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扶贫论文三篇 202X年精准扶贫论文3000字

发布时间:2020-10-10 08:18:35



关于扶贫论文三篇 202X精准扶贫论文3000

扶贫是保障贫困户的合法权益,取消贫困负担。政府帮助贫困地区加大人才开发、完善农民工人才市场。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关于扶贫论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关于扶贫论文篇一

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F830.5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XX(5)-0038-05

一、引言

扶贫开发工作是消除区域贫困、保持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国家新一轮的扶贫开发,是为了让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民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国务院《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指出,金融业要在支持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省级政府也明确了金融部门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具体责任。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金融部门要不断完善金融扶贫机制,做好联动扶贫开发工作,让金融服务更好地惠及贫困地区,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使扶贫人口金融需求得到尊重和满足,享有金融服务的权利,尽可能地实现金融造血功能。总之,做好金融扶贫开发,是顺应新一轮国家扶贫开发工作进程、扩大社会扶贫效应的必经之路。

本文试图建立较为科学、系统的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方法,归纳和分析影响金融扶贫开发效率的各种因素,并用于检验地区金融扶贫开发成效,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金融扶贫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一)金融扶贫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估

1、涵义界定

金融扶贫是否有效应从以下三个维度衡量:一是金融扶贫目标人群金融需求得到有效满足;二是扶贫贴息精准度提高,财政和信贷政策组合效用发挥;三是达到减贫效果,促进农民增收。

2、指标体系设置的功能

评估指标的选择,围绕影响金融扶贫效率评估的主客观因素,以能否承担金融扶贫效率评估的功能为主。一是描述能力。即能对金融扶贫的效率进行客观描述。这是判断一个金融机构扶贫效率的关键,是评级指标诸多功能的基础。二是监测功能。通过评估指标体系中的数据可检测金融机构扶贫效率的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解决。同时也对金融机构扶贫效率进行客观指导,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三是评价功能。即评估指标作为金融机构扶贫效率的测量尺度,能对要研究的金融机构扶贫效率进行测量和分析,并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比较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四是预测功能。即评估指标能根据已拥有的基本数据、资料,在对过去和现在有关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探索研究金融机构扶贫效率的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对未来时期的金融扶贫效率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做出合理的预测。

3、评估指标设计

我们考虑从金融扶贫开发基本情况、执行情况和外部条件影响三方面来考察金融扶贫效率。

金融扶贫开发基本情况是反映金融机构扶贫效率的基础性因素。其中,金融机构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方案、细则制定及实施情况、金融支持扶贫开发考核激励和免责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扶贫开发贷款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等机制建设、现有金融服务满足情况、以及存贷款等基本情况反映出金融机构的软实力,是金融机构是否有意愿和能力承担金融扶贫开发的基本条件。

金融扶贫开发执行情况是反映金融机构扶贫开发效率的核心因素。其中,扶贫开发各类贷款及其他金融服务情况直接反映金融扶贫的内容和成效。扶贫开发各项贷款风险和效益管理直接关系到金融扶贫开发的效率,既是衡量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关键因素,也与金融扶贫开发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一致,是金融扶贫效率的最终反映。

金融扶贫开发的外部条件是影响金融扶贫开发的客观因素。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生态环境从各方面影响金融机构的营运成本及其稳健运行,进而影响金融扶贫开发效率。

以上评价指标基本涵盖了影响金融机构扶贫效率最主要的因素。

4、层次分析法的选择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著名运筹专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它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在比原有问题简单得多的层次上逐步分解、分析,并可将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用数量形式表达、转换和处理。根据国内相关研究,金融扶贫效率评估研究使用评价指标体系法(层次分析法)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从金融扶贫开发的构成基础来看,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是一个难以完全量化的复杂体系,是各种构成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是评价指标体系法有助于用统一的尺度将金融扶贫开发效率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有机结合,并进行综合评价。三是由于可以确定各种指标的权重系数,进而反映金融扶贫效率系统中各组成要素的相对重要性,能够较好地反映金融扶贫效率的状况。四是指标体系选择的指标数据比较多,它反映出的是一种统计规律,个别数据的误差对最终结果的影响并不大。因此,我们拟采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分析金融扶贫效率,计算出一个综合的分数,然后再结合实际评估金融扶贫效率。

