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明月湾古村

发布时间:2012-05-09 12:44:52

苏州明月湾古村

所在地:苏州   游玩主题:水乡古镇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现属西山镇石公行政村,在石公山以西1.5公里处的大明湾自然村。因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简称明湾,以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而著称。

  唐代,明月湾已闻名遐迩,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曾到此,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作。南宋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贵族到西山隐居,到明月湾定居的,有以写诗反对宋徽宗大办花石纲而闻名的谏官邓肃、抗金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的儿子吴挻等。明清两代,大批明月湾人加入了号称“钻天洞庭”的洞庭商帮,靠外出经商发家致富。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约250年),明月湾达到了鼎盛,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以及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建筑极富地方特色。

  明月湾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四百人,多为靠种植花果、碧螺春茶和兼太湖捕捞、养殖为生的农民,姓氏以邓、秦、黄、吴为多,多为南宋退隐贵族繁衍的后裔。明月湾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终年葱绿苍翠,深藏不露,深得桃花源意境。村内设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有多条横巷,纵横交叉,井然有序,俗称棋盘街。街面均以花岗岩条石铺设,下为沟渠,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的民谚。街道两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房前屋后,栽植四季花果,清代诗人沈德潜称之谓“人烟鸡犬在花林中”,清代诗人凌如焕称之谓“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

  明月湾的历史遗存丰富多采。弯弯地伸入太湖的古码头,曾是村民走向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高高的古樟树,如伞似盖,已逾千年历史,是古村的标志;明月寺是农村乡土信仰的实物例证;多处宗祠建筑,是古村多家姓氏和睦相处、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敦伦堂、礼和堂、瞻瑞堂、裕耕堂、汉三房等多处明清宅第,是村民居住、生活的真实记录。正是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组成了一幕幕水乡山村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

  2000年西山镇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开始对明月湾古村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并于2003年起对古村实施保护整治工程。20056月,明月湾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之一。在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拆除了多幢明显不符合古村风貌的现代建筑,恢复了村口别具特色的生态丛林,又对多处古建筑进行了整修,于200651日对外开放。

  明月湾,这个太湖中生活着的千年古村,既没有古老集镇上繁华的商业街巷,也没有城市里精致的亭台楼阁;她土生土长,依然是江南水乡古老的淳朴山村;她能诉说千年奇遇,也能让您领略寻常百姓自己的故事!

