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胡同的拆迁和保护

发布时间:2011-02-28 22:46:43

探讨胡同的拆迁和保护

——模拟一次听证会

学科:历史

学校:东直门中学

授课年级:初一(2)班

授课教师:朱培红

[背景]

200111月,我校参加了爱水行动项目,申请的课题是护城河周边人文环境的历史变迁”。这个课题通过让孩子研究历史、考察现状,最后对北京市的城市建设提出设想或建议

[设计思路]

1、注重书本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注重学科的交叉联系,体现综合性

3、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促进者

4、强调了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小组研究内容]

历史学家:胡同在古都风貌中的地位,特别是这一地区胡同的历史价值,

胡同居民:老百姓对拆迁的不同态度

社会学家:关注拆迁引发的社会问题

经济学家:谈首都城市的建设要与国际接轨

政府官员:关注国家在城市建设和古都保护措施

房地产开发商:规划社区环境

城市规划专家:希望能借鉴国外经验

环境问题专家:关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北京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古都。目前为了首都的经济建设和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何使一个历史的北京和一个现代的北京相得益彰,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今天我们就以学校周边的胡同为例,模拟一次听证会,探讨胡同的拆迁和保护。下面我们先请罗彭浩同学介绍一下我们要研讨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介绍

教师以听正证委员的身份宣布听证会开始。

历史学家

我是历史学家,我认为应该保护北京内城的胡同。为什么我觉得应该保留胡同?

首先因为北京有一个完整的建制,每个城和每个城三里地的距离,上下左右,前门鼓楼,东直门西直门,东单西单……多奇巧深刻啊,几百年之前,就有这么独特成熟的建城构想,真的是举世无双。又比如哪个城门是干什么的分得清清楚楚,西直门走水,东直门运木材;为了旗开得胜,出兵打仗的时候走德胜门;为了能安定社稷,收兵回来走安定门;为了预示着统治全国,面对南边广大国土的就是永定门,包括朝阳门走粮食等等,都是很有讲究的。 古代的统治者通过对天地人独特的认识,加上对美学的理解,构建了这样一个充满丰富而深刻哲学思想的伟大城市,胡同就象是这座城市的血脉,把各个地方连接到一起。(展示北京的城门)

其次,北京的胡同是古都风貌的代表。胡同”即小街巷。“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交通的“通”字 ,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 在胡同两侧,散布着许多被称为四合院(中间庭院,四周房屋围绕)的传统住宅。这些住宅具有浓郁的北京特点,这是我们收集的反映胡同建筑特色的照片,

(展示胡同照片),

看过这些照片,我想谁还会忍心拆掉它们呢?北京不仅是全中国的,它也是全世界的!

第三, 南起东四12条北到东直门内大街,西到横街这一方阵的胡同基本是保留了北京老住宅的建筑风貌,在这一地区还有梁启超故居,更增添了这一地区的人文气息,所以这一带不能拆!(展示梁启超故居)

最后我们几个历史学家想对大家说北京城不仅是属于中国的,她还是属于全世界的!

胡同居民

我是这一地区的胡同居民,我想问问历史学家,难道让我们这么多的老百姓赔着一个已经逝去的名人故居,住在一片片的危旧房子里几十年生活不变吗?大家看过贫嘴张大民吧,我们比他也强不到哪儿去,我们一家三口住在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房子又小又破,政府说我们那儿是危放房。房顶的老式的纸顶棚,还经常掉土,墙上掉墙皮,要是到了夏天,房子还漏呢?孩子越来越大,房子这么小,怎么住?院子里家家都往外盖小房,谁家的门口不摆得乱七八糟。院子里连个晒被子的地都不够。真希望你们历史学家到院里去看看,进去你们就不觉得胡同美了,我们天天盼着政府帮我们改善居住环境。让我们早点住上单元楼!

