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科研工作汇报材料

发布时间:2018-09-22 15:14:01

小学教科研工作汇报材料

  ****小学创建于1927年,位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自2004年确定为农民工子女指定的就读学校,学生中农民工子女占到60%以上。学校虽有一批个体素质不错的教师,但在这样的生源环境中工作,他们感受不到教师职业的成功感,享受不到教师工作的快乐,谈到教育教学上的困难,往往会怨声载道,教师的教科研热情在冰窖里昏昏欲睡。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必然。新形势下,怎样让教师们享受工作的乐趣,爱上这一群流动的花朵呢?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是我们的破冰之举。几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聆听花声,暖教师的爱心;潜心研究,务实行动,润课堂的高效;以校为本,模式初见,享圆梦的喜悦。在迷茫与执着之间,我们用宝剑磨砺的恒心,收获梅花扑鼻的清香。

  一、走访·聆听——“源头活水”沐浴花的爱心

  面对六成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我们听到教师们说的最多的话是:“我们的生源太差了!都是人家不要的。”“我们再努力也不会有好成绩的。”“唉!我也没有办法,家长一点都不配合。”“农民工子女学校只能这样!”针对这种消极的思想,学校通过了解是教师还未深入了解学生,不能理解家长,为此我校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家访活动,让老师们走近这些流动的花朵,为研究学生、调整自己搭建平台。

  教师们走街串巷,爬高楼,进棚户区,足迹遍及到了近千名学生的家庭,入户率达到100%。通过家访,老师们明白了学生差的真正原因:一是家庭学习条件差,绝大多数孩子家中没有自己的学习空间;二是家长忙于生计再加上个人文化底蕴不足,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辅导;三是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性格相对腼腆,缺乏自信;四是生源流动性较大,学习有时必须随父母的工作变化而变化,来来去去的现象普遍存在,学习无法形成连贯性、系统性等等。家访消除了老师们平时的抱怨,触动了他们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同时也了解了社会底层群体的生活现状,心态得到调整,“工作着就是幸福的”的感受更深了。如我校的刘骏老师在家访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第一天家访,我给自己安排的是一批个性比较活泼好动,经常违反班纪班规的学生。本想借家访的机会反映一下学生在校的种种表现,请家长帮忙管教学生。可一到胥伟的家,看着他家那狭窄的房间,屋内的摆设除了床还是床,孩子是坐在矮凳上趴在高凳上借着逐渐暗下去的天色做作业,而我,连个坐的位置还是家长挪了好一会儿才腾出的一个凳子……看着这一切,我马上否定了家访的内容之一:督促孩子回家独立完成作业。原本准备好的一些颇带谴责意味的言辞如鲠在喉,不由自主的,我的脑海里飞速搜索着孩子在学校里的闪光点。我肯定了胥伟爱劳动、尊敬老师的优点,证明胥伟改掉了在班上拿同学钱的习惯……看着胥伟随着我的话语脸色由不安到害羞地微笑,也看着家长的神情由担忧到放松再到露出欣慰的微笑,我真庆幸自己没有再给这些生活窘迫的人增添烦恼。他们连生计都难以维持,我哪能指望他们有多少精力来管孩子!教育这些农民工子女,教师只能靠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来帮助这些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融入城市小学的学习生活。

  像这样的感悟还有很多,在家访的过程中,家访这个源头活水让教师在心里爱上了这些孩子,老师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这些流动的花朵需要我们的帮助,那么如何来帮助这些流动的花朵呢?

  二、行动·研究——“红杏枝头”呵护花的心房

  帮助他们最好的办法不是在课外,而是课内,研究自己的教学,改进自己的方法,让高效课堂帮助孩子重塑快乐学习的信心。

  针对老师们家访情况,学校进行了统计,了解到早上四点出门晚上八点回家的家长占家长总人数的22%,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家长占家长总人数的34%,全家租住在不足十坪方米的出租屋内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81%,家中无电脑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87%,这样的状态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能等待,不能指望,要研究课堂,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学校部分教师开始行动,如我校的乔萍老师在家访后了解到大多学生家中无茶几的情况后,将课堂上本打算一笔带过的“茶几”这个词,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借助多媒体展示图片,让学生真正了解了茶几的样子和作用。但这些教师的行为都是零散的,没有系统性,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分析校情,学校从转变观念入手,开展校本研究,广泛征求专家、教师意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反思,最后确立了我校的创建高效课堂研究切入点为着力探索符合校情的“零作业、零辅导”高效课堂新模式。(当然,课前没有预习任务不等于不让学生预习,只是不硬性给学生布置需要家长签字预习的作业,课堂上不检查预习结果。课后不布置作业不等于学生课后不学习,而是不留与课本直接相关的书面作业,如听写、听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预习或复习的内容,老师不能给学生硬性规定书面作业。这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目的。)