明月湾古村的来历

作者:姑苏晚报日期:2011-12-4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洞庭西山岛南隅,属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石公行政村的大明湾自然村。明月湾古村,古称“明月一湾”,简称“明月湾”。后俗称“明湾”,如今又恢复称“明月湾”。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洞庭西山岛南隅,属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石公行政村的大明湾自然村。明月湾古村,古称“明月一湾”,简称“明月湾”。后俗称“明湾”,如今又恢复称“明月湾”。
  明月湾,诗一样的名字,画一样的村子。她源于两千年前的吴越春秋时代———吴王与美女西施玩月的地方;她披着神秘的面纱,历经了千年历史的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他酷似一位隐士,深藏在湖山僻处,沉睡了千年而苏醒,滔滔不绝诉说千年奇遇; 她又似一位村姑,土生土长,娴静而典雅,淳朴而诚实,自然又清新,把我们寻常百姓人家的故事娓娓说来。
  一、明月湾古村村名的来历
  明月湾,最初称“明月一湾”,简称“明月湾”。据《苏州府志》载:“明月湾,吴王玩月于此。”据传说吴越之争时期,吴王夫差携越国美女西施,下灵岩山婠娃宫,沿“一箭河”泛舟游太湖,来到洞庭西山岛的南湾消夏避暑,湾里曾建有别宫,此时南湾,吴王说是“消夏避暑之胜地”,从此将“南湾”更名为“消夏湾”。众所周知,吴越之争,西山岛是吴国的前沿阵地,而西施的家乡越国却遥遥相对,由烟波浩渺的太湖相隔而可望不可及。她平日里陪伴着吴王游山玩水,来明月湾赏月画眉,内心却触景生情,日夜思念着对面的家乡越地,也不忘肩上报仇雪耻之重任。她有心画眉,却无心赏月。至今留下的西施画眉描红的“画眉池”遗址乃最好的佐证。那里以前还有一个“望月台”(谐音“望越”)。相传初五、初六的夏夜,吴王携西施赏月,她望着天空的一轮弯月,俯视着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之银镰,瞧着月光下深黛色的大地和小山村,也似一轮弯月,便询问大王夫差,“眼底下那村庄何名?若号为'明月又一弯'多诗意?!”夫差听后欣然答道:“好,好!明月一弯”。从此以后,“明月一弯”成了有山有水的“明月一湾”。随着时间的流逝,感觉和书写时候多“一”,且烦而又无诗意,就简称“明月湾”。“明月湾”与“消夏湾”就这样并存相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这从历史传说道明了“明月湾”古村来历。
  二是据清代《明月湾修治街埠碑记》 载:“明月湾里居在潜龙岭下,而屹之形势雄峻东,南北依次就坦,环而独缺其西,临湖以望,山抱水湾,波光摇漾着明月,然此明月湾所由称也”。这是史料记载,由整体地形地貌酷似明月而命名。
  三是《林屋民风》载:“明月湾在石公山西有大明湾、小明湾。洞庭记,湖堤环抱,形如新月之弯因名”。这是由村的局部湖堤港湾形如一轮明月而命名。
  虽众说纷纭,但查证下来,自唐代始,宋、元、明、清历代均称“明月湾”。在唐代,明月湾村已闻名遐尔,众多大诗人,如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均到此一游,泛舟太湖,吟诗作画,并留下了许多赞美明月湾的诗作。最早来到明月湾的唐代诗人刘长卿(709~约780),他时任长洲尉,在《明月湾寻贺九不遇》诗载:“故人川上复何之,明月湾南空所思。故人不在明月在,谁见孤舟来去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时任苏州刺史,来太湖探古访幽,赞美明月湾溢于诗行:“湖山处处好淹留,最爱东湾北坞头”,“归云洞口云千叠,明月湾头月一轮”。唐代文学家皮日休直抒胸臆,诗云:“试问最幽处,号为明月湾”。唐代文学家陆龟蒙任苏州从事时《明月湾》 诗曰:“今逢明月湾,不值之五时”。宋代大书法家、诗人黄庭坚诗曰:“明月湾头松老大,永思堂下草荒凉”。遗憾的黄庭坚的老朋友元明的永思堂,几经沧桑变迁,早已不复存在,形迹难觅。而元代呢,文学家、词诗人吴存《木兰花慢》曰:“想明月湾头,家家笋蕨,井井桑麻”,好一派谧静的山村农家风光。至明代,诗人高启更是给予明月湾高度赞誉:“明月处处有,此处月偏好”。相继还有书法家、文学家王世贤、望世懋等人生动地描述和赞美明月湾这边风景独好的诗篇。
  从清代文学家姚承绪的《明月湾》诗序中不难发现,自清代道光年间(至今约180多年),明月湾已有大明湾、小明湾之分了,而以大明湾著称。清代属吴县第三十五都(洞庭乡)六图。民国期间先后划归西山区的梧巷乡、汇里乡、消夏乡和大夏镇。
  1949年,解放初先后划归西山区的明汇乡和石公乡(小乡),人民公社化后划归石公公社明湾大队,自然村里有第四、第五生产队。直至1984年包产到户,联产承包制实施时又改称“明湾村”,1987年西山3乡合并建镇,明月湾属西山镇明月湾行政村,而至开发古村之时的2003年并村划归石公行政村,自然村里有第四、第五生产队又恢复称“明月湾古村”。明月湾古村面积约9公顷,现有常住村民100余户,近400人。
  如此看来,明月湾古村的历史可追溯到传说中的吴王玩月时的二千多年前。而从历代诗人游览明月湾诗句中不难发现确有1200多年的历史,村口的参天大树———古香樟,亦可佐证。但2004年修复黄家宗祠施工时,在地基下发现一个台面大的砖砌体,系六朝时的绳纹砖,说明古村形成历史又将向前推进二三百年历史。
  总之,千百年来,明月湾村名依旧,村址依旧,村落布局依旧,风光依旧,而千年古村文化绵延不绝,是村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二、明月湾古村的历史延续
