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就业环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4-09-19 14:54:13

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就业环境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我国的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从而对我国就业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总的判断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在增进就业的问题上, 对于个人而言,就需要更新观念,调整心态,在多变的世界中捕捉新的机遇对于政府而言,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应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从而优化就业环境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就业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 文章编号: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这个词,据说最早是由特·莱维1985年提出的,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及区域性经济合作全球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现已发展成为以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为先导,涵盖了生产、贸易、金融和投资各个领域,囊括了世界经济和与世界经济相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全部过程。

经济全球化,加快了我国深化改革、经济开放化、参与全球竞争的进程,同时也加快了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步伐。经济全球化不仅改变了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现有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而且还对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甚至人们的社会心理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中与每个家庭、劳动人口密切相关的就是就业环境的变化。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就业的规律性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推进,我国就业呈现出一系列规律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上。正确认识全球化进程中就业的规律性特征,对于正确的认识我国的就业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的总量从近期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就业岗位调整要加剧。从远期来看,就业机会总体上仍然是不断增加的;从就业结构上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机会将会减少;第二产业内相关行业就业结构会出现调整,即有增有减,但就业总量仍将有所增加;第三产业面将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就业机会将大量增加。

2.1我国就业总量的规律性特征

经济全球化在初期对我国传统行业和原有就业格局的冲击,使就业机会不仅不增加,反而可能减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将导致我国就业的矛盾突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为抵御入世后来自外部的冲击,国内有关行业、企业(尤其是受负面影响大的企业)必须在此之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行重组,而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大量的裁员与转岗问题,从而导致失业人员增加;二是在初期,外资的进入和货物、服务进口的转移效应将会大于出口的创造效应,从而导致国内就业机会的减少;三是由于中西部地区传统工业及农业受到冲击,就业机会将相应减少[1]因此,从就业总量上看,短期压力加大。

从长期看,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贸易的增长,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会对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随着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给予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的进程,我国的投资环境将会更加宽松稳定和公平透明,这将有利于进一步吸收外资,更好地发挥外资在推动国内融资、加快技术引进和转让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更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增长[2]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环境得到改善,将促使出口额成倍增加。按照国际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我国出口的增长主要是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产品,创造了有利的就业环境。

2.2我国就业结构的规律性特征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内外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竞争,改变了我国的原有产业结构,并进而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影响就业。我国的就业结构发生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机会有较大幅度减少[3]。我国小麦、大米、棉花等属土地资源密集型产品,其生产成本高、质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经济全球化肯定会产生部分进口替代。让国外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势必会部分替代国内农产品,从而冲击农业生产,并波及到农民的就业。第二产业通过调整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的有纺织、服装、食品、皮革制品,以及建筑、建材、化工和基础设施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相反减少就业机会的主要是冶金、汽车、机械、粮油加工、电子通讯设备等行业,预计将减少几百万就业机会。第二产业内各行业就业机会有增有减,增减相抵,总量会略有增加。第三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就业机会有望大量增加。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增加,相应要带动商贸、港运、物流管理等行业的急剧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也要逐步对外放开,融行业也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其他社会服务业,如旅游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也将增加大量就业机会。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就业环境带来的有利影响

第一,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的比较优势得以发挥并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首先,使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强,就业机会大量增加。随着出口配额限制的放宽和取消,劳动密集型产品将大大受惠,从而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其次,将会使我国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制造业中心,就业机会进一步增加。相对其他产业而言,中国制造业是发展较快、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门类,也是加入WTO后受益可能性较大的部门。最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就业机会的增加。第三产业既是增加值上升最快的产业,又是吸纳劳动力人数最多的产业,随着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通讯、运输、保险、银行、商务旅游、会计、审计、咨询、法律、广告、教育培训等服务业必将扩大,带来了就业市场的兴旺发达。

第二,扩大劳务输出减轻国内就业压力。就业问题的解决除了要在国内劳动力市场找出路外,还应当把视野扩大到国际劳动力市场,在以后的劳务输出中,要改变劳务输出就是输出体力型劳动力的观念,加强医疗、计算机、经营管理等智力型劳动力的输出,以拓宽就业途径。大规模的劳务输出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我国学习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第三,经济全球化将为我国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供难得的机遇。首先,打破身份、户籍、城乡等限制,建立全国就业信息网络。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可有序流动的劳动力市场扫清一切障碍,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将通过市场来完成,并会加快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劳动力市场。其次,我国将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这将有利于不同地区和各种性质单位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开放、健康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最后,我国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将加快实现现代化,这将有利于高效、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的形成。从长期以来的依靠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促进就业和降低失业率,转变为越来越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来对整个经济进行干预。

4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就业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劳动就业与经济全球化推进之间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劳动供给过剩、需求总量不足及不平衡的问题日渐突出,城镇大量的隐蔽性失业会被迅速显性化,由于竞争加剧,将迫使企业进一步裁减富余人员[4]。那些受到进口压力的企业和行业也将进一步降低劳动力成本,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行业和企业,出于竞争的压力,也有可能通过技术进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城乡大量富余劳动力被挤出,加上现已结存的上千万的下岗职工及失业人员,再加上今后每年超千万的新增劳动力,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提供相对充足的就业机会。