(展示胡同居民生活条件的简陋)



政府官员

我是居委会主任,刚才听了老百姓的话,我很难过。我们一定要把解决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放在首位。危房改造就是要解危解困造福于民 。目前老市区的砖瓦房屋中的许多修建于1949年建国之前,一些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不仅房屋年久失修,厕所和水管多为公用。市政府把这些房屋列为危险住宅拆除后,将在原址上修建写字楼和道路、绿地或者让居民回迁等。自2000 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加快了危房老房的拆迁工作。三年里,总计409万平方米的老房屋被拆除,相当于2000年以前10年的总数。今后五年里,每年仍将拆迁5万户,拆除65万平方米的老房。我想这些措施一定会给居住环境困难的老百姓带来希望!

环境问题专家

我是环境问题专家,我想提醒我们的政府,目前我们在关注改善内城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的同时,还要注意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不仅要使当代人受益,还要造福子孙后代。这是一个非常主要的问题。

城市规划专家

我是城市规划专家,我到过世界许多地方。我觉的国外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许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认为生存问题当然是第一位的,但不必以拆除文物为前提。保护旧城,开发新城,这是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的主张。可以通过开发新城解决百姓居住问题。在旧城区内,老百姓的房子则可以通过改善屋内设施使其适合居住。 西方许多城市二战后也曾以房地产开发方式进行过大规模的市中心区改造,同样引发大量社会问题,后来人们发现,这样的改造方式并没有消灭贫民窟,只不过是把贫民窟从市中心区搬到了郊区,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更加严重,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因人口减少而衰败。这被称为是继二战之后,第二次对城市的破坏。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这些城市调整了思路,鼓励住房的整修与改善,不再强调运用房地产开发方式进行完全的拆除与重建,尊重了城市原有的社会结构,保护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和历史风貌,得到了市民的支持。比如巴黎的城市规划很简单,就是在市中心地区完整地保留了旧城区,在它的边上建立是新城…….我们可以学习巴黎的做法。

政府官员

我在市政府规划部门工作。城市规划专家为我们的古都保护提出了很好的思路。我们政府非常重视北京古都保护问题。去年9月,北京市政府公布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计划 共有40处历史文化保护区。 根据去年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计划”,北京市将分1、文物、2、历史文化保护区、3、旧街道整体保护等三个阶段,对全市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 1)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的世界文化遗产。除了故宫、万里长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颐和园、天坛五处外,还包括北海等60处国家指定的重要文物、234处市级文物等。 2)包括40处。据新华社报道,其中30处属于老城街区,总面积约1278公顷,占北京老城面积的21%。除了大栅栏外,还包括靠近故宫的东华门大街、西华门大街一带等。 3)是老城区的历史水系、老城墙及遗址、建筑物的高度和色彩、古树名木等等。

(展现北京划出的25片内城保护区)

胡同居民

刚才听到政府正在加大古都保护的力度,这些措施都很好,我是这一带的住户,我们家是私房,独门小院,这房子还是我的太爷那辈传下来的,我们家一辈辈住在这,这感情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就说院里的老枣树是我奶奶种下的,在爷爷去世那年,她种的,她说:爷爷不在了,就让这颗树陪着他,这么多年,小树长成了大树,院子里的亲戚们都搬到楼房去了,奶奶说什么也不去,她说:要在这儿守着爷爷,这不我们全家陪着她老人家住在这里。住在这里,你会感觉到活在老祖宗的气息里了,感觉到咱们和祖先从来没被隔断过。 北京是我们的家,一想到家,你会觉得很温暖、很安全、很放松。我希望政府让我们自己修缮住房,我觉的与其让开发商来拆迁,让我们掏这么多钱,为什么不让我们用这些钱来修好自己的家呢?这也是危房改造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最有效也是最得住的办法!

(展现胡同小院的美)

房地产开发商

我是房地产开发商。刚才听了这位居民的发言,我也很受感动。但是这一带的老百姓有多少是独门独院的呢?大多数老百姓住的还是大杂院,他们的住房困难还需要依靠党和政府的帮助,他们住的大杂院要自己修缮也是有困难的,这直接牵涉到居民的利益,是居民自己修吧,人们的标准不统一,家家户户的占地问题也不好解决,要是政府统一修吧,许多房子都已经破旧不堪,还不如我们房地产开发商重新建呢!我们愿意帮助政府重新规划社区环境,我看国家还是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

政府官员

能给政府谈谈你们的设想吗?