  唐代时的明月湾毫无疑问是典型的江南小山村,隐居耕读的世外桃源。这里的山民从事栽培、捕鱼等农耕渔家生活,而隐于湖山深处的村庄则宁静、朴实、野趣天成。
  南宋时,由于战火连年,政局动荡,大批北方移民随高宗南渡,一些达贵官人陆续来到洞庭西山岛,择为隐居之地。因为这里远离尘嚣,参天大树苍翠欲滴,环境幽雅、僻静、民风淳朴,对于在官场上历经尔虞我诈,生活上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南迁官员更具吸引力。而明月湾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天人合一,峰峦耸翠,溪流环碧,人烟鸡犬在花林之中,更是避乱隐居的上乘之地。至今古村里的五大姓氏均为南宋高官及当地社会名门望族之后裔,明月湾古村渐渐兴盛起来了。
  明代,虽子孙繁衍,但地狭民稠。明嘉靖年间,西山多次遭遇倭寇掳掠烧杀,曾有“十室九空”的说法。明月湾村也不例外,明代建筑所存无几,外加连年干旱,蝗虫肆虐,赋税重重,村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为防御倭寇侵扰,明月湾村口也建起了报时与抵御盗掠的多功用的“更楼”(“寨门”),里人与族长为保一方平安,努力让村民安居乐业。
  但历史在发展,明末清初,这里的村民毅然作出外出经商的重要抉择。据民谣所述:“士人无田可耕,诗书之外,即以耕渔树艺为业,稍有资蓄则商贩荆襄,涉水不避险阻”。洞庭山人在外形成了地域性的商人集团———洞庭商帮。明月湾商人也不例外,他们均以家族血缘关系组合,各自赢得一片市场,在长沙、湘潭等地均有同乡会,生意红红火火。但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明月湾人历来以家乡为重,只要在外生意兴隆,一站稳脚跟,稍有积蓄,便又回乡扩建宅第,翻建宗祠,整治村落。
  至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乃是明月湾村的鼎盛时期。村里拥有“三百六十只烟灶”,按每户5人计,近两千人的大村庄,真如民谣所述:“花墙头,百子格,前门后门砂条街,洞庭西山第一家”。另有“一厅一庙四祠堂”(金家厅、明月寺、邓、秦、黄、吴四大祠堂)。更有“金叫花,邓强盗,秦捡粪,黄盘担,吴撑船;另外沈丫鬟,姚灶头”之说。
  清代同治年间,明月湾古村潜龙岭下的金家坞遭遇长毛军(太平军)洗劫一空,金家遭殃,金家大厅和所有老宅毁于一朝,变成一片废墟。最兴盛的金家大族从此在明月湾村销声匿迹,成了古村难解之谜团,其余四大姓氏却安然无恙,继续在这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至民国年间,明月湾古村大姓人家,从湖南湘潭长沙移至上海经商,“钻天洞庭商”驰名沪上。但他们不忘家乡,永志遗训,行善积德,修桥驳路,湖上“明月桥”乃民国十四年重建,至今仍有不少明月湾人及其后裔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举世繁华的大都市里。明月湾村有码头、有湖堤;有小桥、有流水;有村门、有更楼;有古街、有老宅;有店铺、有闹市;有宗祠、有寺庙;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古道、凉风、湖羊,”“鸡犬、花林、炊烟”的江南“平远山水画”啊!
  解放初,明月湾村同样也搞土地改革,走农业合作化道路,家家户户有房住,有地种,有饭吃,过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大跃进时,也大炼钢铁,吃“大食堂”。其中吴家老宅礼耕堂的壁画系原江苏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艾煊与其夫人潘凤娇下放到明月湾期间留下的诗画墨宝佐证。“文化大革命”期间,明月湾古村也难逃一劫,当时的“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立“四新”轰轰烈烈,大量的历史文物书画古籍、家谱被付之一炬,众多的明清时代留下的砖雕门楼屡遭破坏,庙宇佛像被砸,宗祠被拆掉,而改成生产队仓库之用的倒得以幸存。改革开放后,明月湾村民为改善居住条件,有人家老房子的人家却嫌弃潮湿、漏风、光照不好而纷纷搬迁出,另立门户,有的干脆拆除老房子,原地翻建新屋;更多的是原来众多住户的老房子无人居住被闲置起来,外界的风侵雨蚀,内因的年久失修,任其坍塌,破落不堪。但终因这里交通并不便捷,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毁坏程度相对较低,古村风貌相对保存完好,更重要的是村里的有识之士,秦氏兄弟俩,一儒一商,一出主意,一出钱,经大队长同意后,在村口建一个环筒门,小板车推得进,拖拉机进不来,保护好了一条基本完整的砂条街,有了明月湾古村“五古”之一的石板街。
  至21世纪初,明月湾村委会全体成员集思广益,迈出了保护、利用、开发明月湾古村的第一步,2003年古村以最原始的淳朴风貌,最低廉的价格对外开放,扩大了影响,博得了中外游客和相关专家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各级领导的认可和高度重视,纳入了各级古村落保护控制规划。一个沉睡了近千年的古村落终于苏醒了,并迅速地成长而越来越兴旺,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我相信她将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江苏苏州明月湾古村

