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离之悲

发布时间:2019-01-21 14:11:20

《黍离之悲》

【解析】
出自《诗经》王风,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周大夫行役路过镐京,看到埋没在荒草中的旧时宗庙遗址,有感于周室的被颠覆,悲伤而作【黍离】。描述了当一个人看到心中的理想大厦坍塌埋没于苗草中时的难受心情,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以至于人们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为黍离之悲

【主旨】
表达了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每读此诗,都会被吟唱者心中那股浓浓的忧郁哀怨所感染,一唱三叹的语式又让感伤的情绪显得格外深沉、强烈。我曾经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让诗人心忧的到底是什么呢?诗中没有说,诗人好象很突然地就忧虑起来了。从诗的字面看,三章的内容简洁明了:诗人在茂密成行的黍稷之间徘徊,便情不自禁忧伤起来,而且伴随着黍稷的成长(出苗-成穗-结实),那股伤感越来越浓(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郁积在诗人的心里无处宣泄,不得不仰望苍穹,一声长叹: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是什么原因让诗人如此忧郁悲怨却又不能说出只有自己才清楚的心忧的缘由?压抑着诗人的显然是一股沉重强大、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抗争的势力。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诗人是不能说?不愿说?不敢说?而这一切一切的诱因竟是地里逐渐长熟的庄稼!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诗人究竟有没有相知者呢?如果有,那相知者一定与诗人有着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处境、同样的感触、同样的难言的苦衷。现作为代表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的一个词。

【赏析】【
这首诗在抒发对西周灭亡的沉痛时,首先出现的是生长茂盛的农作物,而庄稼生长的地方曾是宗周的宗庙公室。这种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自然使诗人陷人悲哀之中,行进的脚步变得迟缓。三章反复出现行迈靡靡的诗句,用脚步的迟缓引出心情的沉痛。
这首诗采用的是递进式的写景抒情笔法。出现的景物依次是彼稷之苗彼稷之穗彼稷之实,农作物的部位暗合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先有苗、再有穗、最后有了颗粒。作者抒发沉痛之情时,依次是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变得越来越强烈,也更加痛苦。
作者忧国忧民,伤时悯乱,最后向天发问:这种历史悲剧是谁造成的,由谁来承担西周灭亡的历史责任,诗的作者非常清楚。他不把问题的答案明确说出,而是采用质问的方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并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背景
这首诗作于西周灭亡后:一位周朝士大夫路过旧都,见昔日宫殿夷为平地,种上庄稼,不胜感慨,写下了这篇哀婉悲伤的诗。

【鉴赏】1
关于《黍离》一诗的主旨,虽然《诗序》说得明白: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而且从此诗序于王风之首,确见其为编诗者之意旨。但历来争讼颇多,三家诗中韩、鲁遗说与毛序异,宋儒程颐更有臆说以为彼稷之苗是彼后稷之苗。近人读诗,新说迭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将其定为旧家贵族悲伤自己的破产而作,余冠英则在《诗经选》中认为当是流浪者诉述他的忧思。还有蓝菊荪的爱国志士忧国怨战说(《诗经国风今译》),程俊英的难舍家园说(《诗经译注》)等。说法虽多,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因时世变迁所引起的忧思是无可争辩的,虽然从诗本文中无法确见其具体背景,但其显示的沧桑感带给读者的心灵震撼是值得细加体味的。另一方面,从诗教角度视之,正因其为大夫闵宗周之作,故得列于《王风》之首,此为诗说正统,不可不及,以下从两方面细析之。
闵宗周之诗何以列于《王风》之首,先得弄清何为《王风》,郑笺云:宗周,镐京也,谓之西周。周,王城也,谓之东周。幽王之乱而宗周灭,平王东迁,政遂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焉。可见《王风》兼有地理与政治两方面的含义,从地理上说是王城之歌,从政治上说,已无《雅》诗之正,故为《王风》。此诗若如《诗序》所言,其典型情境应该是: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镐京,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诗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这样的情和这样的景化而为诗是可以有多种作法的,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和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
诗首章写诗人行役至宗周,过访故宗庙宫室时,所见一片葱绿,当年的繁盛不见了,昔日的奢华也不见了,就连刚刚经历的战火也难觅印痕了,看哪,那绿油油的一片是黍在盛长,还有那稷苗凄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黍稷之苗本无情意,但在诗人眼中,却是勾起无限愁思的引子,于是他缓步行走在荒凉的小路上,不禁心旌摇摇,充满怅惘。怅惘尚能承受,令人不堪者是这种忧思不能被理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尴尬,这是心智高于常人者的悲哀。这种大悲哀诉诸人间是难得回应的,只能质之于天: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苍天自然也无回应,此时诗人郁懑和忧思便又加深一层。
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覆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难怪此后历次朝代更迭过程中都有人吟唱着《黍离》诗而泪水涟涟:从曹植唱《情诗》到向秀赋《思旧》,从刘禹锡的《乌衣巷》到姜夔的《扬州慢》,无不体现这种兴象风神。
其实,诗中除了黍和稷是具体物象之外,都是空灵抽象的情境,抒情主体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基于这一点,欣赏者可根据自己不同的遭际从中寻找到与心灵相契的情感共鸣点。诸如物是人非之感,知音难觅之憾,世事沧桑之叹,无不可借此宣泄。更进一层,透过诗本文所提供的具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何等样的人呢?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诗人的影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吟出《登幽州台歌》的陈子昂心中所怀的不正是这种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吗?读此诗者当三思之。