房地产开发商

谈小区改造的设想,在社区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现在的梁启超故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要不是门口的牌子,就是个大杂院。我们将把梁启超故居建设成文化主题公园,使它恢复本来面目,举办近代文化展览,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

胡同居民

能说说价格吗?

房地产开发商

(展现海运仓小区的改造情况和房价核算的幻灯片)

胡同居民

我是居民代表,你们房地产开发商讲的规划方案谁不想住呀,可我是下岗职工,我住不起呀,我们的家庭收入也就1000多块,孩子上中学,花费正大,日子过得紧紧巴巴,要是回迁,我就要贷款,可是我怎么还呀?不回迁吧,就得住在郊区,孩子上学就在东直门中学,学习挺好的,要是天天跑,学习肯定得耽误,要知道,孩子可是我们改变命运的希望呀!还有老人看病,东直门医院多方便呀,搬到郊区,哪有好医院呀?我每月只有200元的下岗生活补贴,想就地找工作吧,听说郊区的房配套实施不齐全,出了小区,连人影都看不到,哪儿有活干?不管怎样,我住那个破房不用花钱,我的孩子上学方便,老人就医方便。按照现在的政策我们只能跑到郊区去住,还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的生活怎么办?

社会学家

我是社会学家,拆迁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城市居民的房产往往是一个家庭的命脉,承载着太多的东西,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容易引发家庭地震和社会冲突。因此,城市拆迁本身不仅仅是拆房子,应是一个包括拆迁、补偿、房产、土地、建管、街道、社保等多方面广泛参与的系统工程。单项突进必然引发矛盾,配套联动才是首善之选

拆迁之痛,是伴随快速城市化和个人住房产权改革出现的阶段性矛盾。引发信访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强行拆迁,粗暴对待拆迁户;二是安置补偿不合理,政策不到位;三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建设规划出尔反尔,造成居民不能回迁;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制定的拆迁安置政策失之简单化,没有视居民情况分类处理,造成部分拆迁户因拆致贫,失去生存基础。

希望政府对这方面问题引起重视,慎重作好拆迁居民的思想工作。

(展示幻灯片,用数字说明问题,)

政府官员

我是政府官员,这些问题我们要重视,我们的拆迁工作应在保障两个基本的框架下实施,即保障拆迁户的基本居住条件,保障拆迁户今后的基本生活来源。城市拆迁中,我们提出了解危解困造福于民等不少好的口号,可在具体实施中,却出现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趋势,这使得人们不能不对既往的工作进行一番审思。在北京,针对低贫收入人群,市政府正在修建“经济适用住宅”,以低廉的价格出售,同时还在建造廉租房,并加强社区环境建设,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希望老百姓体谅政府的难处!

经济学家

我是经济学家。我建议政府对低收入的拆迁居民,可以建立拆迁保证金,以保证他们的利益,社会学家说得好,“群众的利益无小事”,这也是我们党和政府一再提出的宗旨。但是不能因为某些不可避免社会问题,就停止了首都经济建设的步伐。我们的城市建设要与国际接轨。北京是国际性大都市,我们的城市应具有现代都市的气息,

(展示照片)

这些照片,让我们感受到国际大都市的动感与时尚,它反映首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我们的国家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城市建设也要符合这种趋势,有些老房子都是50年以上的老房子了,一年折旧2%50年以后就一文不直了,保留这些没有必要,要是历史建筑都这么保留,我们的社会怎么发展,历史上有哪个朝代把前朝的东西都保护下来了?我看只需要把全国重点或市级重点文物保护下来,一般的名人故居该拆的拆,要为经济发展让路。可以把名人故居统一迁移到某一地方,方便参观,方便旅游。

历史学家

我是历史学家,我反对经济学家的观点,只要是是文物,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在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或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如果只剩下几个孤零零的文物保护单位,而缺少周边与之相协调的环境,这几个建筑就会变得不伦不类。