明月湾古村保护整治碑记

明月湾,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位于西山岛南端,滨临太湖,碧波万顷;背倚群山,满目苍翠。春秋时为吴王游湖玩月之地;盛唐时系诗人寻胜探幽之处;南宋战乱期间则被士大夫选作避乱隐逸之所;明清直至民国,村民或耕或读,为商为贾,为江南著名富庶之乡。千百年来,古村历史相续、文化绵延,既得天地之造化,又经历朝历代规划建设,可谓天人合一之世外桃源。然而自清乾隆年间全面整治修缮迄今,又经二百三十余载,祠堂庙宇、古宅门第年久失修,或坍塌倾圮,或更新改筑,古村风貌日渐趋异,其保护工作为众所关注。
在苏州市、吴中区、太湖度假区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西山镇党委、政府视保护古村落历史遗存、传承水乡农耕文明为当务之急。自二○○三年秋开始,组织人力,投入巨资,实施抢救保护工程。重点修缮者有明月寺、黄氏宗祠、礼和堂、敦伦堂等;于原址重建者有邓氏宗祠、土地庙、更楼等,并先后拆除迁移村口多幢障碍建筑,恢复林木绿地。损者修,毁者建,经多年不懈努力,古村风貌次第再现,昔日容光重新焕发。期间,广大村民以此为己任,各尽所能,力促其成。