(1)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①判断矩阵中各元素的确定依据,利用决策者的知识和经验进行估计。

②以一级指标为例,建立判断矩阵。

③求出矩阵的每一列的总和,然后将矩阵的每一元素除以其相应列的总和,得到标准的矩阵(列归一)。

a′=0.153846154 0.150943396 0.1818181820.769230769 0.754716981 0.7272727270.076923077 0.094339623 0.090909091

④计算标准矩阵的每一列的平均值,这些平均值就是指标的权重,它们共同构成问题中总指标的特征向量。

(2)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①计算最大特征根,即λ■=3.005543075

②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I=λ■■-n/n-1=0.002771538

③计算一致性比例CR

CR=CI/RI=0.004778513(通过一致性检验)

当CR?0.1时,认为矩阵的一致性检验通过;

当CR?0.1时,认为应当对矩阵做适当的修正,再检验。

应当注意,1、2阶矩阵具有完全的一致性。

5、评估指标体系的权重分析及应用

其余各级指标权重同样按此算法计算,所得数值即为各级评价指标的排序权重,结果可见表5:

6、评估指标数据来源

在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体系中,定性指标数据不能直接从相关报表中获得,需要通过现场检查或调查问卷等形式直接评估。在评估中,共选择了15个定性指标,采用五级评语集,即(好,较好,一般,较差,差),通过等差打分法确定对应的评语系数集U=(100,80,60,40,20),?亩?将定性指标量化。共选择了18个定量指标,相关数据可从财务报表中直接取得或经过计算获得。

(二)结果分析

在对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处理后,我们应用前面所构建的果洛州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出果洛州金融机构的最终得分为70.97分,表明果洛州金融扶贫效率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扶贫机制建设的滞后削弱了样本地区金融机构的扶贫效率;同时,存、贷款保持较快增速、对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贷款高满足度等因素有利于提升金融扶贫效率。

(2)扶贫开发各项贷款的风险和效益管理是影响金融扶贫效率最重要的因素。评估数据表明:不良贷款比例较高、利润率低以及成本率高,与监管指标差距较大等问题均制约了金融扶贫效率。

(3)扶贫开发其他金融服务也削弱了金融扶贫效率。评估指标表明:对贫困地区金融知识宣传不到位,贫困农牧民对ATM机、POS机具、转账电话等惠农支付服务设备使用率不高,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滞后等因素直接影响贫困地区农牧民对金融扶贫工作的满意度,影响金融扶贫效率。

(4)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要比当地经济发展对样本地区金融扶贫效率的影响更大。其中,市场体系完善程度以及信用环境建设的高低成为影响金融扶贫效率最主要的外部因素。

三、提升地区金融扶贫效率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建议制定高层面的金融扶贫发展规划,实行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财政政策,给予政策倾斜,充分考虑贫困地区的经济特点和金融环境,建立差别化的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和考核制度。同时,针对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的问题,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保障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金融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较为完整、科学的金融扶贫管理运作机制。

(二)提升效益和风险管理水平

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必然面临高风险和高成本。金融机构要努力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找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点。将不良资产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同时,控制成本费用,努力提升营运效率,可以参照银监会设定的阀值进行对比,适时调整资产负债结构。

(三)积极培育农牧户金融消费观念和金融技能

金融机构要以农牧区服务网点和惠农支付服务点的柜面宣传为基础,以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宣传为补充,大力开展金融宣传活动。定期组织对惠农支付服务点商户和牧委会干部的金融知识培训,发挥其带动作用,提高惠农支付服务网点的使用效率,保护农牧区弱势群体的金融消费权益。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金融扶贫的效率,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因此,地方政府要更加积极主动,有所作为,努力优化法治环境和信用环境、健全市场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对金融扶贫工作持续稳定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扶贫论文篇二

发展生态农业 实现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 F323.22;F323.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XX.13.002

2015年1月,书记总书记在云南省调研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攻坚战,加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书记总书记在贵州省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确保到2020年如期脱贫。精准扶贫 成为各界热议的关键词。

20世纪初以来,许多国家都意识到了常规农业的弊端,为了规避其带来的环境问题,纷纷发展了多种农业生产方式。如生态农业、生物农业、有机农业等,其生产的食品称为生态食品、自然食品和有机食品等。综合上述说法,在山区,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实现精准脱贫,所以发展生态农业是其最好的选择。

