下,苏联

A.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 B.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C.日益僵化并走向解体 D.经济改革受到挫折

24.右侧照片记录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场主把大量牛奶直接入下水道的场景。罗斯福总统应对此类事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是

A.减耕减产,稳定产品价格 B.成立工会,保障工人权利

C.货币贬值,刺激商品出口 D.整顿金融,防止过度投机

251933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1935年又通过了《社会保障

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这说明,罗斯福政府为

克服危机而力图

A.将临时救济与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与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与维护稳定相结合

26.下列旗帜所代表的机构哪一个合作程度最高

     A            B         C         D

27.右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中遗漏的知识点应该是

A.摆脱苏联的经济制裁 B.抗衡美国的政治控制

C.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快 D.欧洲资源的严重不足

28.美国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

6%降到了4%,通货膨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福利制度的推行 B.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出现

C.经济危机的消除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创立

29.近年来,希腊等欧盟国家发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在希腊政府被迫通过多项财政紧缩政策后,欧洲其他国家也纷纷采取缩减社会福利的措施,减少赤字,结果遭到民众和工会组织的强烈反对,各种罢工游行此起彼伏。这表明西方原有的福利政策

A.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 B.片面照顾高收入阶层利益

C.缺乏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 D.使一些国家财政赤字严重

30.福特公司应用最现代的信息技术为建立全球一体化的经营机器撞开了大门,其成果就是制成了各种“全球性汽车”,通过这些汽车,福特公司再一次树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标准,表明汽车的制造竟可以怎样达到尽可能最大的效益。所进行的改造节省了高达数十亿美元的开支,并可望削减成千上万个高技能的报酬优厚的工作岗位,它们原属于那些经理们、工程师们和推销人员。这表明

①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化进程 ②全球化统一了制造业的标准

③全球化优化了资源配置 ④全球化带来了失业等问题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本大题5题,每2分,共10分)

31右图中的城市布局反映了当时坊市分开与打破交易时间限制的特点。( )

32.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优势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确立了世

界殖民霸权。( )

331922年,苏俄农民瓦西里在交纳了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不远处的集市上出售,当地官员没收了他的余粮,并处以巨额罚款。( )

34.下图是二战后美国主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容示意图。它体现出美国建立世界金融霸权的企图。

35.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

卷(非选择题,共30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编自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织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桥。什佰为伍,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676引《苏州府志》

【材料三】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黄遵宪《番客篇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唱词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匠”与“主”之间的关系怎样?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关

系”发展缓慢的政策原因。

3)材料三黄遵宪诗中所说的“大错”指什么?从历史的角度看,它“错”在哪里?

37.建国以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一系列艰苦的探索,我们的民族逐步走上了富强和复兴的康庄大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毛泽东同志早在建国初期,特别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就再三指示全党,要把工作中心转到经济方面和技术革命方面来。……由于我们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工作指导上发生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也妨碍了党的工作中心转变的完成。……全会一致同意……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 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材料三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改革开放》

材料四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历史性变化,最根本的就是我们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中国未来的发展也必须靠改革开放。实践永无止境,探索和创新也永无止境。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公报》提出今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农村中的表现是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这种大锅饭的举措是什么?(2分)

3)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第一步的举措是什么?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扩大开放的重要标志是什么?“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是在哪一年?(3分)

4)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启示。

四、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部分1题,10分)。

38.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有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成之日起,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开始启动了。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前提,依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有重要作用的历史事件。(2分)

2)二战后,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请指出该体系的三大支柱,并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4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快速发展反映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国际组织是什么?指出该组织的宗旨。(2分)

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全球性的问题日益突出,反全球化运动出现。如何理性看待反全球化运动,请谈谈你的认识。(2分)

徐州市2012--2013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B 6.B 7.A 8.C 9.B 10.D 11.A 12.B 13.B 14.A 15.B 16.B 17.D 18.B 19.B 20.A 21.B 22.C 23.B 24.A 25.D 26.A 27.B 28. B 29.D 30.C

31.A 32.B 33.B 34.A 35.A

36.1)一家一户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2)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1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分)清政府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2分)(3)海禁政策。(1分)错在切断了中外经济联系,在国内已然奉行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下,又阻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国际市场获得发展的途径,渐渐脱离了世界发展的潮流,成为造成中国近代落后的重要原因。(3分)

37.11956年。在中国确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或经济建设为中心)。(3分)(2)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3)设立经济特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2001年。(3分)(4)坚持党的领导,从国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8.1)新航路开辟(列强殖民扩张),工业革命(2)。(2)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组织(IMF)、关贸总协定(GATT)。(3分)世界经济体系化、制度化。(1分)(3)世界贸易组织(WTO)、促进贸易自由化。(2分)(4)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逆转,我们应该积极参与,谋求发展,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2分)

6历史-徐州市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