  (一)创新管理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任何一项研究的开展,都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思想、管理手段和管理制度作保障,高效课堂研究更是如此。几年的摸索和实践,我校采取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为课堂研究提供了一片沃土。

  1.学习型管理

  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意识,才能使研究的脚步更深入。因此,我校从加强学习、务实培训入手,采取分层分类相结合培训管理措施,分层即从学校、教研组两个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学习、培训活动。分类即专家培训与校内培训相结合,骨干重点培训与其他教师普及培训相结合,学科培训与年级培训相结合。以深入开展校本研训为根本,立足课堂教学,把高效课堂理念落到实处。

  创建高效课堂研究,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优化课堂结构,全面提高质量”、“我对构建高效课堂的思考”等主题讨论活动,有效促进了全体教师的学习反思。首先,学校组织各位教师围绕“零作业零辅导”这一主题静心反思,认真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其次,学校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人人发言,参与讨论。最后,每位老师上交《“我言零作业零辅导”大讨论》反思。文章务求实在,不说空话,反思要实,措施要具体。最后形成了教师《高效论坛精萃集》。通过学习老师们明白了:拼时间可能会带来短期的提高,但学生决不会有充足的后程力量。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计”,决不能为争朝夕之功,而毁掉孩子的一生。

  几年来,围绕高效课堂创建主题,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竞技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使教师在参与各项活动中增强才干、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我说我的教学故事”、“晒晒我的教学反思”、“说课竞赛”、“白纸备课大比拼”、“我的课堂我做主”演讲比赛、“我和我的学生”征文等活动,促使教师由“习惯”教学向“反思”教学递进。

  2.任务型管理

  任务型管理来源于全体行政干部的管理课堂研究需要。为了深入了解各学科的课堂实际情况,掌握各学科的困难核问题。学校将“全体干部研究课堂”列为学校行政例会最重要的内容。因此,每周全体行政人员带着研究、诊断的任务走进课堂,发现课堂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反思,行政会上集中进行诊断,研究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针对一年级拼音教学方法问题,校长参与到该组议课活动中,与大家交流拼音教学的方法、技巧,为拼音教学点明航灯。如在9月份教学大比武组级课例展示中,大家感受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学中跑教案的不在少数,关注学生不够,行政人员经过讨论,最后达成共识,10月份的校级研讨推优课切入点就是“关注学生状态,演绎有价值的教学”。

  3.制度型管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健全必要的、可行的、操作性强的管理规章制度,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需要。学校相继制定了《**小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强化行政参与制度,将行政参与纳入干部考核条例参与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听课、评课、听取建。《教研组管理规程》从计划的制定,活动的开展到成果的推广进行规范,遏制教研两张皮现象。特别对教研组制定课堂观察表提出了明确要求,人人参与制表,人人研究表,上课时人人有表,人人用表形成了课堂教学研究的一道亮丽风景。这些制度的设立为推进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潜心教研组建设,构建高效课堂。教研组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组织,是学校一线教师参与面最广的学校组织,教研组的建设关系到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着整个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有效、实效、高效的教研活动,着力打造高效课堂。几年来,我们围绕“零作业零辅导”这一主题,采取专题切入的形式开展研究,取得了较好效果。

