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4-01-12 19:17:25

马原课感受第一篇:马原课感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感受及一个问题的探究在短暂的七周的上课过程中,我不仅仅从赵老师的激情讲授中学到了有关哲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知识,更从老师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介绍以及自己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抨击中触摸到了老师内心的正义感、老师对人生的理解以及老师迫切希望我们读懂人生的真谛,读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真正对社会有意义的清华人的愿望。我也在这短短的八周内体会老师的话,思考人生,思考老师为什么会在课堂上对他不满的诸多社会现象进行慷慨激昂的批判。这八周学到的最重要的不是老师上课讲授的知识,而是从老师的话语,从老师的语气、神态、思想中体会老师对于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生的理解,从而在我们对这些问题的理解产生启发。赵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上课时老师讲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时就会情绪激动,不过着也正吸引着我去思考我们这些学生是不是也需要认真思考人生、社会,去批判一些东西,倡导一些东西。所以我想就老师对知识分子的良知的探寻的思路上做一些探索,看看当今知识分子的良知究竟为何物,当今知识分子的良知为何丧失。《江南时报》(20060205第二版刊登文章《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在哪里?》征讨连日来各大学教授、学者学术造假现象。文中对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进行了深刻拷问:我们有些知识分子乃至高级知识分子,实在是不争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学术剽窃弄得“风声鹤唳”,让有些知识分子觉得“草木皆兵”,仿佛一个个“大耳百姓”天天都在盯着他们,稍有点风吹草动,便弄得满城风雨,不,弄得满世界都知道。可这又怪
谁呢?那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学术造假以及剽窃行为,让像我这样连低级知识分子都算不上的人也感到脸红,不能不感慨系之;不少人如今没了羞耻感;常言道:盗亦有道。这是说,即使是江湖之人,也还是讲些“规则”的。文章认为,如果作为“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居然也不能坚守道德最后防线,让我们这些百姓该把希望寄托在什么人身上呢?再来看一下王力雄先生对知识分子的看法。《东方》杂志1993年发表了王力雄先生《渴望堕落》,王对知识分子的痞子化现象进行了犀利的讨伐。王先生所举知识分子的罪名,多是从价值观或者道德方面来说的;现在一些知识分子放弃了道德职守,摆脱了传统价值观念的束缚,正在“痞”下去,具体的表现是言语粗俗,放弃理想,厚颜无耻,亵读神圣。中国知识分子经受几十年“改造”,只在八十年代有过短暂的地位上升,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摆脱“被改造者”或意识形态“驯服工具”的角色,被扭曲的人格也未来得及舒展,很快又面临新的失落。他们习惯的是以“道”取“利”,几千年的中国士阶层都如此,即使在被改造时期,只要顺应当时的“道”,也能得到相应的“利”.然而现在,“道”却成了获“利”的障碍,以“道”为本的他们自然也就成了失“利”者。短暂的上扬只能把再次失落对比得更强烈。中国知识分子一向以“死要面子活受罪”出名,有时甚至到可笑地步。长期生活于贫困使人易向金钱倾斜,面对社会转型,他们内心的欲望早已耸动燃烧,迫切期待投身于利益场的角逐。然而他们过去的角色——无论是作为历代道德的养育者和守护人,还是作为后几十年的道德受难者,都决定他们的道德遗传之深,即使仅剩“面子”,也极难摆脱。知识分子以无耻告别了羞耻。……知识分子的罪名还有很多,网络上也不乏对知识分子的口诛笔伐:同类相残(文人相轻),内心压抑,口是心非„„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