【鉴赏】2
本篇选自《诗经》王风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是周大夫感伤西周的沦亡,倒是看到一个四处漂泊的浪子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呐喊。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前二句都借景起兴,引出第三、四句浪子彷徨不忍离舍家园远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有个别字句有变化。第二句尾的不同字:,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浪子长期流浪而不知所归。第四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浪子长期行迈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伤,其余各句反复咏叹,有回环往复之妙,使强烈的悲愤之情倾吐得淋漓尽致。 

行行重行行的最后两句表达的感情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这两句是继续写思妇内心相思的苦痛和感受思君令人老思妇在长期的思念忧虑哀伤之中,深深地感受到身心之疲惫和憔悴,恍惚之间,似乎容颜已老,红颜不在;时间也在飞速地流逝,仿佛之间又过去了一年。这里的思君令人老当然并不是指因相思而使人的年龄老大,而是指主人公内心的感觉,人本不老,而心情的忧伤,致使形体上的消瘦,好象使人衰老了一样岁月忽已晚也不是说时间的早晚,而是说时间流逝之迅速。古人将一年之尾谓之岁晚,一生之尾也谓之岁晚,而人的一生又有多少个年尾岁晚呢?此句慨叹人生岁月匆匆,年华易逝。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弃捐犹言丢下之意勿复道不要再说了。因为这些相思忧愁现在是说也无用, 多说不过是徒增伤心罢了努力这里有不可为而为之之意。加餐饭是当时社会上习用的一种最亲切的劝慰别人的成语。如《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饭,下有长相思”。 努力加餐饭加餐饭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是一件很平常的一件事,但由于主人公是终日相思忧虑不止,可以说是到了百事无趣,茶饭不思的地步,要想加餐饭又何尝容易做到,,所以才只有要努力去为之才行。这两个字之加看是简单,实则充满了对于绝望的不甘与在绝望中强自挣扎支持的苦心(见《迦莹论诗丛稿.一组易懂而难解的好诗》 )

对最后两句诗的解说历来是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种: 弃捐勿复道句而言,一种是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就解作被抛弃搁置之意,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被抛弃的悲哀和痛苦不再去说它了;一种是不把游子当作负心汉,把思妇当作弃妇的前提上,来解释弃捐 弃捐就解作为丢开一边的意思,,那么这句的意思就是说这些相思忧愁和悲苦,暂且抛开不要再去说它了。对努力加餐饭句而言,所存在的两种解说是承上句而来的。一种是说自已虽然被痛苦地抛弃了,但自已也不去忧伤不去提它了,只是希望负心的游子你还是努力加餐自已多多保重吧!一种是说此句是自我劝勉之词,意思是说把相思忧愁这些伤心的事都丢开一边不去说它了,自已还是努力加餐,自已保重吧!

    笔者认为在人性本美好和不违背诗意的前提下,把弃捐勿复道作第二种解说;把努力加餐饭在作第二种解说的基础上,理解为既是思妇对自已,也是对游子的相互宽慰和勉励为更好。因此,对最后两句笔者认为是否应当这样来理解为好:写思妇从相思的哀怨感伤中回到现实后的自我宽慰和勉励。既然一味地痛苦相思,忧虑担心,也于人了无裨益,不起作用,反而只会是使人身心憔悴,容颜易老。因此,不如把相思离愁暂置一边,不要去管它了,你和我都各自努力加餐,保重好身体,以待来日相会吧!若这样去理解,则此句便充分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妇女温柔敦厚的品性,即使是在这乱世人生中,也依然显露出了恩爱夫妻间相爱不渝的崇高情感。我想这样理解应该不违诗的本意吧!

    这首了诗语言平常朴实,具有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在诗的内容描写手法上,是虚实相生,托物比兴;回环往复,转换变化,层层深入;时而写实,使人如见其景其人,时而虚写,使人想象联翩,时而满怀希望,时而忧心欲绝,时而忧怨逼人,时而又宽勉自励使人又希冀顿生。读之使人感情随之起伏变化,且读后也使人意味横生,回味无穷。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笔者认为,读此诗不仅仅能满足我们欣赏的需要,而且它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诗中女主人公遭受如此相思之苦,但她最后并没有沉溺于中,而是幡然醒悟,要把忧伤和痛苦暂时抛却,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以待来日能与相爱的人重聚。诗中女人公这一自毅,坚强和明智的行为,难道不值得今天的我们敬佩和效法吗?