  1.课堂观测实效性模式。一直以来,教研活动对组内教师研究课的评价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往往更多注重的是听课者的主观认识,而真正缺少了课堂的客观展现,因此,传统的课例评价存在以下弊端:1、评价多于反思,肯定评价多于否定评价。2、评价视角大众化,无独特视野。3、评价无专题,泛泛而谈,缺乏深度。4、评价无说服力,不能用数据来说明问题。如何让课堂评价体现实效性,更具说服力呢?研究实践中,学校指导各教研组研究、实践课堂观测表。要求观测表围绕教研组研究主题设计,采取落实研究-实践-修改-再实践等步骤,充分体现课堂观测表的价值。如数学教研组在进行算理研究时,分设了教师教材把握、教学过程及方法、课堂探究、学生学习、情境创设、课堂目标达成度等六个不同观察点的观测表。第一次研究课后,不少教师反映不需要听课,观测表也能填写,如:表六中三维目标达成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只需要看了教材或教参就能够回答出上面的问题。校长参与了该组研究,对照六张观测表,预测其中一位教师的观测表:在第一节课中,学生通过学习,肯定你回答的是学生熟练掌握了计算法则。能力目标你回答的是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思想情感目标则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当时组内成员将这位教师填写的表格拿来一看,果真如此,观测表填的和校长说的意思差不多,只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同而已。所以针对以上的问题,数学组将课堂观察表作出适当的修改,他们只是提供观察的视点,让教师们自己去寻找观察点的相关因素,增加课堂中客观内容的记载,将课堂教学中反应出的信息记录下来,减少听课教师的主观评价,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教师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第二次研究前,数学组重新整合观察提纲,并设计相应的观察量表。重新设计后的观察量表,它只是提供了课堂情境创设、算理教学、练习设计指向、课堂评价艺术、课堂教与学时段观察等六个观察点,由教师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观察点来进行观察。观察后根据自己在课堂中收集的信息来对课堂进行评价,并成功地提炼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语文组的《课前检测表》、《课中诊断表》也在多次的研究、实践中展现其较好效果。

  2.教研活动模式研究。教研活动,我们侧重集体备课和专题活动研究。进过几年实践,我校教研活动模式初步形成,多次承办区级教研组活动展示,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集体备课的程序:一是围绕教学内容开展广泛学习,确定主备人,组员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面进行个性化备课;二是主备人面向组员进行说课,组员对主备教师的说课进行多方位评价,交流个性化设计;三是教研组长针对交流情况进行总结,主备教师进行反思改进。

  专题活动研究程序(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学习、思考阶段;第二个阶段为展示、研讨阶段;第三个阶段为总结、提高阶段。现以语文教研组面向全区展示的“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主题教研活动为例介绍。学习、思考阶段:教研组布置教师围绕研究主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朗读”,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学习,收集相关理论资料,并集体确定研究活动形式:以三个学段的教材为例选择一课中的一段为朗读指导片段,分教学段每人设计教学片断(同段异构设计)。各段确立一名教师执教(低中高、老中青三代人)。教研组呈现研究后的《“有效性朗读”学生检测表》和《“有效性朗读”诊断表》,这两个表明确了我们的教师听课时课堂上的观测点,做到有的放矢。展示、研讨阶段:上述检测表分课前检测和课后检测,课前检测由任课教师提供给观测教师两名层次不同的学生作为重点观测对象,观测教师课前对其朗读情况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然后是三位老师的片段教学展示,观测教师对照诊断表对任课教师的教学顺序、朗读指导导语、学生朗读状况、朗读指导方法提炼进行记录,写出评价与反思(说明:为了方便观测记录的操作,大多数栏目采取填序号的方式进行)。结束后,观测教师仍然跟踪对课前检测的两名学生进行课后检测。接下来就是分析、交流,各位教师将两张表的数据进行综合,结合自己的教学理解对本次研究情况进行小结及反思,在研讨互动中各抒己见。总结、提高阶段:教研组长总结本次研究活动,提炼出有效朗读指导的基本策略,并布置下一次活动内容及要求。这是第一回合的研究,得出的初步策略是否可行呢?下一回合,组内的其他教师则作为课例展示者对此进行论证。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平台,让我们的教师享受当教师的成功感。

  3.磨课模式研究。好课需要打磨,打磨的过程是历练人的最好时机。我校以磨课活动为契机,扎实开展三教三评,让三课的展现成为教师蜕变的催化剂。

  尝试课:呈现的课例以教师的个体备课为主,考验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理解,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会诊课:“尝试课”后分析观测情况,针对大家提出的修改建议将教学过程进行修改再次教学以提供给大家研讨。赏析课:磨课成果的展示。充分体现前两次研讨效果。优秀的赏析课在家校开放日活动中面向家长展示,让我们的教师体验教学的尊严。

  红杏枝头,研究课堂,我们的教师徜徉在春意闹的情趣中。

  三、开发·圆梦——“映日荷花”绽开花的笑脸

  辛勤的耕耘,让我们惊喜的看了绽开的笑脸:

