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以德为先,家园同行

发布时间:2015-09-09 19:58:19

以德为先,家园同行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教育者进行思想的、道德的、政治的教育。学前幼儿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的向学龄前儿童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个性。

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期,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也达成了共识:对于人的一生而言,任何知识都可以日后通过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去弥补,唯有人格的养成是从小培养并基本定型的,否则,一旦养成就很难去纠正了。所以说幼儿期是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时期。

如果从幼儿心理角度看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的话,一味的讲道理似乎对幼儿并没有什么大的道理。分析一下孩子的一天,可以分为来园与在家大人自己带,那么对于德育活动即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的形成不仅要在幼儿园培养,更离不开老师与家长的默契配合。

一、幼儿园的快乐生活

1学会自理

在生活自理能力上,从幼儿来园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开始逐步培养幼儿刻苦耐劳的品质和自我服务能力。如在幼儿小班时,我们培养幼儿自己洗手、吃饭、漱口、擦嘴、穿衣、收拾摆放玩具等。通过“拇指宝宝夸一夸”“我真棒”等形式正面引导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升入中班后,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继续培养孩子们自己洗手、吃饭、漱口、穿衣、叠被等自理能力,还开展了“值日生”制度,每天轮流安排4--5名值日生收拾餐具、打扫教室,摆放玩具等,通过“今天我为大家服务了”活动,请小朋友对为大家服务的值日生说“谢谢”的话,激发幼儿的服务意识。

幼儿成为社会的一员,其行为习惯必须要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秋天到了,我们组织幼儿为社区的道路捡落叶,拿块小抹布清洁社区的健身器,了解社区及周围人们的劳动等,从小让幼儿觉得劳动最光荣并体验劳动的喜悦,学会在劳动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共同分享,懂得了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为社会尽力的基本常识。

2学会关爱

回想起去年我们小班的孩子在初入幼儿园时的那一幕幕仿佛还在眼前。这些初来乍到的孩子有的显得无助紧张,默默的坐在一边,有的显得焦虑不安,不断的朝门外张望,嘴里还不停地哭泣着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面对孩子的这些情绪,作为老师,首先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孩子们的年龄特点来认识孩子。有了正确的心理认识后,我尝试着让孩子接纳我,喜欢我,愿意和我作交流。我会以轻柔的声音安慰孩子,以拥抱与宽容来对待他们,也会给予孩子一定的情感发泄。当孩子的情绪稳定时,我会鼓励能力强的一些幼儿帮忙给哭的小朋友擦擦眼泪,给他(她)玩具玩。这个过程也渐渐引导幼儿与老师、同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德育思想也在生活点滴中慢慢渗透。每天的早晨,我们两位班主任老师都会站在教室门口迎接孩子的到来,一声声“老师早!”

的童声在教室回响,害羞胆小的孩子也在同伴的鼓舞下怯生生喊出了第一声早晨的问候。餐后散步的时候我们不放过这良好的教育机会,每遇到老师与客人都与幼儿一起主动打招呼,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今年的九月我们升入了中班,我们利用主题活动开展了一些德育教育。在进行《我长大了》这主题活动时,教师在预设的谈话活动“长大了更能干”这个话题中,就展现了幼儿之间互让互谅,互相帮助;在音乐活动《爷爷为我打月饼》中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民俗,通过角色扮演、歌舞等形式,让孩子愿意帮助自己的长辈,关爱自己的亲人、老师、同伴等好品质。在 “我和弟弟妹妹在一起”的大带小活动中,还表现了中班哥哥姐姐关心小班的弟弟妹妹,时时处处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影响别人的好品德。又如在《寻找秋天的颜色》的户外活动中,幼儿懂得了爱护绿化,保护环境,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在《秋天的昆虫》这个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更懂得了环境的重要性和爱护小动物的情感。利用主题活动《猜猜我有多爱你》中结合三八节教育幼儿爱妈妈,爱家庭。此外,我们还根据季节变化和社会性节日,为孩子创造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机会,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在幼儿品德教育的实践中,让幼儿心智得到发展,良好品德逐渐养成。

3学会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从常规教育入手,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针对幼儿接触过的各种事情,随时随地的进行教育。我们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幼儿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等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幼儿在具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要激发幼儿的分享意识,俗语说得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因此,应及时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比如,有的孩子带玩具与别的小朋友一起玩,头饰主动让给别人,抓住这些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的孩子随时进行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孩子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引导幼儿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孩子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孩子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它的重要性和效果都是显而易见的。

“生活即学习”,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随时都有教育的契机,老师们在密切配合中始终坚持从点点滴滴,时时刻刻入手抓好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对幼儿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为培养幼儿真正成为一个健全发展的成功人士而勤奋工作。

二、家庭中的德育渗透

孩子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幼儿园得到培养与巩固,更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家庭教育是幼儿人格成长的摇篮,父母必须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生活中无形的为孩子做出榜样。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了解到现在家庭的孩子父母都较年轻,他们对于养育孩子的一些方法也通过书籍或网络有了一些了解了,但在真正与孩子的沟通中往往会发现自己缺乏耐心,没有时间等原因,造成孩子来园一个样,在家另一个样的情况。这时,就需要老师与家长的经常沟通,来达到对幼儿家园同步的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特色家长会进行家教方法的普及

每次的家长会的召开,给我们和家长带来的都是欢声笑语,许多家长在会后都会意犹未尽地和我们聊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总是采取多种不同形式来开展家长会,调动家长的参与积极性。如讨论、分组辩论、茶话会等生动的形式。

一开始,家长们都有一些拘束与沉闷,当我们两位老师在座位上侃侃而谈一些教育方法时,家长都只是在点头,似乎听起来很无聊。于是我们想出了一些互动的方法,通过举例的形式,向家长发问,鼓励家长说说自己的育儿观。当我们评价对孩子在园中的表现并让家长们说说如何应对一些孩子的问题时,家长们都能畅所欲言,有时也给我们两位老师来了点惊喜,原来一些平时看上去不善交流 的家长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观还是非常有一套的。有一次,我们采用了分组讨论,再请代表上台陈述的方式,说说“我觉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的话题。结果家长在通过热烈的讨论后,讲到了需要“以身作责”,“积极鼓励孩子的正确行为”等。我想,这可比我们在家长会上宣传教育方法来得有效多了。我们也鼓励孩子的父母亲能同时出席家长会,因为,家庭教育中父母双方的一致性政策也对孩子的良好品德养成起重要作用。

2、建立通畅的沟通桥梁

建立通畅的沟通桥梁,密切家园联系,使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有机配合,共同实施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如我们定期向家长发放各种资料和《家园通讯》,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定期家访,定时和家长电话联系,热心与家长面谈,大力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观,及时帮助家长了解我园的教育工作和重点,争取家长的通力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劳动习惯等等。

实践证明,要提高德育实效必须得到家庭的支持,如果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正面教育,而家庭不注意正确的引导,孩子就会迷失方向,无法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因此,家庭环境是幼儿德育教育的基础教育,也是最关键的教育。

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经说:如果在儿童期的早年,不能给予合理的教育,致使儿童养成不良意识和习惯,那就会给以后的再教育带来几倍、几十倍的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水平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的基础,从学前儿童开始进行品德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树立良好品德,完成社会进程,有效介入社会。因此幼儿园、家庭、社会各方面要相互协调一致,根据孩子的发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道德修养,使祖国的新一代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下茁壮成长。 

2008-10

德育论文:以德为先,家园同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