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航海实力一解析

发布时间:2019-02-18 05:33:49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航海实力

第一 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启示

 200611324日,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隆重推出,一套共8册的同名系列丛书也已同步发行。 这是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记录片第一集海洋时代,世界发展历史证明国家的强大是从海洋强大开始的。

 公元1500年前后,中国正处在明朝统治之下。郑和的船队七下西洋,但不是为了开拓贸易,而是为了宣扬皇帝的德威。郑和死后,中国人的身影就在海洋上消失了。阿拉伯和印度的商人与欧、亚、非大陆继续着商业往来,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基本上局 限在印度洋沿岸。

在公元1400年以后的两百年间,欧洲绘图人笔下的几大块陆地宛如正在成长的胚胎,逐渐由模糊的团状,演变成我们今天所熟悉的清晰可见的模样。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 ,拉开了不同的文明间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不可思议的是,开启人类这一历史大幕的,并不是当时欧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而是 偏居在欧洲大陆西南角上两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五百年前,他们相继成为称雄全球的霸主,势力范围遍及欧洲、亚洲、非洲和美洲。

  15世纪,欧洲最早的两个民族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国家力量支持下进行航海冒险: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挥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们开辟了从大西洋往南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线;在伊莎贝尔女王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代表西班牙抵达了美洲。当麦哲伦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后,原先割裂的世界终于由地理大发现连接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国也就此诞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竞争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线和殖民掠夺建立起势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国,并在16世纪上半叶达到鼎盛时期,成为第一代世界大国。但是,这两个依靠掠夺迅速崛起而没有发展工商业的帝国很快盛极而衰。

15世纪葡萄牙造出了轻快帆船,这让航海家们可以跑出去更远的地方。 西班牙人用这种船于1492年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美洲大陆,开启了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作为第一个敢吃葡萄的国家,开始了航海的旅程,淘到了第一桶金,然而随着欧洲航海的发展,国小民穷的葡萄牙被远远的抛在了后面,18世纪以后,基本在航海领域的强国中已经找不到葡萄牙的身影,这不能不说这是一种悲哀,一种沉痛的讽刺。当时,葡萄牙贵族将洗劫的贵重金属全部用来消费,如果全部或者部分进行航海投入、战舰改造,那么葡萄牙的航海历史绝对不会中途衰落的。

到了1588年这个贪婪的封建帝国的海军被英国海盗组成的海军所打败,首先是西班牙这个封建帝国在西欧就不得人心,又是欺负意大利又是欺负法国更加欺负荷兰(当时比利时属于荷兰),荷兰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反抗运动。英国人歼灭了西班牙无敌舰队后,成了西方海上霸主,随后在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荷兰在西班牙无敌舰队被歼后,宣布成立了人类从未有过的新型国家,共和国。

西班牙开辟的大航海运动的意义在于,激活了欧洲,带动了欧洲经济,脱离了中世纪,积累了资本,催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第二节 航海梦 中国梦

世界各国的海洋权益之争也已经从最初的远洋航海和军事对抗走向了涵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海洋战略,而其中,海洋经济是一切海洋战略的核心,决定着国家的竞争优势和政治军事实力。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各发达国家相继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国家战略重点。

1.中国古代航海史的辉煌依赖于中国古代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 到了明初,郑和七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先进航海科学技术之集大成。 据航海史学者研究表明,郑和船队中的大型海船叫“宝船”,其“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有九桅,张十二帆;足见中国明代造船业的强盛。

中国是陆上大国,也是海洋大国。中国1.8万公里海岸钱,300万平方公里蓝色国土,大力发展海洋事业,对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主权权益、保护资源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如果清政府可以将从乾隆皇帝开始修建的圆明园的资金拿出来,全部用到军事上,估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就是中国侵略他国,而不是被侵略了。极便就是慈禧时代修建圆明园的钱拿出来,也可以购置、装备20个北洋水师,这个是历史版看到的,不知真伪。不过,看到给慈禧过一次生日就可以买到三艘驱逐舰来看,极便不对也相差不多了。如果,真的可以装备20个北洋舰队,吓死日本也不敢将战舰开到黄海来。所以我们将屈辱的责任推卸到中华民族身上是极为错误的,清政府的错误应该由清政府承担,鸦片战争后的衰落就是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