  一是初显成效,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策略。取消课下作业,研究课堂,向课堂要效率、要成绩,成为了学校全体师生的共识,符合学情的课堂教学策略也孕育而生。策略一:各班划分学习小组,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互助、组间竞争,构建“二元互动合作型生命化”课堂。策略二: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策略三:上课时,老师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激发他们的兴趣。课后,让孩子多思考,多提问,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策略四: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切实有效地利用课前五分钟,各教研组开展了研究,制定出来切实有效的课前五分钟教学策略。语文组开展了听写的课前五分钟教学策略,数学组则开展了口算、听算的课前五分钟教学模式探究。策略五:学校一直坚持学科活动全员参与。从学生主体实际出发,设计一些既能让学生人人参加,看似普通、操作简单、却能促进学生发展、收到实效的学生活动。在今年的学科节活动中,语文组开展的“诵读比赛”,数学组开展的“计算能力竞赛”,体育组开展的“跳绳比赛”……这些活动让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零作业零辅导”的实施,彻底将教师从无序的时间竞争、作业竞争中解放了出来。教师的课改热情空前高涨,学生的学习气氛也非常浓厚。精细、高效、优质的课堂意识已植根于每位教师的心中,渗透到工作的方方面面。仅2010年度,学校教师就有500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网络上发表。

  二是特色鲜明,开发**小学校本课程。在教育界轰轰烈烈打造高效课堂的热潮中,校本课程成为我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亮点。依据学校的特色育人目标、学生需求及现有资源状况,以“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行知精神,塑造现代城市人”为主题,以现代城市人的六大意识(城市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和参与意识)为具体目标,制定出《**小学课程开发与管理方案》,并充分发掘教师潜能,制定出《**小学校本课程实施指南》,使每门课都有明确的开课目的,具体的课程内容,可操作的活动方式。我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分选修课和必修课两大类。

  1.必修科目:《都市人》校本课程是在我校一至六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城市生活为基础,继承革命传统,弘扬行知精神,促进全校师生现代城市意识和城市基本素养形成的必修课程。该课程以校史为线索,以研究性学习为基本方式,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思想指导下学习做现代城市人。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实践,必修课程以其独特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1)珍贵的教科书。通过近两年的走访,学校挖掘了厚重的红色校史,编撰了《红色华章》(即**小学抗日教师文集)、《峥嵘岁月》(即抗战时期历史记忆),成为学校珍贵的红色教育历史教科书。(2)厚重的校史长廊。走进校园,有一副长30余米、宽6余米的校史长廊,用“让时间叙述历史、峥嵘岁月、生活即教、风流人物、名人秩事”五个板块,再现了1927年至今的校园文化的厚重与沧桑。(3)鲜明的走廊文化。建立了以“革命摇篮地”、“军学鱼水情”、“校园橄榄绿”为三大主题的走廊系统。(4)充满生命的课堂。坚持实践出精品原则,在课堂实践中产出优秀学材、优秀课例。如在《我爱我校》中,我们通过新闻,网络,收集学校的起源、学校的历史、学校的图片、关于学校的名人以及学生通过亲手画学校等活动,让学生在感受学校的历史,使学生更喜爱学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问题,开展深层次的讨论和探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设想,从现实生活需要出发,确立了“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课程模式。实践催生了实践性强、符合校情的优秀学材一册,优秀课例每学期装订成册。

  2.选修科目:每学期根据学生实际,动态开设,实行动态管理。在校本选修课程开发时,我们兼顾三项原则:一是兼顾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及其特长,二是兼顾课程的实践性与体验性,三是兼顾学生的兴趣特长与个性。从培养学生兴趣特长,张扬学生个性出发,充分考虑场地与设施条件,开设了如:巧巧手、美丽线条、米罗小小班、小喇叭、女声合唱团、小鼓手、小小竖笛、国学讲坛、数独游戏、小小主持人、礼仪班等选修课。使每门课都有明确的开课目的,具体的课程内容,可操作的活动方式。这些课程虽然不一样,但目标指向是一致的,即把更丰富的内容带给学生的学习生活,把整个世界当成学生的教科书。

  “无边光景一时新”。实践证明,研究学生、研究课堂,是创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法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乘风破浪,用智慧和勇气开创我校教育科研的新篇章!

小学教科研工作汇报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