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观之我见

发布时间:2016-04-05 20:43:23

自然观之我见

摘要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主要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它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不能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进而形成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1]。中国传统的自然观与西方唯物主义自然观表述上虽各有侧重与特点,但其本质都在一定程度上都强调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字自然观;中国传统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辩证统一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和辩证思想具有十分浓重的思辨性质,更多讨论的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和对运动规律的思辩解说,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的,注重的是辩证统一。与具体的自然现象的研究联系较少,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发展所起的作用较为有限,是朴素的辩证自然观。中国古代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由弥漫性物质构成的,强调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和自发运动变化,揭示了万物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把规律与本体相联系,把自然、人生和社会相联系,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一、中国传统自然观

中国古代对自然的认识态度呈现出由敬畏到和谐的变化趋势,即由起初的崇拜敬畏到后期所言的天人合一,这些都反映了我国古代纯粹朴素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因此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2]:

1、早期对自然界的认识

中华早期文明中对自然存在的观念和认识充满了神秘感、恐惧感和对自然的依赖感。从早期中国文化的演进来看,对自然物或自然力的崇拜、恐俱等在古代宗教活动中得到了明显反映。这些宗教活动有着强烈的实用目的,那就是期盼采集、渔猎和农业的成功,希望有生活保证,这些宗教活动非但不能证明文明程度的提高,正好说明人类生存能力的低下,对自然充满畏俱。这在西周之后渐趋发展成熟的礼乐礼仪文化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如宗庙、封禅、祭祀等活动,都包含了浓厚的自然崇拜的色彩。这也说明,原始自然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延续时间是比较长的。它反映的是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人类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对立式的崇拜敬仰。

2、对人生自然境界或社会自然状态的认识

这种自然观主要是道家的自然观。道家的自然的基本含义是天然本然之义,与人为相对。道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就是自然境界,而所谓自然境界就是能够去人性、齐生死,从而达到万物齐一,生死无别,人我不分,与道合一的自然而然的境界。所以,这种自然观是对现实的人生和社会发展的超越与否定。

3、对人性之自然的认识

所谓人性的自然即是指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欲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统儒家的观点认为:人的自然属性与欲求是应当被抑止的。所以,人道方为人之本,万万不能顺乎自然。明清之际,也有一些启蒙思想家主张重视人性的自然属性,使人道与自然相结合。如戴震指出:“自然之于必然,非二事也,就其自然明之尽,而无几微之失焉,是其必然也;如是而后无憾,如是而后安,是乃自然之极则。若任其自然,而流于失,转丧其自然,而非自然也。故归于必然,适完其自然[3]所以在戴震看来,人性之必然与自然并非水火不容,两者可以相互联系,这主要呈现为,必然是自然之改变,而也是自然之圆满。

二、西方唯物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时代,生态环境问题尚不严重,整个自然生态系统尚未发生实质性危机,但他们仍然以强烈的前瞻意识关注和研究了这一问题。他们辩证而唯物地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提供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4]。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这些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清晰地认识和解决生态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线索。

1、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和谐发展

自从有了人类,人就与自然发生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常说常新话题,它构成了一切自然观的核心问题。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进程,无论是古代的先哲还是现代的学者,亦或是普通的人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这个关乎着人类前途与命运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以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独特视角,把“自然生产劳动实践人”视为一个对立统一的大系统,从系统的平衡、和谐而有序发展的维度,深刻认识了以实践为中介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和谐发展关系。

2、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具体关系和社会形态之间密切相关,,人对自然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社会制度不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就不同。任何自然观念都是那个历史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状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充满着非常难能可贵的生态学思想蕴含。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为达到某种目的自觉地在生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思想,说明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根本无法生产。同样,离开了自然界,离开了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生产也无法进行,也无所谓生产力。因此,马克思的生产力不仅仅指社会生产力,也包括自然生产力在内,是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统一。

3、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

《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的关系,同时也蕴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理论。马克思主义物质变换理论揭示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中不可持续发展的严重性及根源,并从制度变迁、观念转变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以说,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早期探索。

三、中西自然观的联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的态度一直都是崇尚自然, 顺应自然, 以求达到天人合一为最高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统一的, 人应该对于自然有崇拜和尊敬之情[5]

西方认为人是独立于自然以外的客体,其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性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应当统治和驾驭自然,忽视了自然的内在价值,他们认为,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是根本不相同的两个领域;他们宣扬理性至上论,强调人类要靠科学和理性去征服和改造自然。

总体而言,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们往往用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中人与自然互为依存的关系。 西方文化中相对来说更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存在,既有和谐的一面,又有不和谐的一面。其认识自然的目的在于改造自然,近代时期,我国毛泽东同志提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以及以实践为基础向自然开战,人定胜天的号召也都受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影响[6]

中西方古代自然观都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联系性,认为事物是一直变化并且发展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都包含了很浓郁的朴素的辩证理论[7]。并且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这种唯物的辩证理论渗透到了很多分支的学科,也促进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璐.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及当代意义[D].延安:延安大学,2013.

[2] 李培超.天人之间的迷惘中国传统自然观的历史命运[J].船山学刊,19981:49-54.

[3] 戴震.孟子字义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 王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11.

[5] 王细芳.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哲学分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

[6] 连睿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中国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苏.2012.

[7] 于景阳.刍议中西古代自然观的异同[J].龙岩学院学报,2012,307:83-85.

自然观之我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