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发布时间:2013-09-23 16:53:57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题五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学习的主体因素,指(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手段

  D.教学环境

  2.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 )。

  A.复杂性

  B.独特性

  C.功能性

  D.统合性

  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 )。

  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4.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规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间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5.( )是使教材有效地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A.练习

  B.课程标准

  C.教学程序

  D.教学内容

  6.以下不属于学习者练习曲线的特点的是( )。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高原期

  C.后期进步慢

  D.一直是进步的

  7.以下方法不属于教师能促进学生做笔记和复习笔记的是( )。

  A.讲演慢一点

  B.重复复杂的主题材料

  C.呈现做笔记的线索

  D.在黑板上将所有信息罗列出来

  8.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主要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原型启发

  B.负向迁移

  C.功能固着

  D.定势影响

  9.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10.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

  A.严重惧怕

  B.原因不明地惧怕

  C.非理性惧怕

  D.持久性地惧怕

  11.( )是对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是对材料领会的一种形式。

  A.转换

  B.解释

  C.推断

  D.记忆

  12.人际吸引的特征表现为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 )。

  A.态度一致

  B.行动一致

  C.观点趋同

  D.相互理解与扶持

  13.形成性评价通常发生在( )。

  A.教学过程之前

  B.学生毕业时

  C.教学过程之后

  D.教学过程之中

  14.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能否自觉地关注( )。

  A.教材

  B.情境

  C.生存

  D.学生

  15.下列概念中,( )不是皮亚杰最先提出的。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反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学校情境下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有(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媒介

  E.教学环境

  2.具有高创造性的个体的人格特征有( )。

  A.独立性

  B.自信

  C.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D.冒险精神

  E.易怒

  3.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

  A.效果律

  B.练习律

  C.准备律

  D.尝试律

  4.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可以将动机分为( )。

  A.内在动机

  B.外在动机

  C.生理性动机

  D.社会性动机

  E.主导动机

  5.学习过程中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

  A.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B.记忆术

  C.做笔记

  D.提问

  E.生成性学习

  6.下列属于道德情感的是( )。

  A.爱国主义情感

  B.集体主义情感

  C.义务感

  D.责任感

  E.事业感

  7.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即( )。

  A.给定的条件

  B.要达到的目标

  C.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D.存在的疑点

  8.示范法由于范例的不同有( )。

  A.辅导教师的示范

  B.角色的示范

  C.他人提供的示范

  D.电视、录像的示范

  E.有关读物的示范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__________阶段,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第三阶段是由于趋同倾向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2.教师威信的形成过程一般是由不自觉威信向__________发展。

  3.美国__________等人提倡程序教学,依靠教学机器或程序化教科书呈现学习程序,使学生循序个别学习。

  4.__________是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5.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__________。

  6.当学完单词ball(球)之后,再学习football(足球)时,产生的迁移叫__________。

  7.__________复习是相对于集中复习而言的,它指每隔一段时间重复学习一次或几次。

  8.模仿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就有效的操作技能而言,模仿需要以__________为基础。

  9.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表格一般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0.从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来看,__________是其首要环节。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2.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3.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分的艺术。

  4.什么是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五、论述题(本大题6分)

  论述群体动力的表现。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解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2.C

  【解析】略。

  3.D

  【解析】食物为无条件刺激,诱发的唾液是无条件反应。

  4.D

  【解析】强化物应当及时出现在被强化行为之后。

  5.C

  【解析】教学程序应体现迁移规律,使教材充分发挥功效。

  6.D

  【解析】它的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会有暂时的退步。

  7.D

  【解析】教师在黑板上只需写出重要的信息即可。

  8.A

  【解析】鸟是原型,对飞机的发明起到了启发作用。

  9.B

  【解析】略。

  10.C

  【解析】恐怖症与一般恐怖反应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非理性。

  11.C

  【解析】领会是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推断是其中的一种形式。

  12.B

  【解析】人际吸引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及行动一致为特点。

  13.D

  【解析】略。

  14.D

  【解析】能主动自觉地关注学生是教师成熟的主要标志。

  15.D

  【解析】反射最早是由桑代克提出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E

  【解析】略。

  2.ABCD

  【解析】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和冒险精神是高创造性个体的人格特征。

  3.ABC

  【解析】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

  4.CD

  【解析】根据需要的不同性质,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5.ABCDE

  【解析】略。

  6.ABCDE

  【解析】略。

  7.ABC

  【解析】任何问题都含有三个基本成分:一是给定的条件;二是要达到的目标;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

  8.ABCDE

  【解析】范例不同,示范法有多种情况。

  三、填空题

  1.相互影响

  2.自觉威信

  3.斯金纳

  4.行为规范

  5.主观意向

  6.特殊迁移

  7.分散

  8.定向、认知

  9.一览表、双向表

  l0.发现问题

  四、简答题

   1.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教学条件下,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然而,智力并不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所有这些认知差异表明,我们 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2.(1)获得与消退。在条件作用的获得过程中,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具备两个条件:

  ①两种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

  ②条件刺激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2)刺激泛化与分化。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其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这两个过程是互补的过程。

  3.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2)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4.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念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五、论述题

  【答案要点】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善于利用群体动力,实现课堂的促进功能。

  (1)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每一名成员的吸引力。它可以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之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的培养应注意:

  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的所有的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人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2)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

  (3)课堂气氛。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的软情境,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状态。课堂气氛具有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在通常情况下,课堂气氛可能分成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①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而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

  ②消极的课堂气氛通常以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特征。

  ③对抗的课堂气氛则是失控的气氛、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变化,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满足的程度。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2013年北京市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