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招生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1-03-30 10:46:20

2017年高考招生调查报告

2009年起全国高考报名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14年报考人数首次回升,比2013年增加27万人,达到939万人,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但生源下降带来的高校生存危机并未因此得到缓解,高校招生难已成常态化。

中国教育在线62日发布的《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再次敲响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警钟。

招生难成为常态:未完成招生计划

几条向下的曲线鲜明呈现了高校招生的新趋势:全国各地高校招生计划已多年未完成,形势不容乐观。

高考生源大省广东,2013年二B(本科)批次最后一次征集志愿后,有60余所参加征集志愿的本科院校遭遇零投档;2014年,在二B批次第一次录取结束时,共有1.5万多个招生计划数没有完成。在被誉为中国上大学最难省份的河南,高招计划已连续3年未完成,2014年有近7万个招生计划数未完成,占整个计划的11.36%

北京一直被视为高等教育聚集地,按理说在高招中具有相当优势。然而,北京高招计划从2008年的7.67万人,调整到了2014年的5.22万人,减少30%以上。即便如此,北京本科二批次从20102013年连续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本科三批次也有4年未完成招生计划。

中国高校正在遭遇深度的生源危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为了改善无人可录的局面,2012年,山东将专科两个批次合二为一,分数线低至180分,但效果仍不明显,当年最后一次征集志愿投档时,5.6万个征集志愿,投档考生不到3000人,上百所高校出现零投档。2013山东高考报名人数开始回升,但缺额、零投档问题依然没有解决。2013年专科批次征集志愿投档后,山东省招生考试院发布的简报显示,作为专科批次最后一次投档完成后,文科有170所高校未投满、理科有224所高校未投满。

2014年高考,山东本科二批次第一次投档后,174所高校出现了零投档。有近万的招生计划数需征集,经过两次征集,依然有很多高校未完成招生计划。

同质化现象严重:高校吸引力下降

生源危机,表面是就业问题,实际也是质量危机、特色危机,高校在定位上出现了问题。陈志文指出,大多数高校发展一味追求大而全,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化现象,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上大学吸引力减弱。

据了解,国际教育界的一个共识是,大学招生难的本质,是质量问题,是特色问题,是就业难的问题。世界很多国家的高等教育都经历过同质化发展的快速扩张阶段,专业设置的盲目趋同导致了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

在陈志文看来,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需要引导,甚至亮红灯。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1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所提供的数据,全国高校2014年新增1681个本科专业。新增开设10个以上专业的高校超过了30所,其中,物联网工程有54所高校,翻译有44所高校,工程造价、酒店管理有39所高校。而这10个专业占了整个新增专业的22.42%。而教育部阳光高考招生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已开设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校有250所,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也有101所。

尽管教育部近年来尝试通过就业率统计来调整高校专业设置,但《2015年高招调查报告》的数据却显示并不乐观。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统计数据,2013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汉语言文学等10个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的毕业生规模最大,其中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会计学和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都超过10万人。而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和各地20122013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中,毕业生人数较多的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等专业在各地的就业率反而排名靠后,这种反差不得不让人深思。

高等教育普及化:必须警惕的趋势

陈志文说,报考人数与招生规模的剪刀差背后还有更值得警惕的问题,那就是高等教育在加速向普及化发展。

根据全球的普遍定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15%50%为大众教育,超过50%为普及教育,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

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从2008年的23.3%上升到2013年的34.5%

按照这个加速度计算,我国预计35年内就会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们的高等教育将迎来更多的问题,比如上完大学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陈志文说。

据了解,世界各国在重视、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同时,也在规避一些发展中的新问题。许多国家都通过专业设置引导、就业结构型调整等方式,提高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陈志文指出,我我国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后,需要更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更理性的规划发展,这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有所体现,但仍有待加强。

2017年高考招生调查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