明月湾古村概况
  明月湾古村位于太湖西山岛南端,现属西山镇石公行政村,在石公山以西1.5公里处的大明湾自然村。因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携美女西施在此共赏明月而得名明月湾,简称明湾,以环境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而著称。
  唐代,明月湾已闻名遐迩,大诗人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刘长卿等,都曾到此,留下了赞美明月湾的诗作。南宋金兵南侵,大批高官贵族到西山隐居,到明月湾定居的,有以写诗反对宋徽宗大办花石纲而闻名的谏官邓肃、抗金名将四川宣抚使吴璘的儿子吴挻等。明清两代,大批明月湾人加入了号称“钻天洞庭”的洞庭商帮,靠外出经商发家致富。清乾隆、嘉庆年间(距今约250年),明月湾达到了鼎盛,修建了大批精美的宅第,以及祠堂、石板街、河埠、码头等公用建筑。这些宅第和祠堂,有精致典雅的砖雕、木雕、石雕,建筑极富地方特色。
  明月湾现存古村面积约9公顷,有常住居民一百余户、近四百人,多为靠种植花果、碧螺春茶和兼太湖捕捞、养殖为生的农民,姓氏以邓、秦、黄、吴为多,多为南宋退隐贵族繁衍的后裔。明月湾依山傍湖,三面群山环绕,终年葱绿苍翠,深藏不露,深得桃花源意境。村内设南北两条东西走向的主要街道,两街之间有多条横巷,纵横交叉,井然有序,俗称棋盘街。街面均以花岗岩条石铺设,下为沟渠,有“明湾石板街,雨后穿绣鞋”的民谚。街道两旁多明清建筑,高低错落,斑驳苍古。房前屋后,栽植四季花果,清代诗人沈德潜称之谓“人烟鸡犬在花林中”,清代诗人凌如焕称之谓“水抱青山山抱花,花光深处有人家。”
  明月湾的历史遗存丰富多彩。弯弯地伸入太湖的古码头,曾是村民走向外部世界的主要通道;高高的古樟树,如伞似盖,已逾千年历史,是古村的标志;明月寺是农村乡土信仰的实物例证;多处宗祠建筑,是古村多家姓氏和睦相处、世代传承的文化载体;敦伦堂、礼和堂、瞻瑞堂、裕耕堂、汉三房等多处明清宅第,是村民居住、生活的真实记录。正是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组成了一幕幕水乡山村田园生活的生动场景。
  2000年西山镇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开始对明月湾古村进行有计划的保护,并于2003年起对古村实施保护整治工程。20056月,明月湾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苏州市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之一。在各级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拆除了多幢明显不符合古村风貌的现代建筑,恢复了村口别具特色的生态丛林,又对多处古建筑进行了整修,于200651日对外开放。
  明月湾,这个太湖中生活着的千年古村,既没有古老集镇上繁华的商业街巷,也没有城市里精致的亭台楼阁;她土生土长,依然是江南水乡古老的淳朴山村;她能诉说千年奇遇,也能让您领略寻常百姓自己的故事!

土地庙(清风亭)
  原庙内供奉土地公公、土地婆婆神像。土地是中国民间诸神中最小的等级,其职责为在暗中考察村民的日常行为及邪正善恶,相当于现在村里的治保主任。
  原庙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2005年重建。
  后土之神: “皇天后土”中所说的“皇天”是指伏羲,“后土”即指女娲。伏羲为管天的昊天上帝,女娲为管地的后土圣母。作为天神的伏羲和作为地神的女娲原本是一对夫妻,他们管天控地,不仅创造了人类,而且还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自然、掌握自然和利用自然知识获得生存的能力。特别是当原始农业出现后,人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土地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土地视为人类共同的母亲,把后土圣母尊为可以承载万物和滋养万物的始祖,是炎黄子孙最深的“根”、最老的“源”。
  老碑: “明月湾修治街埠碑记”碑,宽65厘米,高150厘米,16行,正书,青石制,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由明月湾民众公立,碑原存于明月湾东侧的明月寺内,2005年移出立于明月湾村口。主要记载当年明月湾全面整修街道、河埠等公共设施的经过,是明月湾保存的珍贵历史文物之一。
  新碑: “明月湾古村保护整治碑记”碑,宽65厘米,高150厘米,14行,正书,青石制,2006年由西山镇古村落保护整治领导小组立。碑文由古村落保护专家、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原主任王仁宇老先生撰写,文字由西山书法家胡柏林老先生题写。主要记载近几年来明月湾古村落保护整治的经过。


  在5年以前的数千年历史中,明月湾对外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为了能使夜晚航行的船能安全回村,避免在太湖中迷失方向,自南宋开始,明月湾村民就在村口竖起了高高的旗杆,上面挂上大红的灯笼,夜间点亮里面的油灯,为过往的船只指引方向(相当于现在的灯塔)。原旗杆于1939年被日军砍断,现在的旗杆是2005年重立的。

