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看“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发布时间:2012-06-12 09:08:55

今人看“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通过学习了《翻译概论》这门课程我们知道:翻译是一种文化传播的工具,在语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它包含着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翻译原则、翻译过程、翻译目的其中,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是翻译界的“根本大法”。关于翻译标准的争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许许多多的翻译家都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翻译理论。近代中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1898年,严复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参照古代翻译佛经的经验,集汉唐以来译论之大成,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在其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三字论”:“译事之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译犹不译也,则尚达焉。......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词达而已’。又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严复在他的翻译原则的指导下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穆勒名学》、《名学浅说》、《法意》、《美术通诠》等西洋学术名著,成为近代中国开启民智的一代宗师。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也在当时的翻译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一理论对中国下一代的翻译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然,翻译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各个时期有各自的标准,各个时期对译文的要求都有所不同。翻译的标准,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而逐渐提高,逐步完善。我们现在的信、达、雅的标准,无论是内容还是要求上皆与严复的信、达、雅有不同之处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简单地说,“信、达、雅”即忠实于原著,译笔流畅,文字典雅。但是,在翻译实践中,严复并没有严格遵守信、达、雅的翻译标准。由于他的西学救亡的翻译动机和当时官僚士大夫对西学的排斥,他采取了“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通过引进近代西方先进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这也就告诉我们:翻译不是奴性的活动,它是表现原作的风貌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艺术,它是有生命的。它不但要求我们在翻译实践中忠实于原著,译笔流畅,文字典雅的翻译,更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对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国际影响力也在悄悄的发生改变,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交往中如何做到准确,完整,得体的传达信息和和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灵活的运用“信、达、雅”,从整体出发,正确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在正式谈判、新闻发布会和开幕式等严肃庄重的场合,翻译就必须立场鲜明,沉稳准确,语速适中,重点突出“信”;而如果是国家领导人礼节性会见时那又不一样了,这种场合不涉及实质性问题,通常以寒暄和互通情况为主,因此翻译时要很好的传递有好的信息,维护宾主双方共同营造的融洽气氛。

信、达、雅是翻译的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着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一切可能的办法来实现它。

今人看“信、达、雅”的翻译原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