1相关概念

生态农业兴起于欧洲,在20世纪60年代有些农场开始进行生态耕作,在瑞士、英国、日本等国家得到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东南亚地区开始研究;世界各国较为普及是在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建设生态农业是其必经之路。生态农业把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指导思想,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生态农业: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使得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现代化农业。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指针对不同贫困的区域和农户的实际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以扶持贫困人群的治贫方式。

2云南山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及不利条件

2.1 优势因素

2.1.1地貌类型众多,气候类型多样 云南省坝区面积狭小,仅占6%,山地是其主要的地形,面积广大,约占84%左右,高原、丘陵约占10%,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傅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米,高低起伏特征明显,差异显著,地貌类型众多。气候类型有高原气候、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南亚热带和北热带。为多种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温床。

2.1.2多样性的生物资源 云南省的地理地貌环境为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条件,其动植物的品种和数量都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中国气候类型的所有品种,其丰富的物种利于发展山区生态农业。

2.1.3农业发展的后发优势明显 云南省共有25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鲜明的特色,各个民族也拥有自己独特的农耕文化,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优势。

2.1.4劳动力资源丰富 云南山区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层次低,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第二、三产业发展薄弱,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特色农业提供了条件。

2.2 不利条件

2.2.1自然资源条件差,农作物产量低 云南山区地质构造复杂,耕作土层厚度仅10厘米,土地瘠薄,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耕地面积稀缺,山区农业抗灾救灾能力弱,农业保险尚不完善。人均400公斤粮食是国家权威机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粮食安全参考标准提出的,人均占有粮食350~400公斤,处于紧平衡状态。低于350公斤,有可能发生粮食危机,云南省人均粮食344.9公斤。云南省山区有效灌溉面积为66.8万公顷,占全省有效灌溉面积的60.6%,农作物播种面积412.1万公顷,为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4.4%,粮食总产量为939.6万吨,占全省的68.8%,山区人均占有粮食349.97公斤。农作物产量低,粮食供需不平衡。

2.2.2农产品竞争力差,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山区农户分散,以小农经营为特征,规模小,商品化率低,品质较差,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缺乏,科技含量低,不利于农民的增收。现有的土地产权和户籍制度等限制了农业的组织化生产,而农业的产业化又是生态农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现在的人口统计,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将达到16亿,所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可通过产业化提高农产品产量来解决。

2.2.3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 云南省县下农村以土路为主,情况稍微好点的为等级较低的公路,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较严重。农田建设方面,全省人均耕地0.067公顷,比全国平均数少0.025公顷;人均蓄水库容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人均用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0%;耕地有效灌溉面积占36%,低于全国;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2.2.4 受教育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完善 云南山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资料显示:云南省国家级扶贫的县有73个,占全省人口的50%以上,小学文化水平占全省人口的55.15%,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为6.33年,而贫困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5.69年,导致人口素质较低,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人较少,阻碍了乡村的发展。

2.2.5 服务水平和技术培训缺位 服务和技术是现代农业发展所需,但以目前的状况看,服务和技术都未能跟上,从品种的选择到技术支撑都未能及时向农民提供。信贷和信息服务缺位,一般对于生态农业来说盈利是需要时间的,而农民手中的钱并不足以支撑几年的花费,由此信贷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信息的不对称也是制约农民经济收益增加的重要因素,获取有效的信息利于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增加收益。未能对农民提供较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3 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3.1 加大科技投入,增加收益

自然?l件恶劣,人为不可控制,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农民的收益。加大对农业良种与技术的推广力度,加大科技宣传,提高山区粮食的产量。

3.2 切实加强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放力度,涉及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有机的结合起来,改善农业的生产环境,争取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在扶贫的基础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3.3多渠道增加投入,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多渠道投入包括资金投入、政策扶持、机制放活和项目带动。从各方面带动农民的积极性,盘活发展潜力,提高农民的收益。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起抓,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农业的前向一体化,包括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实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3.4抓好农村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村受教育人口少,一方面是观念固化,另一方面是教学条件有限,所以要加大教学资金的投入,改善教学环境和条件,增加受教育人口数量。抓好技术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