第一,农村及某些工业部门就业压力增大。中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56%,是个农业大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主要农产品的进口配额都将大幅度地提高,对国外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进口关税平均要降低,而且要取消中国主要农产品出口的补贴,这必将使农产品产销能力在市场竞争中更趋弱化,造成相当大一部分农民转到非农业就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我国传统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等,以及一些高科技和电信产业,由于国际竞争力较弱,可能会受到较大冲击。汽车工业由于汽车进口关税的降低,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大量小型汽车企业将被兼并甚至关闭。

第二,就业职业结构转向高技能,低技能劳动者正在被逐步边缘化。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较差,技术水平低下的矛盾会日益突出,大量低素质的劳动者将因难以适应新的岗位的技术要求而下岗失业,使结构型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市场竞争将更加剧烈,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其要求劳动者将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计算机能力、专业技能[5]。另外,经济全球化将使中国劳动者内部发生较大的分化,不同群体的发展差距会拉大,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也会日益加剧。大量外资企业凭借其产品和服务在竞争力上的优势,将会以高薪吸引更多年轻的高素质的人才,从而导致中国劳动力市场从事高技术和高智力服务的脑力劳动者供不应求;与此同时,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者将会供大于求。

第三,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的就业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加大了。首先,我国就业的状况会随着世界经济情况的好坏而起伏不定。中国经济在逐步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对中国经济将产生深刻影响,特别是对外依存度大的外贸部门,出口影响大,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其次,经济全球化将带来就业形式的多元化,长期稳定的就业越来越少。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经济必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化、市场化,经济主体也会更加多元化,这就带来了就业形式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充分的就业、正规的就业、长期稳定的就业越来越少,而大量的非正规部门就业,如非全日制就业、临时就业、季节就业、承包就业、家庭就业等会越来越多。

5优化就业环境的建议

经济全球化产生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与结构性失业并存,劳动力整体素质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不相适应,对公众的再就业将带来很大的冲击力。要减少失业给我国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带来的阵痛,同时从全社会的角度要减少公众的不满情绪,有必要从以下若干方面进行调适,增加就业率,形成就业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第一,选择“以就业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6]。在发达国家中,降低失业率、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平衡都是重要的宏观调控目标。其中,把失业率排在首位是因为失业率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点,失业率过高必然导致收人差距拉大,从而使得效率发生的社会环境产生变化,效率势必由此大打折扣。因此,政府要研究和部署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目标、控制失业率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以逐步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

第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程度较高、资本密集程度较低、技术能力适中为主的产业,同时有选择地发展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产业。改善收入分配不公的最直接的办法是使尽可能多的人获得工资收入,采取劳动密集性的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是减少失业最有效的工具。包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同时积极发展信息业、咨询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法律、会计等中介社会服务组织。加强宏观调控,丰富就业形式,大力推行非全日制、临时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创业就业、家庭社区就业、阶段性就业

第三,积极开发人力资本。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普及义务教育,鼓励发展中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引导高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实施终身教育[7]我们要通过加快教育改革,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学习,努力培养具有市场经济精神和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合格人力资源。针对教育经费明显不足,我们要通过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形成全民办教育的局面,突破教育经费 “瓶颈”的制约。

第四,维护就业公平[8]。政府在促进市场化就业的同时,还要维护就业公平。性别歧视、疾病歧视、户籍歧视等非职业本身内在需要的歧视因素都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公平性,这种人为剥夺公民公平就业权的行为,不但违背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社会和谐发展中的一股逆流,也与我国经济融入全球一体化不协调。因此,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对就业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尤为重要。

第五,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我国的就业服务体系包含职业介绍、就业训练、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四项主要内容。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职能是实施就业政策和人才政策,对城乡所有劳动者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对用人单位用人提供招聘服务,对就业与失业进行社会化管理,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基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务代理等。政府要高度重视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将其作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在机构改革过程中使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发挥其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就业问题和就业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但政府全面促进就业的思路不能复杂。各种应对办法必须分清层次、分清主次。中国的就业政策要转型,要提升到新的境界,要由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转向把促进就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优先目标,我们要更多地习惯从战略上思考就业问题的解决。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小建. 加入WTO对我国就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理论前沿,2000(1):9-11.

[2]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加入WTO对我国就业影响的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3]王传荣,钱乃余.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就业的规律性特征[J].世界经济研究,2005(8):34-38.

[4]盂丽娟.“入世”后我国就业与再就业问题探析[J].经济师,2003(1):279-280.

[5]张祖平.WTO给我国就业环境带来的正负面影响[J].环渤海经济瞭望,2002(12):11-14.

[6]曹邓.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就业环境、就业结构与就业保障[J]. 社会保障问题研究(2002).

[7]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中国加人WTO后的就业问题[J].中国人口科学.2003(2):1-9.

[8]杨宜勇.加入后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和就业对策[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3-8.

论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就业环境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