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诗中情与景的产生及其关系

发布时间:2015-09-26 11:01:57

写景抒情诗中情与景的产生及其关系

写景抒情诗中情与景的产生及其关系

诗歌鉴赏题,特别是古代诗歌鉴赏题,多年来一直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因此,就有不少出版社组织人编辑出版诗歌鉴赏一类的复习资料,供高三教师和学生迎考复习使用。可是这类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不论是专门的诗歌鉴赏复习资料,还是综合复习资料中编写的有关诗歌鉴赏内容,在对诗歌鉴赏作解析时,对写景抒情诗的分类或列举很多是不正确的。

先看两本专门的诗歌鉴赏资料。

李少毅李守望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训练三百首》(开明出版社20079月第1版)从诗歌鉴赏术语上将写景抒情诗分为: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缘情写景、移情于景和以景结情。

李支舜编著的《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7月第1版)从表达技巧上将写景抒情诗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和以景结情。

再看一本综合复习资料中编写的有关诗歌鉴赏内容。

曲一线主编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语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月第2版)先从抒情手法上列举写景抒情诗为: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后又从诗歌鉴赏分类上列举写景抒情诗为:借景抒情诗和即景抒情诗。

这些复习资料对写景抒情诗的分类或列举的依据是不同的,分出的类或列举出的类多少也是不同的,由此可见其杂而乱了。

其实,给写景抒情诗分类并不难。写景抒情诗,无外乎“景”与“情”二要素,抓住了景与情的产生及其关系,就很容易分出它们的类别。

如果从景与情的产生及其关系上分类,写景抒情诗可以分为:触景生情诗、寄情于景诗、缘情写景诗和景略情现诗;有些写景抒情诗实在分不清是上述四类中的哪一类,就笼统称之为情景交融诗。

下面逐类来解析这种诗中情与景的产生及其关系。

1.触景生情,也称之为即景抒情,通俗一点说就是见景生情。意思是说诗人在没有见到景时,心是平静的,没有生情;等见到这景时,心就不平静了,生情了,要写诗了。写出的诗,从形式上看,诗的前面是写所见到的景,诗的后面就写由所见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如:

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前两句是写所见到的景,后两句是写由所见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再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前六句是写所见到的景,最后两句是写由所见到的景而生出的情。又如: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阕是写所见到的景,下阕是写由所见到的景而生出的情。

2.寄情于景,也称之为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通俗一点说,就是情略景现。这种诗,从形式上看,诗中的每句诗都在写景,没有一句诗是抒情的,诗人所抒发的情都寄托在所写的景中。写这种诗的诗人,其诗情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形:

一种就是诗人见到某种景时而生情,但是写出的诗,从形式上看,写的全是所见的景,生的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把情寄托于景中。如: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某一天所见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写出的诗。诗写出来了,句句为景,情寄于景中,含情不露。再如: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是辛弃疾晚年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某一天所见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写出的诗。诗写出来了,除了“谁家”的发问和“最喜”的流露两句外,句句为景,构成了一幅幅风俗画,情寄于画中。

另一种是诗人在做某事或见到某事或听到某事或想到某事时而生情,有了写诗的欲望,但写出来的诗,从形式上看,写的也全是所见的景,生的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把情寄托于景中。这种诗所写的景其实是诗人凭想象所借来的景,并不是真正见到的景,所写出的诗才是借景抒情诗。如: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朱熹在读书时生了情,于是就把这种情用诗表达出来。怎么表达呢?寄情于景。也就说诗人将读书的一种感觉,一种领悟,不直接写出来,而是寄托于所想象的借来的景中。诗写出来了,句句为景,含情不露。

3.缘情写景,也称之为移情入景。写这种诗时,情与景的产生跟写寄情于景诗时的情与景的产生是相同的,只不过在形式上,诗人将自己生的情明显地移到所写的景上,其特征就是诗句运用了拟人或移就的修辞手法。如: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秦观的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但跟寄情于景的诗所写的景却是不完全相同的。前两句是所写见到的景,并由此生发了情,再将情移到景上,写出后两句,让后两句所写的景明显地染上诗人的情感。正如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说这后两句所写的景明显地染上诗人的情感,就是因为这两句诗运用了移就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所写的景染上诗人的情感。再如:

漫兴 杜甫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州。

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杜甫的这首诗与上述秦观的诗,其情形是一样的。又如: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这首《蝶恋花》的上阕每句和下阕前三句都是写所见到的景,并由此生发了情,再将情移到景上,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最后两句,让最后两句所写的景明显地染上诗人的情感。

刚才说过,缘情写景的诗,情与景的产生跟写寄情于景诗时的情与景的产生是相同的。从上面所举的诗例来看,有整首诗是寄情于景的,但没有整首诗是缘情写景的。如: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某一天到江边寻花时所见到的景而生了情所写出的诗。诗写出来了,句句为景,可谓情寄于景中。但后两句明显染上诗人的情感,应为缘情写景;从特征上看,这两句诗运用了移就和拟人的手法。像这种诗,既可称之为寄情于景,也可称之为缘情写景。