中国历史上曾错失过三次战略机遇期。

第一次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中叶。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表明那时中国有着比欧洲更强大的航海能力,但中国没有把它转化为现实力量,丧失了一次重大机遇。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随后,欧洲开始进入工业革命、文艺复兴、宗教革命的活跃时期。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

第二次出现在19世纪末期。当时的中国和邻国日本已意识到,东方已经远远落后于欧洲,必须向西方学习。但在这次机遇面前,日本成为惟一搭上西方工业革命快车的幸运者,在短短几十年迅速崛起并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大获全胜,后又击败俄罗斯,成为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世界大国。而中国则没有像日本那样一开始就全面革新政治、经济制度,而是在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下缓慢推进,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三次发生在二战后美苏争霸的冷战时期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时代。应该说,中国在冷战时期较好地利用了美苏对峙,但只能说利用了一半。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错失了这一重要机遇。

2航海作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途径和载体,把世界拉近了;发展航海事业,实践航海文化的过程,就是建设海洋强国,加快中国梦实现的过程,航海文化把中国梦拉近了。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中国梦,这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深刻揭示。“中国梦”是强国梦、富民梦。航海梦将作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加快航海梦的实现速度,从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航海为海洋经济开辟通道,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承担起海洋经济、国民经济能源运输、物资集散等重任,也承担着保家卫国,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重任。国家发展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速度是取决中国梦早日实现的根本。而同时,航行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也要注意保持速度与效益的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民素质提高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中国航海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素质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船舶修造水平,增加自主设计创新能力,提高航海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二是打造和谐稳定的外部环境。要有强大的国家海上力量,捍卫蓝色国土的持续安全和发展,确保海洋资源合理利用和开发。

国家海上力量应当由六种力量所构成: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坚实的海上执法力量;以大型远洋运输船为骨干的商船队;组织规范的渔船队;领先的海上科学考察、海洋资源勘察和开发力量;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

航海事业从狭义上看是一个经济问题,但从广义上看又是政治、经济、军事的综合性问题。海洋是政治、经济和贸易联系的通道,也是军事力量调动的通道。要成为一个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大国、强国,离不开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交流和共同发展。航海作为交流传播载体的地位日益突显,中华民族复兴之中国梦的实现与航海事业的振兴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密不可分。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华民族从未像今天这样,坚定地走向海洋、拥抱海洋、维护海洋、发展海洋。当航海梦成为民族共同梦想时,中国离海洋强国、文化强国已不远矣,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亦不远矣,中华之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第三节 近代和现代航海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欧洲国家率先从封建主义时代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各门类科学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材料、机械、电气、电子、控制技术逐步应用于航海,形成了近代和现代航海科学技术。

18世纪炼铁业的发展导致1787年制造出第一艘铁木船,1841年建造出第一艘铁质船;1858年出现了钢,1866年开始用钢造船。就船舶动力而言,1769年研制成双向蒸汽机,1783年则制成蒸汽动力明轮船;1876年研制成功内燃机,1903年则制成内燃机船。18世纪机械制造业发展与天文学结合,致使1730年发明航用六分仪,1888年发现电磁波,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尔后船舶采用无线电通信;1935年发明雷达,随即于1937年开始用于船舶探测目标、定位、导航与避碰;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4年就研制出卫星导航系统,航海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航海从技艺逐步发展成为科学技术,从帆船时代进入机动船时代,从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时代进入电子航海时代。

   在近代和现代史中,中国航海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航海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航海科学技术方面,则主要是学习、借鉴、引进、消化、吸收西方发达国家的航海科学技术成果,为我所用。我国原创性的航海科技成果较少,这一状况与我国海洋运输业和船舶制造业在规模上名列世界前列的状况还不相适应。

   第四节 当代航海科学技术

  20世纪下半叶,伴随整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其重要标志如下。

  1) 船舶大型化

  在20世纪60年代,1万载重吨的船就可称为“万吨巨轮”,2000年末世界上拥有10万载重吨的超大型油轮(VLCC)数百艘,还有50万载重吨的特大型(ULCC)油轮。目前最大的散货船为30多万载重吨。集装箱船近年来也越来越大,从几百到1000300050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已有许多;我国已有8500标准箱的集装箱船投入运营,而1万标准箱(TEU)左右的超大型集装箱船正在开发建造中。大型豪华客轮达到14万总吨级。

