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

发布时间:2014-10-2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类和非物质类。物质类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街区、名村镇。非物质类包括:口头传统、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空间。截至2013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包括: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京剧;中医针灸;皮影戏;珠算;羌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新疆的麦西热甫;福建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中国活字印刷术;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为五大类: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由人类一口头或动作方
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的代表性,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它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深深蕴藏着所属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活态性和民族性。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是作为艺术或文化的表达形式而存在的,体现了特定民族、国家或地域内的人民的独特的创造力、或表现为物质的成果,或表现为具体的行为方式、礼仪、习俗,这些都具有各自的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而且,它们间接体现出来的思想、情感、意识、价值观也都有其独特性,是难以被模仿和再生的。任何民族的文化、文明中都含有独特的传统的因素、某种文化基因和民族记忆,是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如果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自己的特性和持续发展的动力。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涵了特定民族的独特的智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社会得以延续到命
脉和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独特的民族记忆,而记忆却又是容易被忽视和遗忘的,极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消失。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了独特的文化基因、文化传统和民族记忆。此外,这种独特性还必须与独一无二的创造力相联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技术、技能 的高超、精湛和独创性,重视人的创造力,以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出来的该民族的情感及表达方式、传统文化的根源、智慧、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这些意义和价值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物质的因素、物质的载体,但其价值并非主要通过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有的需要借助于行动才能展示出来;有点需要通过某种高超、精湛的技艺才能被创造和传承下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传承都需要语言和行为,都是动态的过程。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说,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类型都是在动态的表现中完成的;图腾崇拜、巫术、民俗、节庆等仪式的表现也都是动态的过程;器物、器具的制作技艺也是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表现的。一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事项,都需要在与自然、现实、历史的互动中,不断生发、变异和创新,这也注定它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变之中。总之,特定的价值观、生存形态以及变化品格,造就了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特性。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都会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所保留和表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传统文化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是维系民族团结、巩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是民族凝聚力、社会价值认同的重要载体。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鲜活体现,是民族情感、民族心理的寄托;不同民族所创造、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渗透在这些民族广大民众的骨肉血脉之中,融化到他们日常衣食住行之中的民族共有共享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大量的民族文化传统,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发挥其强大的民族共识、社会认同的价值和作用。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载体和象征,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对民族文化认同、社会和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身体力行的做些什么
1. 把相关的非遗知识传到网络上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更多的非遗知识。 2. 一起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去一些非遗的乡下采风,收集资料,进行宣传和保护,告诉当地的人民应该保护这些宝贵的财富。
3. 举办关于保护非遗的征文活动,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来。尽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去传承,去宣传。在学校里朝着个性方向发展,从而发展并展示自己的兴趣与特长。 4. 参加非遗的社会实践、非遗的主题演讲、非遗的知识展览、非遗的志愿者工作等等系列活动,号召和倡导更多的非遗保护者和传承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件长久的事情,我们要让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行动中,之后的发扬和传递工作更为重要。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的走进我们的生活,要让它以一种文化形态一直延续下去,这些并非易事。可是我们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受到更多的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它的行列中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璀璨一直延续下去,持续放出夺目的光芒。


中国非物质文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