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

发布时间:2020-07-27 01:13:33

中学生道德教育

陈加伟(98班)

2013/5/6

中学生道德品质令人堪忧,道德失落,道德扭曲等道德问题较为突出,为此,对中学生日常的交往,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财产、现代网络中存在的道德现状进行追踪调查和思考。

一、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与分析

1、对中学生交往中道德行为的调查。

表一:中学生交往中的道德行为

从表一调查显示:大多数中学生注重文明交往,有较强同情心,有较高素养。但仍有部分中学生忽略了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真情,淡化了人所以为人应有的健全品格。也反映了交往中的信用道德出现了淡漠和缺失,信用是建立同学友情的基础。

2、对中学生公共卫生道德行为的调查。

拥有一个卫生的环境是中学生进行学习和生活的前提,一个遍地垃圾、唾沫横飞的学校无论谁也不敢接近和恭维,更不用说长期学习和生活于其中。

表二:中学生公共卫生的道德调查

  从表二调查显示:崇尚文明卫生的道德品行没有完全丧失,部分学生仍以理智的行为实践着卫生规章和制度。但大多数中学生对卫生习惯已漠然处之,甚至认为讲究卫生是一种迂腐,过时的行为。“如果大家都讲卫生,不就造成更多环卫工人下岗吗?”,这种荒谬言论就从更注重自己外表形象,善于从头到脚包装自己,千方百计使自己拥有青春和美丽,而将公众卫生置之度外的广大中学生中传出,令人费解,发人深思!

3、对中学生公共秩序道德行为的调查。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与讲究公共卫生一样是每个公民在公共生活应该遵循的一种基本行为规范。社会公共生活是否有秩序,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只有加强青年学生的内在道德素养,才能塑造国家的外在形象。

  表三:中学生公共秩序的道德调查。

 

从表三调查显示在学校,中学生应将遵守校纪班规为己任,但相当部分中学生把纪律当作耳边风,老师吹过就算了,不当回事,因此养成了一种道德行为散漫无束的不良习惯,形成“迟到在所难免,旷课事出有因,早退情不自禁”的自我放纵的滥调。遵守公共秩序是人类最基本的理性,它作为一种基本行为规范,对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但拥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中学生仍不能自觉履行人们在长期公共生活中约定俗成的道德经验和在长期生活中养成的行为习惯。

4、对公共财产和他人人身安全的道德调查。

公共财产是指国家、社会和集体共有的财物,保护公共财产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他人人身安全是指他人人身遭受攻击而应得到法律的保护及人们给予的道德救助。表四:中学生公共财物和他人人身安全的道德调查:

从表四调查显示:保护公共财产,维护他人人身安全,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已被部分中学生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唯我、自私的狭隘道德观

  5、对网络时代中学生道德问题的调查。

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开通和普及,使整个人类进入高速信息传播时代,迎来了人类社会科技发展的又一次革新和飞跃,缩短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人与人情感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使地球成为“地球村落”。互联网在对整个世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对大众生活也产生极大影响,从人们的工作、学习到娱乐,无不以其庞大的包容性产生震撼性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存在令社会、学校、家庭极为关注的正负面影响,

  从表五调查显示: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突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由此导致诸多青少年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发生。

  ⑴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学生的情感,由于社会、集体、他人等客观因素的制约,不能自然流露和放泄,而在网络世界,他们可以无拘无速地尽情放纵情感,海阔天空,天南地北、随心所欲、高谈阔论。这对于情感体验处于高峰期的青少年,无疑是一种难得的宣泄机会。在网上,他们悲喜交加,爱恨重叠,完全进入一个脱离现实,甚至逃避现实的另一个世界,青少年纯洁的情感在网上一起一伏的跌落和迷失,进入了这个虚幻和匿名自己身份的世界,他们开始逐渐丧失现实社会的交往技能,甚至有意识地开始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日趋冷漠和孤独,导致“网络孤独症”。又由于网上信息传递快速和信息内容的新鲜,满足了青少年猎奇心理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持久的吸引力,导致青少年欲罢不能的“恋网成瘾症”。 

  ⑵对青少年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影响。

  全球网络的开放性,使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在网上交汇,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凭借他们网上的优势,不断传播西方的民主、自由和人权等虚伪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使本身意识脆弱而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在遭受西方意识和文化冲击下,容易造成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与失范,遗失了中华民族本位意识和价值观。又者,互联网如同海洋一般相互渗透,一些为了盈利的非法信息服务部和网吧不惜将各种具有凶杀、色情的文化和图片载入网中。据有关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网黄色图片进入互联网,一些自控能力较差而好奇心较强的中学生很容易被诱惑,造成道德意识淡化,行为走向极端,甚至个别青少年还卷入有组织的色情贩卖和电子赌博等活动中。再者,网络时代,伴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非法破坏他人数据,非法使用他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散布谣言,网上相互攻击、谩骂、匿名或多重角色的网恋和性骚扰,在使青少年获得暂精神满足的同时,也使失其身心人格。道德扭曲,网络犯罪也随之而来。可见,忽略网络德育工作,不仅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直接影响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

加强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对策

  1、学校应加强对学生道德意识培养,提升道德品质,寻回道德价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突出理解、信任、合作,大公无私,公众意识观等方面的培养。

