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 读书报告1

发布时间:2024-01-25 09:17:59


让孩子成为孩子
——《爱弥儿》读书报告
摘要: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人与儿童的矛盾,儿童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矛盾,矛盾中的平 关键词:《爱弥儿》,矛盾,教育,平衡,孩子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
在读过卢梭的《爱弥儿》之后,总有一个感觉,就如同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林娜》中所说的“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我以为,睿智的思想也总是相似的。或许他们在表达的方式等等上有所差异,他们都是在世界的矛盾中追求着一种存在,一种自然,一种和谐。
一.人与自然的矛盾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这便是卢梭对人类本身以及所创造的社会制度的一种控诉,虽然有所偏颇,但体现了亘古以来不变的主题——人与自然的矛盾。
无论如何,教育教育,教书育人,教育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使人成长并适应这个世界,而卢梭以前的教育却是破坏自然,破坏孩子的自然成长过程,破坏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平衡,而教育出的人更为人类社会所毒害,“不是暴君,便是奴隶”,破坏自然的一切法则,这终将导致人类的灭亡。这又如何不让卢梭痛心疾首。
于是,为了改变这种现状,《爱弥儿》便出现了,卢梭准确的抓住了教育这把利器,试图从人类世界的根源——儿童上,来让人与自然恢复和谐。
这便是他哥白尼式的发现——儿童的发现,他希望通过合适的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自由的新人类,摆脱旧世界的污浊,最终能改变世界。
这便是他所有陈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最终目的了。 邓小平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来说,儿童的教育永远是重中之重的。我国正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不正是反映了这一点吗?且不论结果如何,它在不断的为祖国培育人才,而且在不断的改进,这已然足够了。任何制度的实施,总少不了抱怨的,但又有谁能真正的努力去改善它呢?这一点同样也是最为卢梭反感的。
例如和平与环保,这从小灌输的理念,此时在我的脑海是如此的清晰,不就是成功的教育的结果吗?我了解了地球,了解了生活在上面的一切,还了解了人类对她犯下的罪孽,如今的我,自是不会自毁长城了,自然所需要的正是这个吧。她不需要人类为她做什么,“不损害已经是最大的好事了”可见,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并不是不可调节的,过去,由于人类自身的无知,酿成了种种苦果,现在经过教育的我们这一代,自然已是我们眼中的母亲了,必然会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的。
就我个人而言,我这一届终究是没有赶上教改,但仅仅从高中的观察体会来讲,无疑它远比过去充满了活力。我是到了大学才开始学着接触一些活动的组织,而如今在高中,学生已经开始自行研究调查了,这对于过去的我是无法可想的,想起来,经过了应试教育的洗涤后,才发现自己除了满脑子的各科理论知识,便一点不剩了,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主持任何一个活动,现在好多了。


素质教育的确是要提前的,有多少大学生到了大学便堕落了,没有了家长与老师在身边鞭笞教导,便一个个的失去了方向,容忍不了这真实的世界,也不为这世界所容。那一张张沉溺于游戏、毒品、犯罪,抑或毁灭于自杀的年轻的面孔,就是在骤得自由后没能把握住自己的心的可悲的牺牲者了。但问题是,一直以来,又有谁教育过我们把握,如何把握,又松开手让我们自己去把握了?可幸的是,我虽在摸索,终不曾迷失。但作为教育本身,确是要为他们负责的,因为这已不是个案了。然而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人的成长也是,目前我也只能拭目以待,看教改能不能产生新的气象了。
如此,只有一切再从儿童的教育开始了。既然孩子的教育是必须的,此时便是如何教育的问题了。这便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矛盾。
二.成人与儿童的矛盾
“偏见、权威、需要、先例以及压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社会制度都将扼杀他的 天性,而不会给它添加什么东西。他的天性将象一株偶然生长在大路上的树苗,让行人碰来撞去,东弯西扭,不久就弄死了。
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儿童便如同幼苗一般的脆弱,需要人们的呵护,却又有极强的可塑性,易被外力扭曲。最重要的是,他是属于自然的,理应自然的成长。而儿童自然发展,就是卢梭的一个最重要观点。
但一直以来,人与自然的矛盾就反映在了成人对儿童自然发展的扼制有扭曲上。
首先,成人因为自身的强大,便将自身的意志强加于儿童身上,而不在乎儿童的感受和成长需要。无论是道德,艺术,科学,都过早的灌输到稚童的脑中,而不理会他是不是理解。更不幸的是,因为教育方法的错误,教会了那些可怜的孩子欺骗,残暴,忘恩负义……这种种不幸莫非不是从儿时种下的吗?看到《爱弥儿》中描述的种种情状,我才发现,这一切,竟还在发生在我们周围!我曾看到一个小学生带着厚厚的眼镜,背着一个比他的背还要巨大的书包,在马路边佝偻前行,当时只是惊讶了一下,此时想来,那是多么的残忍啊,赤裸裸的剥夺了人最美好的童年,只为那虚无的、父母预备的未来!许多悲剧就这样产生了,那些轻生的人,经历过这一切,又如何对这个世界留恋呢,他们的选择此时便不再奇怪了。
其次,父母对儿童的爱常常造成更大的伤害。其实上面所说的何尝不是父母之爱呢?他们希望孩子成长,远离伤害,富足,幸福。但他们选错了道路,为了让孩子尽快成长,他们教授了所有知识;为了让孩子远离伤害,他们将孩子护在臂膀下,不触碰哪怕一丝伤痛;为了……其实,他们不知道,正如蝴蝶必须自己经历破蛹而出的痛苦才能飞翔,孩子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成长所需的养分和呵护,他还需要的是挫折。“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而溺爱只会使儿童成为奴仆或暴君。
此时,所需要的便是如何使儿童自然发展而成人如何教育的问题了。为了解决孩子的自然教育,却又牵涉了更深层次的矛盾。
三.儿童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矛盾
确切地说,人本身便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但我们不该排斥矛盾,如果没有这些人性的矛盾,人有如何能成长为万物的主宰呢?相对卢梭的人性本善论,更倾向于杜威的说法,“人类原始冲动本身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所谓善恶不过是人强加于人性的特性而已,何谓善何谓恶又如何说得清呢?有的不过是自然罢了。

爱弥儿 读书报告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