环境问题专家

我是环境问题专家,我想谈谈我的观点:

从国外的例子看,做好古城保护,不但具有重大的文化保护意义,而且在经济上也是可行的。英国切斯特菲尔德市旧城修缮费用只及原计划发展新区投资的一半,而大规模拆改旧城所耗资金则远高于发展新区

事实证明,古城保护和经济发展完全可以协调发展,可以双赢。古城保护得好,不仅不会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负担,反而可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文物保护区内,可以拆,但拆的是危房,是违章建筑,是污染企业;可以修缮,但必须整旧如旧;可以建,但一定要延续古建风貌,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有人说,在看过巴黎、伦敦、爱丁堡之后,才恍然大悟:一页一页叠加起来的才是一部历史,而一页替代一页,或不断地在一页纸上擦掉重来,得到的只能是一页灰色的现实。有谁乐意生活在一个可以随意涂涂改改的城市里呢?

听证委员 (由老师做总结发言)

2000 年以来,北京市政府加快了危房老房的拆迁工作。三年里,总计409万平方米的老房屋被拆除,相当于2000年以前10年的总数。今后五年里,每年仍将拆迁5万户,拆除65万平方米的老房。

首都城市建设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要使当代人受益,还要造福子孙后代根据去年公布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计划”,北京市将分为:第一,文物;第二,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三,旧街道整体保护三个部分对全市的文物古迹进行保护。在文物保护区内,可以拆,但拆的是危房、违章建筑和污染企业;可以修缮,但必须整旧如旧;可以建,但一定要延续古建风貌,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随着国家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如今拆迁已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从总体上看,城市拆迁改善了城市环境和市民的居住条件,但一些拆迁户之所以不满意,因拆致贫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一部分居民被安置到城郊,导致生存成本大增,除了购买住房和家用物品外,谋生手段往往也要从头再来。交通、购物、子女入学等都成为不得不面对的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没有引起一些部门的足够重视。

不管怎样,政府一定要贯彻胡锦涛主席指示——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这样,才能够让群众理解政府,共同为美丽的古都北京增添一份色彩!

综上所述,改造危房,拆迁不是不可行的,但地方政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着在建设城市的基础上也给广大群众营造一个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作业:

1、结合这节课,写一篇感想,把课堂上没有表达的观点写出来;

2、结合社区实践活动,写一篇反思文章,总结自己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经验和不足。

(两者任选其一)

[教学效果]

学生感受:

在考察活动中,我有许多新的体验和感觉:当你对考察的环境不了解的时候,可以找的当地居民为你介绍;还有有些事情不能只看资料,因为事情是变化的,我要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完任务!

初一(2)张越华

原来我一直认为,拆迁这个话题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胡同对于我这个住惯了楼房的孩子就更远了。 ……这节课其实没有上完,我想我还会关注拆迁的,关注那些渴望拆迁的人们!

初一(2)班 郝欣雨

我非常喜欢这节历史课。我认为历史不只是一些死的文物古迹,它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发展的过程,是不断进步的,也是不断存留的!我们的城市建设就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我希望城市建设是一页一页叠加起来的一部历史……”

初一(2)赵凌烟

我想说:事情往往是两面的,但是往往我们只从一个方考虑问题。大家想想,历史学家要大力保护胡同,保护古都风貌。可是他们想过没有,如果一个城市只是一味保留古代的文物,不和时代相称,那我们的城市怎麽发展?

初一(2)董晴

我扮演的是社会学家,当我收集资料的时候,我没想到对于拆迁引发信访这个问题竟然这么多报道。我平时不注意看新闻,总以为社会很平静。朱老师启发我们要客观地分析问题,她说得很对!我想今后要多关心新闻,并且学习自己分析问题。

初一(2)李培

[教学后记]

思考一:从课堂表现看,角色扮演给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发展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这节课表现出学生的信息资料是多样的。教师也能从学生的发言中有所收获,这说明这是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我想今后的教学需要教师有更高更强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来应付。

思考二:新课程改革使教师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履行主要职能,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探讨胡同的拆迁和保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