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节日是什么节

发布时间:2019-06-14 04:51:13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四大节日是什么节



  篇一: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一、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  
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春节民间传统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要吃腊八饭,“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腊月除夕,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还要贴窗花和倒贴“福”字。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新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后来还有河南的朱仙镇。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除夕晚上要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包饺子、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办“春晚”,全世界华人都守岁。
  天明过春节。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燃放爆竹,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祭典祖先、祁求丰年。吃了早饭,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去到各家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春节后一连数天,要到亲戚、朋友家拜节。正月初五,俗称“破五”,晚上要把家里的灶灰送到门外,俗称送“穷灰”,意思把“穷”送走。
  元宵节(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春节的一部分。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汤圆”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还传说元宵始于唐代。据说,一代英主李世民在位时,开创了国泰民安的贞观盛世。有一年,西方异族觊觎唐朝江山,出兵作乱边疆。唐王和宰相魏征派郭子仪挂帅出征。饯行时,唐王说:“愿将军旗开得胜,凯旋归来,回京过年!”
  郭子仪打败了异族侵略以后,便班师回朝。谁知路途遥远,回到京城,已过罢年好几天了。
  为了犒劳有功的郭将军,唐王下了一道圣旨:“正月十五、十六两日,给郭将军放假补年,御厨要做些稀罕物款待”。
  这些稀罕物可把御厨们难为坏了!谁也没吃过,没见过,咋做呢?
  眼看快到正月十五了,做稀罕物的事还没有着落。大家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团团打转。一天晚上,老厨师忽然看见更夫打个灯笼从眼前走过,他心里猛的一亮:白纸糊的灯笼,外边象个白雪球,里边的球象个红蛋蛋,煞是好看。要是仿照这个样子做个食品,不是怪稀罕吗?他把这个想法一说,其他御厨都很高兴,便动手做了起来。
  正月十五夜里,唐王大摆宴席,御厨们就把用江米面包红糖、青红丝、核桃仁做的圆球球煮煮端了上来。唐王一吃,龙颜大悦。说:“这东西又好看,又新鲜,吃着又香甜,真是个稀罕物哪!.
  魏征问道:“这是啥东西?”老御厨一时说不上名字,便吱唔道:“这,这??”魏征看着御厨的窘态,赶紧又把话接了过来说:“哦??这是‘唐圆’吧?”
  唐王很高兴。说:“好!好!唐圆好!”
  从那以后,每年正月十五、十六吃“唐圆”的习俗便流传下来。因为,正月十五晚上又叫上元节,这天晚上吃汤圆,所以汤圆又叫“元宵”。
  元宵节,白天各种各样民间文艺节目在各村、县城表演。晚上观灯,各户点灯盏,挂彩灯,燃放鞭炮。全家男女老少提着灯笼,倾巢而出,逛灯会、观犁花、看烟火,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城乡通宵灯火辉煌。元宵节还有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时间长,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这样过了十六日,年才算过完。
  二、清明节
  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个节日: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阳历45日前后,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周代。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它原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以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主要活动是踏青,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到了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又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以纪念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堆“割股充饥”的故事。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从公元20XX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公元20XX年,又改为放假三天。为人民纪念烈士、老百姓祭祖的日子。一直延续至今。
  三、端午节
  端午节为农历5月初5。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等,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源于纪念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人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屈原的身体,把准备的饭团、米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龙舟竞渡、吃粽子、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唐)文秀《端午》诗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清)李静山《节令门》诗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四、中秋节
  中秋节为农历八月十五。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因此也称为中秋。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中秋月亮圆满,象征团圆,要吃月饼。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迎寒活动的社制,作为节日,西汉时初具雏形,晋时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
  节日之一。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饼内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压月亮、桂树、兔子等图案。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篇二:中国四大节日
  中国四大节日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是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源于古代的祭月迎寒活动。作为节日,西汉时已初具雏形,晋时已有赏月之举,到北宋时正式定名中秋节,至今长盛不衰。这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中秋晚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烙“团圆”的习俗,即烙一种象征团圆、类似月饼的小饼子,祭月之后,由家中长者将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块,如有人不在家即为其留下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民俗专家称,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作为传统节日,我国民间过端午活动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习俗活动是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和插艾叶菖蒲,其中,吃粽子最为普遍。
  清明节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清明最早开始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按照古人“冬至百六日为清明”的说法推算,寒食在清明的前一天,所以古人往往把寒食延至清明。祭祖扫墓是中原清明节俗的中心内容。
  篇三:外国四大节日
  圣诞节(christmas),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因为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每年1225日,
  的圣诞节庆祝则在每年的1
  7日。
  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基督徒认为,复活节象征着重生字架之后第三天复活的日子。
  会出售一些跟万圣节相关的玩偶或模型,吸引了年轻人的眼光。
  感恩节(英语:Thanksgiving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由美国人民独创,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感恩节时间不同,10月第二个星期一。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四大节日是什么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