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7-10-09 17:19:06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摘要:“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方法。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古诗更是耐人寻味、引人遐想。那么,如何引领小学生赏析古诗的魅力和韵味呢?从教十几年来,我在摸索中尝试,在尝试中探究,在探究中运用,终于总结出了一点经验,和我校语文教师共同交流。

解诗题

读古诗、析古诗、赏古诗,首先要明白古诗题目的意思,然后让孩浅子们根据题目意思提出问题,在读诗、析诗、赏诗中得到答案,这样,在课堂上不仅有首尾照应的结构,还能让学生愿意并积极地去品诗。我在上《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古诗时,先让孩子们明白“饮”的意思是喝酒,接着,他们踊跃提问:为什么要在湖上喝酒?在湖上喝酒时看到了什么?等等。然后引出“初晴后雨”的江湖美景,这时,孩子们对诗的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学习异常积极且非常轻松。进而引导学习诗的意境,就自然而流畅了。因此,解诗题是讲解和赏析古诗必须要做的。

知诗人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了解诗人非常重要。因为每一首诗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往往与诗人的身份、出身、当时所处的环境、职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泊船瓜洲》这首诗的学习中,我让孩子们提前搜集关于诗人王安石的资料,上课时,孩子们谈对王安石的了解,最后归纳简介诗人及写作背景,让孩子们了解诗人离乡当官数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而宋仁宗发现没有王安石,法就变不了,所以又一次命王安石赴任,王安石再三辞官而不得如愿。这首诗就是他又一次上京任官途经瓜洲所写。面对如此如画的江南美景,与官场险恶难测相比,诗人有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无奈之叹。对诗人写作时的处境了解了,自然对理解古诗“离家近、思家切、应该还、不能还”的意境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我提出找诗眼的要求时,孩子们能异口同声地说出“还!”。

由此可见,知诗人是赏析古诗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明诗意

在品古诗时,要通过反复读古诗,明白诗句的意思,这就要求一要读准多音字,二要把握好节奏,三要在读后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结合注释及多媒体图画理解诗意。

品诗境

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入诗境是关键,学生能说出诗句的意思接着应让学生找出自已喜欢诗句来品,引导学生说清楚喜欢的原因。如在上《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我让学生品“只”字。一个“只”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品读一二句诗想想诗人望乡看到了什么?你又看到了什么?该怎样来读这两句诗,用你的独特感受去读一读。再品“绿”字这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是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第一步:理解“绿”字的意思是吹绿了。

第二步:换一换“绿”字,看你会用哪个字?最后我总结:关于“绿”字还有一段传说呢:据说作者在写诗时,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定用“绿”字,作者精心修改诗作成为一段佳话,流传至今,教育学生在写作时,也要向作者学习,推敲用词,这样才能写出千古绝句。

第三步:说说“绿”字为什么比其他字好?总结出“绿”字不仅充满色彩感,又饱含了动感,使这首诗变生动了。

第四步:再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想你看到了什么,什么绿了?口头完成填空:一阵春风吹来,吹绿了吹绿了吹绿了。让学生展开”这一镜头?

第五步:一个“绿”字你读出了什么感情,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想象,大地是怎样变绿的?如果你是导演你会怎样拍摄“春风又绿江南岸

最后品“还”字,理解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谁来把这种思乡之情读一读。假如你是诗人,此时你就站在船头,望着自己的家乡,你会怎样说这句话。

品诗境的过程就是感受诗人表达感情的过程。

诵诗句

虽说诵诗句是学习古诗的最后一环节,但读诗句却是贯穿课堂始终的,内容上有初读、解读、品读,形式上有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齐读、同桌互读、师生配合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成诵。值得注意的是不要把朗读指导得太到位,应该给学生一点空间,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让他把他独特的感受读出来,把心底的声音发出来。

在诵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已喜欢的调来唱古诗。在学生唱完后给予鼓励,孩子们的演唱激情已经把老师点燃了,老师也想唱一唱好吗?接着清唱……这样一来,不但加强了孩子们对古诗的背诵,同时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这五步曲既是学生学习古诗的一种路子,又是教师教学古诗的一种方法。这一教学程序的设计层层深入,有利于教和学的和谐统一,再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启发诱导,能扎实地落实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小学古诗教学论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