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评课稿

发布时间:2019-09-05 16:30:07

《莫高窟》集体评课

刚刚潘老师和她班的孩子们为我们展示了一节异彩纷呈的课堂,下面就请大家畅所欲言,结合目前你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对这堂课进行点评。

薛菲 我先来抛砖引玉吧。近几年,“自主 愉悦 高效”一直是咱们学校的课堂研究主题。我认为,《莫高窟》的教学很好地践行了我们的研究成果。本节课的课堂容量特别大,在潘老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激起了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感悟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最后进行了读写结合。这一系列目标的达成,没有流于形式,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

梦婷:说到“扎实”我想谈谈潘老师的生字教学给我的印象。近两年,我从教低年级,所以我比较关注基础知识教学,而今天潘老师的这堂课,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生字教学的“扎实”。本节课,潘老师着重指导了“录”“腐”的写法。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范写,然后学生练写,最后同桌互评。这样一步步将生字教学落到了实处。

肖琼:在生字学习环节,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有一处,就是学完“腐”字,潘老师又出示了很多半包围的字,这样就是举一反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写“腐”字技巧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写所有半包围结构字的技巧,真正实现了生字教学中的“高效”课堂效果。

丽丽:谈到这两个生字的教学,我也有话想说。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重点的确是关键。上课伊始,潘老师组织大家听写,然后根据学生的听写情况,指导了如何将“录”字写正确,如何将“腐”字写漂亮。这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的学习不是在课堂上才开始的,课下他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而对于五年级的同学来说,写会课文中的大多数生字也不是难题。重视学生的课前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潘老师真正做到了眼中有学生,为了学生主体的发展而着想。

恭芝:是啊,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成为促进国内课堂教学变革的一个契机。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和学习主人,将师生关系转变为一种平等对话型的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和促进者。“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成为一个基本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模式。潘老师的课堂正在践行着这一理念。

肖琼:学生的主体地位还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方面。在学习完“彩塑”部分,总结出学法之后,潘老师便放手给学生,让小组合作学习“壁画”部分。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小组成员互相补充,智慧碰撞,使学生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导者,探究者,参与者,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展示,有分工,有方法,像“我们小组关注的是有关壁画描写的第一句,这是全段的总起句。通过这句话,我知道了壁画的特点是宏伟瑰丽。”“我要给他补充,我关注的是这段文字的第二句,从记录佛教生活、描绘佛教形象、反映民间生活等词语中读懂了壁画的内容丰富。”这样的自主交流,随处可见,如荧光点点,缀满整堂课的学习,相互补充,熠熠生辉。

梦婷: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引领、点拨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潘老师就成功地充当了这一角色。在学生的发言后,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提升。“你真会读书,一下就抓住了这些描写神态的词语,将我们带入到了个性鲜明的彩塑世界。”“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连小小的省略号都关注到了。的确,标点也是文字。”这样的精彩点评,既是对学生的肯定,也是对学生的提升。

丽丽:嗯,我也有同感。在感受壁画的“宏伟瑰丽”时,潘老师的适时点拨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小组交流时,有学生关注到了“四万五千多平方米”这个数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数字,但是学生好像对这个数量词没有直观感受,单纯的数字没有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根本体会不到“宏伟”。这时潘老师适时地引导学生做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我们尚德厅的这一面墙大约20平方米,四万五千多平方米有多少面这样的墙呢?学生简单计算就得出2250这个答案。此时,潘老师又引导学生关注“多”字,这样,抽象的数字就与文中的语言、周围的事物联系起来,就使学生有了更为真实深切的感觉,更易在学生心中引发共鸣。由此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感叹:“莫高窟的壁画真是太宏伟了!”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文本语言的距离。有了深切的感受,再来朗读,学生自然把感情孕育到了读中,这样就水到渠成了。

恭芝:关于这点,我想到了《语文课程标准》是这样说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之大。以读为本”一直是我们学校研究的主题之一,潘老师的这节课也真正将我们这些年的研究落到了实处。那关于“读”这一方面,大家还有其他见解吗?