八声甘州的艺术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相生。
首句总写秋景,江天二字,为下面铺叙景物,提供了空阔无垠的总背景,潇潇写秋雨之声,写秋雨之态,无不间接传达出一种笼罩全篇的凄凉潇凉的气氛。下面承清秋之意。着力展开了一幅雨后暮景,渐霜风三句,有三层意思,无不景中有情。(秋风肃杀是一层,再加秋风横扫关河,使人难忍,又是一层,更况夕阳西沉,独立楼头,情何以堪,又是一层)。在对景物加倍渲染中,一种游马的飘零之感,已隐然可见,以下写从芸摇落,节序如流,以江水东流,暗寓时间悠悠,隐蓄着凄清落寞,惆怅的人生感伤。
2、以委婉曲折的笔法达难达之情。
下片,即景抒情,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正面抒写离愁,后又转换角度,由行者(自己),没想居者(佳人),侧重虚写,侧面表现自己的思归不得的惆怅,最后又想象以反问方式向佳人吐相思之苦。词人以极为自然的转换手法,从自己和对方两头着笔,感情曲折,把游子飘泊归乡不得的凄苦情怀,表达了淋漓尽致。
3、语言浅显,状物传情,纯用白描。
如:潇潇——状写雨声。 “洗——方显清寒。
凄紧冷落残照——皆有苍凉的情味。
4.、采撷、融化前人语句、意境。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原本于高峰《秋月北固晚望》的何事满江周怅水,年年无语向东流。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源于谢眺的天际识舟,云中辨江树,加上误几回,焦灼情感较原诗更强烈。
红衣翠减采自李商隐《赠荷花》中的翠减红衣愁煞人。
今译
潇潇暮雨,洒遍江天,直洗出一片清秋天地。雨过后,渐觉霜风凄紧,秋意一阵紧似一阵。词人独立高楼,极目远眺,关河冷落,夕阳残照。风雨过后,到处红衰绿减,韶光休矣。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似与词人默默相对。
不忍登高临远,因故乡邈渺不可见,而望乡又总使人归心难收。词人不禁自伤自叹,年年漂泊异乡,何苦淹留未还!词情至此,故乡邈渺的孤独之感,和韶光休矣的失落之悲,打成一片。更遥想佳人,此刻也独立妆楼举首凝望,多少次天际识归舟,总是一场空!美人迟暮之伤,和红衰绿减之悲,亦打成一片。佳人又怎知道,此时此刻,我与年正一样凝愁相望!

写作特点: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般。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郑文焯《与人论词遗札》)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相济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

<<风波>>

鲁迅

一、背景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他年青时所做的梦(救国的远大理想),终生不能忘怀,再讲到他后来进学堂,赴日本学医,要救治“东亚病夫”,被一次上医学课之前所放映有关日俄战争的幻灯片,见到了画面上的中国人麻木地观看自己同胞被杀而无动于衷,而萌发以文学救国的道路。

通知的适用范围

1通知是发布法规,传达上级机关的指示,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

2、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执行的事项

3、任免人员时所使用的公文文种

4、传达下级机关办理的事项

5、传达需要有关单位周知的事项

6、传达需要下级机关执行的事项

通知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发布规章,可以批转,转发文件,可以部署工作,可以传达事项,可以告知情况,而且制发机关也没有级别的限制。

通报的适用范围

1、适用于表彰先进

2、适用于批评错误

3、适用于传达精神或者情况

通告的概念通告适用于公布社会各有关方面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国务院《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20011月施行)。它的使用者可以是各级各类机关,它的内容又往往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其使用主体还是其内容都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报告的适用范围:报告属上行文,适用于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答复上级机关询问等。在政府公文中,“提出建议”的文种由“意见”承担,所以“意见”具有上、下、平行文的功能。

请示的适用范围

(一)、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1、对上级有关方针、政策、知识或法规、规章不够明确或有不同理解,需要上级机关做出解释和答复

2、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出发,需要对上级机关的某项政策、规定作出变通处理,有待上级重新审定,明确作答

3、在工作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处理而无章可循、无法可依,需要上级机关做出明确指示

4、需要请求上级机关解决本地区、本地区的某一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

5、按上级机关和主管部门的有关部门批准,无权自行处理的问题

6、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涉及面积广而本部门无法独立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必须请示上级领导或综合部门,以求得他们的协调和帮助。

函的适用范围函是适用于平级机关、单位之间的文书。凡无上下级隶属关系的(含私人企业之间的来往书文)都视为平级单位,都可以使用函的文种。

黍离之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