千年古樟
  明月湾的重要标志,见证了古村的千年历史。相传为唐代著名诗人刘长卿到明月湾访友时所植,树龄约1200多年,主干直径2米,树冠高25米,1984年吴县人民政府公布为一级古树名木。古樟曾经历了多次磨难,一侧主干因火烧、雷劈早成枯木,只靠后来发出的新枝维持生命,显得苍劲有力,俗称为“爷爷背孙子”,妙趣天成。树身向东侧的古村方向倾斜,似乎在作揖感谢村民千年以来对它的精心呵护。古樟枝叶茂盛,覆荫近一亩,是船家休息、村人纳凉的好地方。1939年,日本鬼子到西山到处砍树,西山恶霸秦磐石带人来到明月湾,要锯古樟树,村民们只得凑钱免灾,有的老人还跪地求情,秦磐石才勉强下令停止锯树,留下的锯痕至今仍在。
  1942年,歹徒杨河根、黄纪根等窜到明月湾作案,要砍伐这棵千年古樟。村民们奋起反抗,有人守树,有人告状,有人苦求歹徒手下留情。在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村人吴震九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出钱保护古樟。歹徒要钱是真,砍树是假,古樟只是歹徒用来敲诈钱财的筹码。歹徒提出要一千块大洋。吴震九与歹徒面对面交涉,好说歹说,最后降为450块大洋,当场交给歹徒200块大洋,其余250大洋以后再说,写下了一张凭据,使古樟避免了一次灾难。事后不久,歹徒们又来明月湾要钱,村民们群起反对,歹徒见一时难以得逞,就勾结太湖强盗,趁人不备,把明月湾的儿童黄林法绑架到了浙江,36天后村民们才凑齐了120石大米,从强盗手中赎回了孩子。字据中的先生,就是吴震九与歹徒交涉时用的假姓。吴震九家住明湾村瞻瑞堂,解放后在上海市钢锉一厂任财务会计,1962年退休,86岁时谢世。被绑架的儿童黄林法至今健在,仍生活在明月湾。
  传说,古樟还遭受过一次意外的打击。明湾有一姓蒋的船主常开船去湖州。一次,浜嘴上来了一位白发老翁,声称要去湖州,但却对船主说口袋里一分钱也没有,船钱是否免了。蒋船主是一位心地善良的人,他见老翁颤颤巍巍的,恻隐之心油然而生,不但没有收他的钱,还搀扶着让他坐在前梁上。船至目的地后,老翁临走时对船主说:“你今后修船,我坐过的船板不要换。”船主好生奇怪,但还是按老翁的话做了。更为奇怪的事,从此,船主每次开船都是顺风顺帆。有时,风向明明是逆向,船出太湖,也变成了顺风了。就这样,过了一年又一年,船修了一次又一次。那老翁坐过的船板实在不能再坐了。有一次,船上岸在那香樟树下重修过后,那船块板被换在了古樟树下,谁知,半夜里突然船板燃烧了起来,火苗也将那香樟树的皮烧焦了……

明月桥
  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建筑为民国年间重建。相传在2500多年前,吴王夫差和美女西施曾在桥上共赏明月,故石桥得名为明月桥;白居易、皮日休、陆龟蒙等历代名人,也于此进入古村。
提示:桥面狭窄,注意安全,请游客不要在桥上拍照、玩耍,以免落水。


俗称更楼,是古村安全防卫设施。始建年代不详,明嘉靖年间,在防御倭寇侵扰时曾发挥重要作用。平时是打更人守夜的更楼,兼有报时作用。原建筑已毁, 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于原址重建。


修筑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街巷纵横交叉,总长达1140米,路面用4560余块花岗岩条石铺成,俗称为棋盘街,是明月湾古村特色之一。街道下面是排水沟,每遇大雨,雨水和山洪从沟渠中迅速排出,路面清洁如故,有“明湾街,雨后穿绣鞋”之说。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整治。

黄氏宗祠(村史馆)
  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坐北朝南,占地930平方米。其门厅、享堂等主要建筑均为原构。2004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重建照壁、客厅等。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明月湾黄氏祖籍福建邵武,南宋明经博士、著作左郎黄明善为迁山始祖,其八世孙、太学生黄铳山于明初由本镇秉常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

敦伦堂(民俗馆)
  姚家老屋。明代普通农户住宅。坐北朝南,占地190平方米。前后两进,第二进为楼房,楼上作卧室用。布局紧凑,富实用价值。原建筑严重残破,局部已改建。2006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修复。