薛菲对,整堂课,读的训练贯穿始终。有课前预读,课上初读、细读、精读、选读,课后扩读。课前预读体现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上,例如上课伊始,潘老师就说:“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接着就检查了学生的生字词读音、课文介绍了莫高窟里的什么?如果学生在课前没有充分的预读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的。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段,抓住关键语句进行细读精读,课后又推荐学生阅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进行了课后扩读的训练。

恭芝: 不仅如此,潘老师还努力优化了以读为本的训练方式。读的训练方式很多,但在阅读教学中也不是可以随意滥用。采用哪种方式最适宜,最能发挥阅读功效,往往需要根据课文内容,训练时机和训练的着力点来定。例如,潘老师在讲解第二自然段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时,先出示了菩萨、力士、天王三幅图片,让学生认一认分别是谁?又问“你是怎样认出来的”?无形中就结合图片让学生理解了“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这三个词的意思,最后再让学生读一读,这一指导朗读的过程十分巧妙地变“让学生读好”为“学生想要读好”,刚才我们也见证了,这句话的确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出来的。

肖琼:合作读第二自然段时,潘老师设计的也很是巧妙,黑色字体全班齐读,男同学读蓝色字体,女同学读红色字体,不同的语调正好展示了天王、力士、卧佛的不同特点。在这提一点小小的建议,把“慈眉善目的菩萨”也变成红色字体让女同学来读是不是更能表现菩萨的特点。

梦婷:学习“飞天”部分时,潘老师启发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样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感官,然后通过配乐合作读,将学生带到情境中,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薛菲我同意你的看法!潘老师不仅让学生在想象中读文,也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说话,补充文本空白。学习飞天时,在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来说一说其他飞天的形象进行片段训练,同时向学生展现了多姿多彩的飞天壁画,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多姿多彩的画面为学生打开了想象的大门,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射,精彩的描述令人赞叹。

梦婷:潘老师是实实在在地在引领学生学习语文,而不仅仅是课文,在课堂上随处可见潘老师对文本内容的学法指引,更随处可见一个个美丽的转身。检查预习环节,潘老师让孩子们交流:课文介绍了莫高窟的什么?相机板书后接着问孩子们课文如何分段?再分别概括段意,理出文章的提纲。此时,潘老师顺理成章地提问:我们将这样的结构叫做?孩子们对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不陌生,因此,这个环节的设置,既帮助孩子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又是对文章结构的一个回顾,一举两得。

丽丽:这一点,我的感受也很深刻。潘老师以“课文是怎样将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特点写具体的?”这一问题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由关注内容转为关注表达。交流学习完彩塑后,潘老师及时进行小结:作者正是运用了排比句,通过对卧佛的具体描写来描述出彩塑的特点。这样的问题引领,这样的课堂小结,有始有终,是一种学法的指导,更是一种写作方法的渗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彩塑的特点 ,同时也初步感悟到如何将一个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在小组合作汇报学习完第三自然段之后,潘老师又引导学生对比读二、三两个自然段,发现它们表达上的共同点。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潘老师总结出这两段的写法——先概括后具体。

恭芝:转身的扎实尤其体现在最后的练写环节。在学生感悟到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后,潘老师没有仅仅停止在理论的认识上,而是让学生用学到的方法练写片段,比如:硕果累累的校园,热闹的市场……学语文的目的在于用语文,这样更好地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以读为本,读写结合”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研究课题,我们还编写了专门的校本教材,目的就是为了寻找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巧妙训练,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肖琼:如今倡导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程整合的理念。在潘老师的课堂上课程整合的理念也随处可见。这里融入了数学的知识,如学习壁画时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个简单计算;融入了音乐的内容,如学习飞天时的配乐朗读;融入了美术的内容,如课堂上多组壁画的呈现……而这些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炳艳对!另外,我再补充一点。读过《道士塔》的老师都知道,这篇文章篇幅很长,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如果都放手给学生的话,五年级的学生肯定读不明白,而且还会耗费许多时间。潘老师经过研究之后,对这些文字进行了整合,从中选取了几个最能激发学生情感的片段配乐朗读。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高效地达成了学习目标,真正实现了“生本、高效”

肖琼:是的,在潘老师巧妙地将《道士塔》整合之后,再自然地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推荐给学生,水到渠成

恭芝:刚才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潘老师这堂课进行了点评。作为磨课团队的一员,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一堂好课的背后,是执教老师甚至是一个团体的辛苦付出。“洗去铅华,磨出精彩”的过程,也是我们团队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实事求是地说:教语文,我们很辛苦;用心感受之后,我们也由衷地说:教语文,我们很幸福!谢谢大家!

《莫高窟》评课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