4.景略情现。这种诗,从形式上看,诗中的每句诗都在抒情,没有一句诗是写景的。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句句在抒情,没有一句是写景的。略去的景只能从题目上看到一星半点。像这种景略情现的诗,在诗中是极其少见的,因为诗的抒情是要形象化的,而只有情没有景的诗是缺乏形象的,弄不好是不能称之为诗的。在古代诗歌中,既称得上是好诗又能算作景略情现的诗,也只能找出陈子昂的这首《登幽州台歌》,别的诗例再很难找得出来。

从这首诗来看,景略情现诗中的情还是因景而生的。

5.情景交融,也称之为情景相生。其实上述所讲的四种写景抒情的诗,都可称之为情景交融的诗;只不过这四种情形的诗,比较容易分清景与情的关系而各有称呼罢了。当一首诗既有写景的诗句,又有抒情的诗句,可又很难看出是上述四种情形中的哪一种时,我们就笼统地称之为情景交融的诗。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苏轼的这首诗,前两句诗既有写景:水光潋滟,山色空蒙;又有抒情:晴方好,雨亦奇。后两句又拿西子比喻西湖,有形象也有情。虽然从题目上看,这首诗应当是触景生情的诗,但从四句诗的形式上看,很难说这首诗是触景生情,还是寄情于景,更说不上缘情写景和景略情现了。因此称之为情景交融的诗,是错不了的。

综合上述,写景抒情诗中的情大都是诗人因所见之景时而生的,或因所做之事或所见之事或所听之事或所想之事时而生的;景与情的关系无外乎这么几种:触景生情、缘情写景、寄情于景、景略情现和情景交融。诗歌中的这几种景与情的关系实际上也成了诗歌的几种表现手法。至于李少毅李守望主编的《唐诗宋词鉴赏训练三百首》和李支舜编著的《高考古诗词鉴赏与应考指导》都提到的“以景结情”,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的诗呢?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两本书所举的诗例。这两本书所举的诗例都是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这首诗第一句写所见和所听之事(也可称之为景),第二三句写由所见和所听之事而生的情,最后一句再将所生的情寄托于所写的景中。可见,所谓“以景结情”,只不过是诗人在结句上运用了寄情于景的手法而已。

实际上,很多诗不是单独运用某一种手法的。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先是触景生情,后是寄情于景。

古诗词鉴赏:试用“三问解答法”

对于古诗词鉴赏题,可以采用“三问解答法”——这首诗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写的,写的怎样(表达效果)。多年的阅卷经验证明,只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运用这个方法还是很有效的。

例如2005年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问题1、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问题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

下面我们运用“三问解答法”来分析一下。

写的什么?萋萋的草、东流复西的涧水、无人欣赏的芳树、自开自落的花、春山、空自啼叫的鸟等。

用什么手法写的?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对仗的修辞手法。

写的怎样?借写景表现了山中的宁静,流露出伤春、凄凉之情。

据此,组织答案如下:问题1、对偶(对仗)。“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问题2、这首诗写了“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山有树,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古诗词鉴赏备考复习要特别注意:

1、学会利用已有的信息,如利用标题、注释、生平经历等 因为标题一般能揭示诗的内容和情感(如《伤田家》,提示了诗的类别);注释、生平经历能揭示诗的背景。如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对解读诗人的心境情感、作品的内涵意蕴是很有帮助的。

2、注意合理的鉴赏流程 诗是由意象构成意境,再由意境体现诗情的。意象是诗的基础,意境是诗的画面,诗情是诗的内涵。鉴赏一首诗必须从意象着手分析意境,再由意境感悟诗情。“意象→意境→诗情”是鉴赏古诗从局部到整体的合理流程,不可倒置。

3、注意分析诗的表现手法 古诗常用一些表现手法和修辞方法来表达情感、体现思想,如寓情于景、寓理于景、借景抒情等表现手法,及比喻、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衬托、反衬等修辞方法,因此鉴赏古诗要从分析诗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着手。

4、要就诗论诗,不能用诗外诗来作注释对诗的阅读感悟可能有个性差异,但为了控制评分误差,高考命题者在选择被鉴赏的诗时是必须考虑解读的趋同性的。因此,鉴赏时,无论是对诗句的理解,还是对整首诗的理解,都要从语境出发,就诗论诗,在合理的想像或联想中鉴赏一首诗,力求做到合理合情,正确到位。

5、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与惯用意象 古诗常用典,用典可收到言简意赅的奇特效果。典故的复习要力避艰深难懂,但学生接触过的并且是非常熟悉的应掌握,如“武陵人”、“廉颇老矣”、“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菊”、“兰”等意象。掌握典故含义,把握惯用意象,可以找准理解诗词的切入点。

6、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体味诗的意境 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如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这种意境是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的。要体味这首诗的意境,就必须抓住这些重要的景物记,结合全诗来分析。

7、选择一些典型的诗词作鉴赏训练 所谓典型是指被用作鉴赏训练的诗作应具有意象清楚、意境明确、情感突出、传承性强(如唐宋诗词)等特点。当然,选诗应以律诗、绝句为主,选词则应以小令中调为主。

写景抒情诗中情与景的产生及其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