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源流

发布时间:2023-03-02 08:59:39

☆~客家源流~☆

《本府告示》

(中平國小94年度資優教育“饒平客家研究專題” 許時烺2005/8/8 何謂客家人
一種說著叫做“脈介”話,生活在中國閩、粵、贛交界大三角區內歷史悠久的人。詞彙中有許多古代南方底層詞的遺留,如饒平話中“墟(hiu11”表示“市集”是“古越語”成分;如“哩(li11”表示“這”“唔(m55”表示“不”和今“粵、越南語”相同是“古南越語”成分;帽子(mu35、蟬(kiam55、芋(vu11、船(shen55、天(ten11、冒令(猜謎)等等和今“越南語”相同,也都是“古越語”成分。

客家名稱的由來
根據清福州閩學專家蔡永兼《西山雜記》載:“福建周時有七閩,其地域即泉郡之畬家,三山之蜑戶,劍州之高山,邵武之武夷,漳岩之龍門,漳郡之南太武,汀贛之客家,此七族稱七閩。 關於七閩,何光岳的《南蠻源流史》載:《周禮?職方氏》載:“掌七閩八蠻”。鄭玄注:“閩,蠻之別也”,即閩乃蠻之別種。

從以上史料記載看,周朝已確有客家種族,是七閩之一。

客家先民的漢化
客家人的遠祖經過遺傳基因的分析是中國南方的古越人。除此而外,“姓氏基因”的研究也證明客家人是中國南北兩大異體中的南方體。因此,今天的客家是由古越人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漢化而成。而漢化的過程,具體展現在生活食衣住行方面,則是隨著時代趨勢,高度而改變;在語言文化上則融合在漢文化中,成為其中的一支,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的載體-“語言”,隨著時代“統治語言”,緩慢而逐漸吸收。因此,“客家話”就成了客家人的標誌。

古越人的後裔漢化時間是自漢代左右,爾後歷朝各代都不曾間斷使之,因而在漢化後實際上是接受自古以來所有的封建思想。而漢化被當作是高尚的、文明的、有教育的,經過這個過程以後,也就是“教化”也被合理的教育在古越人後裔心中。這種情形,到了漢末,導致古越人的大部基本已經漢化成為漢人而消失。到了唐代,古越人的小部又更進一步被官方收編,而剩下不願被漢化的,也就被統治者“野蠻化”成俚、黎,或侗、洞、峒、僮,或僚、獠、徭、瑤,或畬、蜑等少數民族。統治者的“教化”包括有形無形的壓力和社會地位的貶抑,就這樣少數民族長期不斷被差別待遇和受到歧視壓力,導致更多的俚、徭、僮等快速消失。

大致客家先民到北宋趙氏南遷時,因為南宋抗元的需要,大封南方豪傑功名,遂使南方的客家先民被注入一股民族形成的養分,這樣的機緣使從周代沒沒無聞的客家開始崛起。爾後宋被元滅,一時之間客家又潛沉轉型而消聲匿寂。由於少數民族被差別待遇和歧視壓力環境的不利,漢化的客家開始精心竄寫族譜,將歷代受封的土官,改為北方中原士大夫南遷,
以示地位與漢人同等。直到最近不到二世紀的時間,客家終於完全的高度漢化,伴隨而來的是此時客家人的“隱形”焉然形成。一方面努力和原始“蠻獠”劃清界線,並且一段時間還壓迫過其他少數民族。並且這種現象在客家興起後,歷史上長期的被壓迫成了揮之不去的緊箍咒,即使族譜年代接續和史實記載總是不符,即使和現今醫學研究的結果總是衝突矛盾。可是誰在乎這些?漢化幾乎就是功名利祿高尚的、文明的、有教育的代名詞,直到最近不到20年的時間,客家終於躍上世界的舞台。今天,多元化的世界與族群平等的普世價值如及時雨,普降甘霖,又給客家一次恩賜,認清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今天我們發掘文史檢視歷史,找尋客家真正的自我。

歷史上的潮州,扮演著客家孕育的搖籃。台灣的客家分廣東的潮州客,嘉應州四縣客、大埔客,惠州海陸豐客,漳州詔安、平和、南靖客和汀州永定客等。歷史上的漳州在唐代前屬於潮州。歷史上的梅州早在南朝陳武帝時就屬潮州,梅州在明太祖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到清雍正十一年(西元1733年)為止,長達360餘年時間屬於潮州。而惠州海陸豐自古和潮州相連關係密切,不下於興梅。可見客家和潮州的緊密關係,潮州的人文歷史地理無不與客家息息相關。

首先,我們要澄清一個歷史的誤會。潮州客最早進入台灣的歷史是明代左右,在清收台灣為版圖次年(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開海禁到清康熙三十年(西元1691年)左右時,潮州客開始大量進入屏東。到清康熙六十年(西元1721年)台灣爆發朱一貴事件時,南部屏東潮州客家組六隊(六堆)義軍抗朱,“六堆”包含屏東的11個大庄,64個小庄的客庄,義勇有1.2萬人,人數至少有6萬之眾。因此,這些今日多數被稱為嘉應客的,是歷史的誤會,我們從上段中的時間表中,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這些“潮州人”來台近一個世紀左右嘉應才出現,這也就是屏東“潮州”地名的由來。

因為有這樣的歷史與地理淵源,饒平客家也就可以提供許多客家的研究。2005年初,台灣的饒平客話,天(ten11、田(ten55、間(gen11)等等語音沒有“i”介音,被分析出是漢語中古前期的語音。2005年中,饒平客話“于、余、瑜、俞、予”的“rhu聲”,根據李方桂教授:“喻母四等(即余母)上古很近r或l„”一文,再次被分析出是漢語上古的語音,這對客家的歷史定位和研究有相當的價值。以下再從饒平現存的古碑文,從中發現客家更多的沿革與歷史文化。

本府告示

碑文是明弘治十六年(西元1503年)潮州府在饒平縣城(今三饒鎮)的《本府告示》碑刻,以下為碑刻全文。(注:內文□ 為風化無法辨識的字)

本府告示
潮州府為民情立□定奪,以救生民疾苦,結絕萬世爭端等事。據饒平縣申,饒平縣知縣吳祥[1]關稱:勘據本縣弦歌都[2]耆老排年[3]劉珍等結稱:奉本縣貼文,蒙本府批詞,據本都耆[4]黃廷鑒等列名狀訴前事,蒙批:「看得三饒田地,累因租無定價,鬥老[5]□□□□,數十年爭論不決,因而革鬥殺人,嘯聚作惡,動勞官兵征剿。除將三饒租數,已定三等則例,並降鐵斛鐵斗鐵升[6]、及出給告示,刊刻排門粘貼,曉諭遵依外。但租無定價,終復為奸,

客家源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