  ⑴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与民主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寓品德教育于心理教育之中,通过提高认识,理顺情绪,消除不良症结,矫正不良行为,学习新的适应模式来达到心理成熟和心理健康;将品德教育寓于民主法制教育之中,通过发扬班级民主和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达到提高其公德水平的目的;把青少年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结合起来,将现实的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德育之中,改善其个性品质及心理素质,增强其适应能力;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深入青年学生心灵深处,将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联系起来。

⑵把对学生道德教育与学生年龄层次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内容的道德教育,是适应教育规律的需要。以前学校思想教育课程与学生年龄存在严重偏差,出现“小学讲共产主义理论,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失衡状况。学校德育失衡,抑制学校德育教育效果发挥,使学校道德每况愈下,因此必须将道德教育内容与学生年龄层次相衔接。

⑶将道德教育的全面性与针对性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德育的主要对象是全体学生,德育教育的全面性不仅指教育主体的全面性,而且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也应多样化,对中学生的礼仪、交往、信用、卫生、公德等多方面内容采取引导、讲座、调查、社会实践,德育活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坚持政治课主渠道,同时要扩大阵地,充分挖掘各种德育资源,广泛应用广播、影视、橱窗、板报等静态阵地,形成强大的思想攻势,也可运用辩论赛、论文竞赛、戏剧小品等动态形式,激发青少年思考、升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德育教育在全面育人的基础上必须注重针对性。从调查发现,中学生并非在每项道德行为中都有失缺行为,或者是这方面,抑或那方面,因此道德教育要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对道德失衡个体进行专项教育,做到有的放矢。

  2、重视社会效应,实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战略。

  中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影响。⑴首先是大众文化的影响。目前一些大众文化,为盈利和迎合读者的口味,常常表现出庸俗性、娱乐性,平庸化的东西被奉为新潮而流为时尚,深刻和崇高的东西被视为落伍;文化消费因过分追求媚俗,而滋生出低级俗气的娱乐,使大众文化和社会公德再次陨落。一部武侠言情电视剧可以使少男少女颠狂痴迷,特别是对剧中的“大侠”崇拜得五体投地,对其违背社会道德的言行奉为信条,“唯我”英雄主义潜滋暗长;模仿言情小说和电视剧,更浅显直接,不再接受含蓄古朴,而去追求露骨的男女情爱和金钱关系;一些电视剧和小说所演绎商界中的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为了一点私利而不择手段,凡此种种,势必导致社会风气恶化,伦理道德丧失。一些中学生因此而精神支柱在崩溃,陷入难以自拔的精神迷茫,人与人互相为敌,冷漠残忍,由此导致对社会公德的麻木。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调动大众文化的积极因素,使大众文化向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弘扬主流文化,遏制商业传媒的俗滥,解除商业媒体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⑵社会公共设施不全,满足不了中学生心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也严重制约中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可借鉴一下日本社会实施的道德教育改革。日本的道德教育首先是社会道德教育的成功。利用公民馆、博物馆、青年之家、妇人教育会馆、儿童中心等各种公共设施,多渠道地使青少年接受道德熏陶,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实践的自觉性。这样,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变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共同事业,改变了仅依靠学校进行教育的单一的被动局面。

  ⑶要加强社会公德的基础地位。社会公德是基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关系之上的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通过以上形式的教育,使青少年明白,社会公德代表全体社会的共同利益,代表全体民众的共同要求,破坏了社会公德,就意味着违背民意,必将受到广大群众的反对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因此,我们要着力塑造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意识,让诚实信用、礼貌待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社会公德重返社会,深入人心。

  ⑷要把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以德治国”的大背景下考虑,构建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约束机制。道德作为人们的行动指南,调节重点在于对全体社会成员对个人指导,特别要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要弘扬正气,感化、陶冶青少年学生,为此,首先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形成文明的社会风气,引导和教育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健康思想的侵蚀,大力播出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影视作品,加大宣传力度,以期收到教育实施。其次,建立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辟博物馆、科技馆等科技活动基地,将参观学习与亲自动手活动纳入教育体系中来。最后,引导青少年正确处理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接纳外来意识形态的关系;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正常的人际交往与网上虚拟的交际关系;正确对待发展个人爱好与遵守社会规则,满足社会利益的关系;引导青少年积极培养科技创新意识,自觉抵制低级趣味、媚俗东西的侵蚀,提高青少年明是非、辩真伪的能力,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历史观。

  ⑸在加强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首先要通过法律、行为手段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的管理,让经营者明法律、晓事理,真正做到“谁出事谁负责”。其次要严格管理和规范那些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适时对经常者进行集中培训,严格自律、规范经营。最后,要加强网络技术管理,引进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反动的、黄色的、封建的和不健康的低级趣味的东西,能迅速鉴别并加经堵截和查处,对违法经营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重视家庭教育

  我国是个家庭观念较重的国家,血缘关系、亲情关系构建一个较为协合的家庭网,利用家庭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个有效途径:借助浓厚的亲情关系加强对学生进行“仁、爱、礼”等传统教育;通过密切的家庭生活,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爱护家庭公物的社会公德,从家庭中寻回失落的道德。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它充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和风俗习惯等手段,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各类复杂关系,道德建设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忽视了中学生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学校、家庭各领域的道德教育的载体,道德教育将“失之于软”。

  总之,我国中学生道德现状令人担扰,但只要加强道德教育,建立德育体系,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协调统一形成教育合力,中学生的的意识和道德风范必将有极大改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必将得到加强。

中学生道德品质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