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9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 人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发布时间:2019-08-04 01:33:37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9寓言两则掩耳盗铃人教版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铃》这则寓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生: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寓言:寓言就是用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讽刺某种人。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生:我学会了本节课的生字和词语,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在观察过程中指导。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生:我知道了掩耳盗铃的意思就是掩住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家的铃铛。

生:我通过读课文,了解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交流,准备展示。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知道同学们对我课前布置的预习提纲完成的怎么样。下面就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预习提纲上的内容,并重点准备展示内容。

(学生自学、板演。)

三、学生展示、通晓寓意。

师: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在展示之前,我有两个小要求(1)汇报同学 说话有条理,声音洪亮。(2)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改正。如果你的表现特别出色,将会有加分的奖励。

1、看拼音,写词语并组词。

小组学生1:我代表我们组首先来汇报第一题“看拼音,写词语。”请同学们跟我读:掩耳盗铃、铃铛、丁零丁零。(其他学生跟读)

小组学生2:我想提示大家:掩耳盗铃的“掩”字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出头。铃铛的“铛”和丁零丁零的“零”在读词的时候要读轻声。丁零丁零的“丁”在书写的时候不要加口字旁,写成“叮”了。

小组学生3:我来继续汇报第二题“组词”。请同学们跟我读:(略)

小组学生4:我给**补充:强盗的“盗”字的形近字还有“盘、盘子”,铃铛的“铛”的形近字还有“档、档案”,零花钱的“零”的形近字还有“雷、打雷”。我们小组汇报完毕。

其他组学生:我还想提示同学们:“丁零丁零”的“零”最后有一个点,不要忘写了。

师:听了他们组准确而又形象的汇报,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对本课的生字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了。下一组你们准备好了吗?

2、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小组学生1:我们小组汇报的是第2题:找出文中的重点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首先由我来领大家读一边

近义词:(略)

小组学生2:我领大家读一遍反义词:(略)

小组学生3:我想提示大家:一个词语的近义词并不是唯一的,比如:“掩住”的近义词不仅可以是“挡住”,还可以是“遮住”、“捂住”。“从前”的反义词不仅仅可以是“今后”,还可以是“往后”等等。

希望同学们灵活运用。

师:我真的要表扬**同学,他提示的十分及时,在我们做语文练习的时候,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同学们要认真倾听其他小组的汇报,进行及时的补充。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第*组的同学向大家汇报展示。

3、这个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小组学生1:我觉得这个人很贪心,品质不好。我是通过“从前,——很想把他偷走”这句话看出来的。“

很想”就是非常想的意思,这个铃铛是别人家的,可这个人却想要将别人家的铃铛据为己有,可见他很贪心,是个小偷。

小组学生2:我觉得这个人很固执、很可笑。我是通过:“他明明知道——”这句话感觉出来的。 “明明” 是清清楚楚的意思,那个人清清楚楚的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自以为是地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高明的办法。我觉得这个人很可笑。

小组学生3:我觉得这个人很愚蠢。通过:“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这句话中,我是抓住“只要——就——”这组关联词语来理解的。说明如果碰了铃,就会发生铃响的后果,就会被人发觉,是偷不成铃的。但是这个人心里明明很清楚后果,还要继续偷铃,这是很愚蠢的做法。

小组学生4:我觉得这个关联词用的很准确,这是一个条件句,只要符合手碰铃的条件,铃铛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他清清楚楚地知道事情的结果还要继续去做,他真是愚蠢至极。我能用“只要……就……”造个句子:“只要我们上课认真听讲,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小组学生5:“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我觉得他很可笑,因为他明明知道后果,却自作聪明地认为将耳朵捂上就听不到声音了,可是他忘了,他捂的可是自己的耳朵呀,别人的耳朵可都能听见铃声了,他真是可笑之极!这里面也有一组关联词语“如果……就……” 我能用“如果……就”口头造句: “如果明天下雨,我们就不进行升旗仪式了。”

师:“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这是一个什么句式?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生:反问句式。可以说成“如果把耳朵捂住,就听不见响声了”。

小组学生6: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略)请同学学们给我评一评我读的怎么样?