礼和堂(古玩馆)
  吴家老宅。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坐北朝南,占地450平方米。建筑均高两层,分成东西两路,西路为主轴,依次设大厅和内厅,东路为门厅和书斋。大厅额署“礼和堂”,2005年重建。书斋为花篮厅结构,制作精良,额署“南寿轩”。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同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
  建筑分东西两路,东为门厅、书厅,西为楼厅和内楼,均为楼屋,高度基本相同。门厅楼下设置库门,原为轿厅,楼上供奉祖宗牌位,因此称家堂楼。门厅内设有砖雕门楼一座,雕刻较简练,题字为“粹和録德”,上款为“乾隆癸卯仲冬吉旦”,下款因文革时期被破坏而无法辨认。书厅名南寿轩,花篮厅结构,匾额尚存,厅前设小花园,墙上有砖雕题字“清芬蔼若”。吴廷枢(17331788),字载南,号寿轩,生于清雍正十一年,卒于乾隆五十三年,以自己字、号冠书斋名。楼厅是整个院落的建筑中心,专供庆典礼仪和接待宾客之用,因此陈设非常讲究,除了台、椅、茶几之外,还挂有字画对联。楼厅前廊两侧门框上,分别有“珠明”、“玉润”砖雕题字。楼厅后侧有砖雕门楼一座,雕刻较简练,题字为“芝兰挺秀”,乾隆癸卯由明月湾人邓若木题。第三进内楼为宅主生活起居和藏闺之所,做雀宿檐(以软挑头承屋面,附于楼房),廊轩宽畅美观。

  裕
  今为邓家住宅。建于清嘉庆年四年(1799),原为吴家瞻瑞堂一部分,民国年间由邓家买下,并改今名。座北朝南,占地744平方米,由东西并列的两个院落组成,各自有门厅、楼厅、庭园、书房及附房,两部可通过备弄一侧的墙门连通。是明月湾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之一。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民国三十二年(1943),在湖南经商致富的邓石卿向家道已经中落的吴家买下了瞻瑞堂西部,并取名裕耕堂,现由邓石卿的孙子邓国英、邓国桢兄弟两家居住。裕耕堂平面布局分为左右两部分,门楼、入口天井、大厅、备弄在左方(推测在大厅后面原来应还有其它建筑,因备弄的功用就是连接住宅前后供家里人走动),花厅、磨房、厨房在右方。以厅后的墙门为界,分为外宅内宅。进宅门后向正前方是备弄,再向左转入第二道宅门即是入口天井,此宅门面对入口天井处是一砖雕门楼,精致的门楼使得厅堂立即产生了富贵的气势。门楼上的左右兜肚及上下坊皆是圆雕的人物故事,并穿插以仙桃、灵芝、祥云等象征吉祥富贵的装饰,两角饰以垂莲短柱。中间字坊是浮雕的“锡吉祉福”四字,落款时间为嘉庆已未年,题字人为清溪蔡之定(字生甫,号糓山,又号铁华居士,浙江德清人,是西山消夏湾蔡氏后裔,乾隆癸丑翰林,官侍讲学士,工篆隶)。大厅是外宅的中心,供接待宾客、庆典礼仪所用;内区是起居所用。
  裕耕堂的大厅,面阔三间。大厅后方有一正屏,一般是悬挂堂匾的地方,而花厅后方则是一溜的落地长门板,最左端有一出入口连接,与内宅相接。大厅及花厅皆是二层楼建筑,楼下皆为接待客人之用,楼上的两个次间皆设隔间作为为厢房,大厅及花厅的楼上皆有檐廊,大厅的檐廊在明间部分颇具匠心地挑出“出窗”,内部形成靠背椅,出窗下部是中空的,可储存杂物。而花厅的檐廊则是外有栏杆,在靠室内部分则是以整排的落地长窗处理。在大厅楼上明间,还安有简易的祭祀祖先之神主位。花厅也作书房使用,在厅后门板后部,并有一隐蔽式的床铺,可供主人读书困倦时小憩片刻;在厅前整排落地长窗前有一天井花园,植有假山树木,两厅以墙隔开并有腰门相通,两厅前皆有檐廊,并以石块砌成台,使天井与室内的空间有一个区隔,檐廊是街坊邻居谈天、妇女们做针线活、雨天孩子们玩耍的好地方,此外,檐廊将室内各室有机地连接起来,也是室内外的过渡空间,雨天也能保持室内的干爽。穿过花厅后的穿堂,即来到了厨房、磨房、仓库等妇女活动的地方,内院天井中有一水井,对炊事来说相当便利,内院天井也是家人做活、晾晒、宴饮、聊天、游戏的场所。

