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发布时间:2019-05-22 12:27:08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篇一:过年为什么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品,它馅料丰富多彩,制作简单,食用方便,美味可口,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自在不如倒着”的说法。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是不可缺少的应时佳肴。年夜饭吃饺子,更成了一种独特的过年习俗。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其实就是现在的饺子。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和现在别无二致,也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宋代称饺子为“角儿”,这应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元、明时期称饺子为“扁食”。清朝时,饺子又有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新的叫法。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过年吃饺子,具有象征的意义。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到明清时更加盛行。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扁食”。饺子要在除夕夜包好,待到半夜零点前后吃。这时正是旧的计时法的子时,过去的一年即将结束,新的一年马上开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交子”与“饺子”谐音,有“喜庆团圆”、“辞旧迎新”的寓意。

过年吃饺子,体现浓厚的亲情。饺子的做法虽然简单,却需要多人合作。从和面、剁馅、揪剂子、擀皮到包、下锅水煮,再到热气腾腾地摆到餐桌上,全家人团团围坐一起,高高兴兴地享用,表现的是一种和谐和睦的家庭氛围和浓得化不开的骨肉亲情。不少人不辞辛苦地千里万里往家赶,其实奔的就是这样一顿简简单单的团圆饭。

过年吃饺子,蕴涵美好的愿望。饺子形如元宝,大年夜吃饺子,有“招财进宝”之意。包饺子时,人们还常常把硬分币、糖、花生等包进馅里。吃到硬币的人,就预示新的一年会有福气;吃到糖的人,日子会更甜美如意;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等等。过去,年夜饺子还有些讲究。如要用肉、白菜、芹菜等做馅,不用酸菜做馅。包的时候剩面了,表明有被盖,有衣服穿;剩馅了,表明有饭吃;啥都不剩,则预示一年美满顺利。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等等。

“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是经常会听到的一句民间俗语。在已经远去的年代,无论人们的生活如何困难,在过年时也要想方设法吃上一顿饺子。就像著名的新文学作品《白毛女》写的那样,外出躲债7天的杨白劳,都要称上2斤面,回到家里和喜儿吃顿饺子,欢欢喜喜过个年。

有一段时期,我们也曾把能让所有的人都吃上饺子,作为过年时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口号提出来。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饺子已不算什么难事,于是有人说现在是天天能吃饺子,天天过年。过年和吃饺子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以致于人们要拿过年吃饺子来说事儿。(李信)

篇二: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

每年春节,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人都爱吃一种面制包馅食品——饺子,并逐渐形成了一句民谚:好吃不过饺子。由于体现出了团圆、美满、和谐的内涵,饺子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如今,不仅是过年,就是平时人们也爱吃饺子。包饺子时,一家人剁馅子的剁馅子,擀面皮的擀面皮,包饺子的包饺子,各显其能、配合默契,气氛既轻松又融洽,不知不觉中,关系贴近了,疲劳消除了,其乐融融。那么,为什么过年要吃饺子呢?这里除了“更岁”“吉利”之外,还有一段有趣的传闻。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张仲景从长沙太守任上告老还乡后,在南阳白河岸边,看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熬煮,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

张仲景开棚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娇耳”“饺子”,以纪念张仲景舍药治人的义举。后来,这种活动慢慢演变成了吃饺子的习俗。

篇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由来

吃饺子的习俗由来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家肴。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混沌”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混沌“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著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混沌”这种吃法再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匾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暑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记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既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以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朝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饺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