4 结语

精准扶贫是一项巨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各个部门之间协同运作,用生态农业促进精准扶贫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其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解决了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所以这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项目。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利于农民增收,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对待以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科技精准扶贫的课题。

关于扶贫论文篇三

探讨农村医疗扶贫计划可持续发展

一、研究背景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去的3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时期。1978年至2005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约为9%,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长无疑为改善公民健康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党和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农村地区缺乏医疗保健的情况有所改善。胡鞍钢教授认为,中国保持较高的国民健康,卫生资源较少。水平尽管如此,农村卫生工作仍然相对薄弱,体制改革滞后,资金投入不足,卫生人才稀缺,基础设施落后。据统计,农村地区约有40%至60%的人看不起病,从而因病而恢复贫困。

1998年,在李嘉诚基金会的倡导下,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展了医疗扶贫活动,旨在帮助一些贫困患者缓解看病贵的问题,让他们享受免费提供的医疗服务。自1998年以来,该项目为贫困的初级卫生单位提供了各种免费培训,目前已建立31个扶贫基地(县级以上医院)和扶贫基地,其中包括粤东基层医疗单位,包括广西苗乡乡镇卫生院,云南边境,江西老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它为30多万名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并捐赠超过1000万元的药品。超过9000个免费手术程序,2109例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Ermeichun扶贫行动,1038名患者免费修复唇裂,对84名脑瘫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和康复治疗。此外,还对1万多名基层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完成了6000多项妇科普查,4万多次胸部透视,3000多种肠道疾病调查等。

二、农村医疗现状

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集中。全国大部分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在国家,省,自治区政府确定的国家和省级贫困县。其次,贫困县以外的零星农村贫困人口分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此外,在中国大多数城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贫困人口,这些人口的分布也呈现出零星的特征。贫困人口基数庞大,发展迅速。随着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辛勤劳动,到20世纪末,这部分贫困人口的贫困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或缓解。根据一些数据,这部分人口估计约为2200万。另外,由于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的贫困户将恢复贫困。总的来说,中国城乡贫困人口约为7000万,中国贫困人口素质较低。基本卫生条件差和近亲结婚,农村贫困人口中传染病和遗传病的发病率很高。农村贫困人口的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国医疗扶贫的广泛性和长期性。此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农民的生活从生活到小康,以及农村对医疗保健服务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有了明显改善,其健康消费将逐渐从医疗消费转向预防性健康消费。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虽然医疗扶贫行业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服务。但是,扶贫行动不能有效改善农村的医疗条件。目前还存在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如下:1.自由和有限的扶贫医疗资源不能满足农村贫困患者的需求。2.医疗扶贫服务的时间限制。许多医生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组建医疗移动服务团队。由于运输不便,偏远地区的农民有时会错过服务时间.3.在一些地方,农村扶贫行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乡镇卫生院的经济效益,不能得到当地乡镇卫生院的支持。

四、解决措施

(1)贫困地?^卫生室建设

对于贫困村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收取一般诊疗费。从20XX年起,对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服务人口在1000人以下贫困村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定额补助由200元/月增加到400元/月。

(2)乡村医生培训

加强后备人才培养,重点抓好三年制大学生医学生贫困村秩序免费培训计划,重点关注贫困村卫生室毕业后的医疗工作,加强村里医务人员的培训,分批安排贫困村农村医生的培训。培训时间为6个月,培训结束和考试合格后,将按照每人每月1000元的标准给予学费和生活津贴,不断提高农村医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3)增加医疗技术人员

从2015年到2020年,将积极争取每年为乡镇卫生院配备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全科医生。从20XX年到2020年,每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平均提供5名全科医生。

(4)完善相关医疗制度

从2015年起,全市贫困人口政策住院费用报销率提高5个百分点,所需资金由新型农村合作基金支付。针对市医疗机构的收费和医疗行为,建立非法单位新农合的资金扣除制度,着力解决县内不合理收费,反复收费,高药价,过度医疗等问题。

五、总结

总之,在当前的国家社会经济条件下,医疗扶贫应该继续加强医疗扶贫的范围和深度,进一步完善农村医疗扶贫计划,为我国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

关于扶贫论文三篇 202X年精准扶贫论文30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