  2) 船舶专业化

  过去的海洋运输船舶主要是客船、普通货船和油船。近20年来,集装箱船、滚装船(Roll-Roll)、液化气船(LNGLPG)等专业化特种船舶迅速增多。

  3) 船舶高速化

  为了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运输竞争,近20年来,30节(1节为每小时航行1海里,1海里等于1.852公里)以上的小型高速气垫船、水翼船、水动力船、喷气推进船快速研制并大量投入使用。当前的集装箱船速度可达25-30节,大约比过去的普通货船快一倍。

  4) 船舶自动化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在船上广泛应用,从船舶在机舱设置集中控制室到出现无人值班机舱和驾驶台对主机遥控遥测,船舶机舱自动化成为趋势。随后驾驶台的自动化仪器设备不断研发和应用近10年来建造的新型船舶基本上都可称之为驾机合一的自动化船舶,其中一部分自动化程度高的船舶被称之为“高技术船舶”。

  5) 导航定位电子化

  当前,传统的陆标定位、天文定位方法已成为特殊情况下的补充手段,无线电导航定位方法经过了无线电测向仪(1921)、雷达(1935)、罗兰A1943)、罗兰C1958)、卫星导航系统(1964)、全球定位系统(1993)的发展历程,进入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时代。全球定位系统(GPS)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为海上、陆上、空中和空间用户提供连续的、高精度的三维定位、速度和时间信息,使船舶、飞机和汽车等运载工具的导航与定位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6) 避碰自动化

  为在能见度不良情况下发现来船而进行避碰,船用雷达发挥很大作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的自动雷达标绘装置(APPA)和雷达的结合被称之为自动避碰系统。该系统可自动采取和跟踪目标,以及自动显示来船的位置、航向、航速、相对运动和碰撞危险数据。避碰自动化进一步得到发展是20世纪末开发了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可连续向其他船舶传送船舶自身数据,并可连续接收其他船舶的数据,有利于减少因船舶识别和避碰决策失误引起的船舶碰撞事故。

  7) 海图电子化

  传统的纸质印刷海图已不适应船舶自动化和航海智能化的发展要求,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在近十几年研发成功并不断完善。该系统不但能很好地提供纸质印刷海图的有用信息,而且取代了传统的手工海图作业,综合了GPSAPPAAIS等各种现代化的导航设备所获得的信息,成为一种集成式的航海信息系统,被称为是航海领域的一场技术革命。

  8) 航海资料数字化

  航海所需的各种图书资料原都采用纸质印刷形式。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航海通告潮汐表、灯标表等出现了电子版和网络版。海员可购买光盘或在网上查询与下载。这有利于航海图书资料中内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员对纸质图书资料的手工更正,使用也更加方便。

  9) 通信自动化

  无线电报、无线电话、电传和传真在船上采用,比船舶采用手旗与灯光进行通信已是很大的进步。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拉开了卫星通信的序幕。1979年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宣告成立,1982年开始提供全球海事卫星通信服务,Inmarsat可以为海陆空提供电话、电传、传真、数据、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通信业务。船舶通信自动化的另一重要标志是船舶使用了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使船与船、船与岸台全方位和全天候即时沟通信息。一旦发生海上事故时,岸上搜救当局及遇难船或其附近船舶能够迅速地获得报警,GMDSS还能提供紧急与安全通信业务和海上安全信息的播发,以及进行常规通信。GDMSS在船上的使用导致了驾驶与通信合一,传统的船舶报务员已被取消。

  10) 航行记录自动化

  为了在船舶发生海上事故后查明事故原因,从中吸取教训,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原由海员手工记录的航海日志、车钟记录簿等,现正被俗称为船舶“黑匣子”的航行数据记录仪(Voyage Data RecorderVDR)代替。VDR系统由主机、传感器、数据存储器、专用备用电源和回放再现系统等构成。船上有了VDR,就大大有利于海上事故原因分析。

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航海实力一解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