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那些事

发布时间:2022-11-29 01:53:05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考试那些事作者:来源:《少年博览·初中版》2016年第12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中都要经历大大小小很多场考试。当然,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两场考试要算中考和高考了,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场考试可以决定考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甚至前途和命运。就算你长大成人了,考试仍然如影随形地伴随着你。形形色色的职业资格考试,让人无法轻松,压力山大。想当法官或律师,必须参加全国司法考试;想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看来后面还得加上一句考到老看到这里,你肯定心生怨恨:究竟是谁发明了考试?害得我们一辈子都甩不掉它!本极客追根溯源了一下,发现它还是咱们中国人的发明!100多年前出版的《大英百科全书》说: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据公元前1115年的记载,当时已经有了对入仕官员进行定期考核的制度……”不过,考试一词的正式诞生,则始于西汉时期。汉朝时的大思想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就说:考试之法,大者缓,小者急;贵者舒,而贱者促。诸侯月试其国,州伯时试其部,四试而一考。天子岁天下,三试而一考。漂洋过海到欧美提到考试,不能不说科举制度。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用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虽然科举制有着明显的弊端,屡屡被后人吐槽,但它也有积极的一面,例如能够让寒门学子通过考试进入朝廷任职,朝廷也因此选拔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明清时期,欧洲来华访问人士看到中国科举考试的壮观场面,纷纷向本国政府汇报。其中,英国人对此最有兴趣。1853年,英国王室任命查理·特罗维廉和斯坦福·诺斯科特两位爵士,负责英国文官制度的改革和方案草拟。他们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学习和实行中国的科举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性的考试来招聘官员。两位爵士的报告被英国国会采纳。此后,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把中国的考试制度拿了过去。西方人认为,科举比当时领导说了算”“世袭”“拼爹等用人模式要先进和公平得多,至少官员们开始重视文化知识,也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有人惊叹,中国的科举制度真是了不起的创造,其影响力足以媲美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科举悲喜录细看历史,我们会发现许多与科举考试有关的故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范进中举》一文,就描述了一名秀才因中举喜极而疯的情景。唐朝名人温庭筠打小就才思敏捷,从没把科举当回事。等快到40岁的时候,温庭筠玩够了,这才大摇大摆走进考场,开始人生中的第一次高考。这位老兄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己精通诗词文赋,但考试却不在行,屡考不中,一直考到56岁,连进士都没拿到。无奈,温庭筠只有走旁门左道了。他不仅自己作弊,还替别人考试。与一般的菜鸟相比,温大诗人的作弊手段堪称一绝,即便在主考官的重点盯防下,他依然可以在众目睽睽中替八个人写完考卷,全身而退。在唐朝作弊界,他若自称第二,没人敢说第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孟郊的名句。他的科举之路也十分坎坷,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尽管岁数大了,他仍然感到舒爽,感慨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表现自己考取后上街游玩,一天就看遍长安城美景的得意心情。可是,这个苦吟派诗人只被任命为县尉,这让他很不开心。由于一腔抱负无法施展,他整天游走在山水之间,吟诗写作。明末清初,山东淄川有一位叫蒲松龄的小伙子,从19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可惜届届名落孙山。他心有不甘,依旧三年一届,按时前去赴考。就这样考呀考呀,一直考到71岁,连胡子都考白了,主考官看他实在可怜,才破例让他当了个贡生。屡考屡败的蒲松龄终于认识仕途黑暗,公道不彰,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来讲,就是满腔的蓝瘦香菇。他把心中的万般不平,寄托在小说创作之中,写出了永垂青史的《聊斋志异》。当然,在科举考试中也有走大运的人。清代时的陕西乡试,一位主考大人赴西安做考官,临行前拜访官至尚书的恩师。两人谈话间尚书想放屁,但又不好意思,移了移屁股,主考官以为有玄机,立马问有啥吩咐。尚书说:无他,下气通耳!意思是说:没啥,只是放了个屁!主考官理解错了,以为要录取一位叫夏器通的考生。巧的是在西安,真有叫这个名字的考生,结果阴差阳错得了个第一名。清朝道光年间的头名状元孙家鼐,在殿试大卷里把董仲舒字误写成字,十个阅卷大臣都没看出来,推举他为状元,并上奏道光皇帝批准。事后,那个错别字才被人发现,阅卷大臣非常尴尬,联名奏请处分,但考试成绩已经公布,不便追究,于是孙家鼐就这样当了状元。这位幸运的别字状元此后官运亨通,直上青云,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还当了同治皇帝的老师。到了清朝末年,科举考试废除八股策论后,命题多涉及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目是《项羽拿破仑论》。考生们虽都熟读四书五经,却不知拿破仑为何物。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其力难施,其效不著,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考试那些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