生评读1:我认为你读的声音有点小,在感情上能不能用嘲笑的语气,把那个人的愚蠢可笑读出来?

生评读2:我觉得你在读的时候,应该抓住一些重点的词语来体现出这个人的愚蠢、可笑。比如:在读“他明明知道——”这一句的时候就要将“明明”两个字重读,体现出他的自作聪明。

生:我也想来读一读。(略)

师:谁能完整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做自作聪明的人。

教师小结: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盗铃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关键在于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师:对于本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第*组同学们的理解吧。

4、介绍寓言的主要内容,并说一说故事中包含的道理。

小组学生1:《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人想偷别人家的铃铛,他明明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立刻会被人发觉。可是他想:“如果我把耳朵掩住,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结果,手刚碰到铃铛,他就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做事要老老实实,不可自作聪明。

小组学生2:这则寓言的道理我理解的是告诉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耍小聪明,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

小组学生3:我认为学习了这则寓言,我总结出来的道理是:做人不要做坏事,做了坏事还要想办法去掩盖,是非常愚蠢和可笑的。

师小结:第*小组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理解,同时也告诫我们,千万不要做掩耳盗铃的人。你们想看一看我们班的小演员们是怎样演义这样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的吗?

5、将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小组进行精彩得表演。)

生:老师我认为这个偷铃铛的人实在是太笨了。我有一种好的办法,即能偷到铃铛,又能不被人发现。只要用手握住铃铛里面的小铜球,铃不就不会响了吗?

生:刚才**同学的想法也提示了我,我还有一个还办法,就是用棉花将铃铛里面的小铜球抱住,铃也不会响,就不会被人发现。

生:我也有好办法:用一床大被,将小铃铛整个包起来,铃铛的响声就不会被别人听见了。

生:我不赞成**同学的做法。同学们,偷别人的东西对吗?无论你用什么方式偷,都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生:我认为这个人偷人家东西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行为,他还在自作聪明地想办法,真是愚蠢。同学们,你们还帮他想办法,你们不觉得自己也跟他一样愚蠢、可笑了吗?

师:是呀!动脑筋,想问题不是坏事。关键在于这件事是好事还是坏事。首先应该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坏事、错事,我们千万不要去做。其实寓言中讽刺的这种“自作聪明”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真是大有人在。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吗?

生:我觉得在我的学习中有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现象。因为有的同学在考试的时候有作弊的现象,我觉得这就是掩耳盗铃,他们即使这次考试的时候用作弊的方法作对了题,可是在下一次考试的时候他还是不会呀,这样做不是自己欺骗自己吗?

生:在我自己的身上也发生过一次类似于“掩耳盗铃”的事。有一次我考试只考了71分,老师让家长签字,我怕我爸批评我,就把7字改成了9。回家后让家长看后,我 妈还夸我进步了呢。当时我的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今天我学过了这则语言,我知道了这时自欺欺人。我下一次再也不这样做了。

师:你这种敢于“自我批评”的态度,我非常赞赏,相信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你一定会亡羊补牢,你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的!学习了这则寓言,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师:我要做一个不耍小聪明的人。

师:我要做一个实事求是的人。

师:我做人要老老实实。

师过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更多的像《掩耳盗铃》这些蕴涵着丰富道理的寓言的故事,我们请第*小组的同学,将他们收集到的课外材料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好吗?

6、你还知道哪些寓言,从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学生小组汇报(略)

四、总结

通过你们的介绍,使我们开拓了视野。同学们可别小看了这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在其中还真蕴涵这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呢!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在这节课即将结束之即,向大家推荐一本关于寓言的书,《伊索寓言》。希望同学们爱读书,读好书。

三年级下语文教学实录29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 人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