  邓氏宗祠(奇石馆)
  始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原建筑大部分毁于上世纪70年代,仅存照壁、门楼及厅堂遗址。2005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于原址重建,基本恢复原状。坐南朝北,占地950平方米,依次为门厅、享堂和寝堂。建筑宏敞高大,门前沿河石栏雕刻精美。明月湾邓氏祖籍河南南阳,南宋左正言邓肃为迁山始祖,其六世孙邓迁,于南宋末年由本镇绮里迁居明月湾,子孙繁衍,今为明月湾大族之一。清两广总督邓廷桢为邓迁之后,于嘉庆八年(1803)返乡寻根问祖、拜谒祠墓。

  古
  该码头原系明月湾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水上通道。白居易等历代名人由此泊舟登岸;明月湾人商贸湘楚,也于此挥手告别。码头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因“湾中旧堤及两岸塘埠且就倾圮”,村民集资重建。码头全长58米,宽4.6米,用256块花岗岩条石铺成,颇具气势,依稀可见当年舟楫往来盛况。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同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整治。
  明月湾古码头建成至今已三百余年,仍在发挥作用,鱼虾买卖,晾网补网,装货卸货,每天忙忙碌碌。从码头上面的石缝中钻出的两棵小树,也已长得有合抱粗,成了系船带缆和晾补渔网的天然工具。
  明月湾码头斜向伸入湖中,不仅方便了进出明月湾港的船只,还能挡住太湖风浪对港内停泊船只的冲击。为什么会这样造呢?据说在修建码头时,明月湾人请了风先生看了风水,再根据风先生的指点才这样造的。原来,明月湾三面环山,沿湖的一面也是古树参天,在太湖中远望不易发现,码头斜向深入太湖,使远来的船只更容易把航向对准明月湾。更重要的是,当时明月湾有很多人在浙江湖州经商致富,湖州方向是明月湾的财神所在。而从湖州入太湖的大钱港港口,正好对准明月湾,为了使从湖州来的这一路富水到了明月湾不轻易外泻,码头必需斜着造,才能汇集富水,聚财纳福。
  明月湾村口沿湖的那块地原为各族共有,称为众家地,长满了参天大树,使得在太湖中行船很难望见明月湾的房子,这给夜晚归航的船只带来了不便。为此,明月湾人在众家地立了一对一米多高的旗杆石,立起十多米高的旗杆,杆顶用滑轮和绳子升降灯笼,每天晚上由更夫点好灯笼升上旗杆,作为明月湾归航船只的航标。到了清朝末年,高耸的旗杆却引来了不少太湖强盗,百姓苦不堪言,为此,明月湾人商定了一个报警办法,凡发现有强盗船要靠近明月湾,就降下灯笼,村民就有时间一起准备应付。

  明
  俗称明月寺。相传明正德年间从明月湾西侧的庙山嘴搬迁而来。清初称明月庵,民国时曾维修并增建楼房,改今名。内设弥勒、观音、城隍、关帝、猛将、蚕花等神殿。神像系当地村民崇敬偶像,佛教、道教等宗教观念被淡化,为原始乡土信仰文化的例证。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100平方米,现存主要殿堂均为原构。庙宇依山面湖,景色秀丽,楼上为望湖赏月佳处。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同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
  明月寺现存三进院落,建筑既有清代的,又有民国的。该寺在清代就曾多次重修,先前最近的一次重修是在民国十四年(1925)。解放后该寺曾用作集体的生产、办公用房,包产到户后成了村民的柴草仓库,寺虽破落,亦无佛像,但时常仍有附近居民来此烧香。2005年公布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同年由西山镇人民政府斥资整修。
  寺内保存有多方清代和民国年间的碑刻,多为重修和募捐纪事碑。

苏州明月湾古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