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绘本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1-10-29

幼儿园大班绘本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幼儿园大班绘本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故事内容:

在皎洁的月光下,一个卵静静地躺在树枝上。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太阳暖暖地照着。啪!卵破了,从里面爬出一个小小的毛毛虫来。星期一,他啃穿了一个苹果。他还是觉得饿。星期二,他啃穿了两个梨子他还是觉得饿。星期三,他啃穿了三个梨子,他还是好饿呀。星期四,他啃穿了四个草莓,可他还是饿得要命。星期五,他啃穿了两个苹果和三个梨子,他还是很饿呀。星期六,他吃了好多,有巧克力蛋糕,有冰欺凌,有夹心筒,有甜西瓜。这次他不饿了,他不再是一个小毛毛虫了,他成了一个胖嘟嘟的大毛毛虫。他围着自己造了一个叫做“茧”的小房子。他躺在里面,睡起觉来。第二天,又是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暖暖的阳光下,茧破裂了,从里面飞出一只美丽的蝴蝶来。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讲述故事
师: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你们说这条好饿好饿的毛毛虫怎么会变成美丽的蝴蝶的?”
生:“因为它吃了很多东西。”
生:“因为它的愿望就是要变成美丽的蝴蝶,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它不停地吃着各种东西。”
师:那你们的愿望是什么呢?
生:我的愿望是当一名医生,为病人看病。 生:我的愿望是长大了当老师。

生:我的愿望是长出一对翅膀飞到全世界去。 ……
师:那你怎么做才能实现你的愿望呢? 生:我要读好多的书,学到很多的本领。 二、出示名人头像,树立远大理想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来看看这些人(投影出示一些名人),他们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音乐家,有的是文学家,(简单介绍)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人,都是从小小的毛毛虫啃书啊啃书啊,变出来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些小小的毛毛虫啊,才刚刚开始啃呢!你想啃些什么好吃的,变成怎样的蝴蝶,这个故事啊,要你自己来完成了!
三、完成写绘作业
最后布置的读写绘作业是:设想一下自己是一条毛毛虫怎样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用绘画表达出来。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真正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现知识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
“分数的意义”是五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的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在第五册里学习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解单位“1”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本节课设计上力求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这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有几个突出特点:
1、注重学习方法的熏陶。教师让学生课前通过互联网查寻资料,了解分数的有关知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这种学习方法的渗透,把课堂教学向课前延伸,会使学生终身收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确定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把整个学习过程放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全员参与,共同探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全过程。
3、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课堂的'一员,成为学生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 4、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课堂上,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感知的同时,体现个性、展示特色,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8 教学目的:
1、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让学生经历上网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分数产生的条件,背景和发展史。
2、让学生经历玩学具的过程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归纳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功和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的教学 教学难点:突破一个整体的教学。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苹果一分米8个小方块10根小棒6小旗
一、导课
课前老师让大家查阅了资料,谁能结合自己的资料说说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的资料查的挺不错的,今天呢,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我建议大家课后再把自己查的资料互相交流好吗? 通过同学们查资料,我们知道了分数实际上是由人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
二、新授
师:我们在三年级对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你能说出几个具体的分数来吗?
生:举例

总结:实际上,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分数,那要是给大家几种材料,你们能不能动手分一分,并且用分数来表示呢?(能) 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材料,分一分,并讨论一下。
生:操作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得到分数了吗?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得到的呢? 学生汇报
你们组来说一说,噢,手里拿一个大苹果。
1:我先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把这个苹果平均分成八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这样依次类推,可以分成许多份,就可以得到许多分数。 (生说师板书)(平均分)
师:行不行啊,我感觉他里面有个词用的特别好(非常好)谁知道,好,你说(大家说)。
那“它”是什么意思呢?(--)还可以继续再分的意思。 师:看来这个小组已经想的很透彻了,哪个组还有不同的材料需要展示的吗?
2:我们组是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师板书:1分米,,……)
师:他刚才说了很多分数,咱就按这个同学刚才说的把1分米平均分成10份,除了,我们还能得到别的分数吗?

(生:-)(师板书:)
也就是表示其中的几份,它就是十分之几,同意吗? 还有不同的材料需要展示的吗?(你们来说说。
3:我们是把8个小方块平均分成两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8个小方块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一份,就是。 8个小方块平均分成4份,取出其中的2份,就是。 (师板书:8个,,……) 师:你们有问题吗?
疑问:他把它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两个方块,他为什么说是呢? 3答:把这八个方块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就是。 还不懂:这其中的一份是两个方块,为什么说是,我还不明白。 3答:因为这两个方块组成了一份。 师:你满意吗? 生:不满意。
师:那像你们能再来解释解释吗?
3:因为它要分成4份的话,是论份,而不是论块。这两个方块组成了一份,是4份中的一份,所以是
师:(鼓掌)说得非常经典(论份不论块)
看来呀,这是一个难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我们要想得到一个分数,必须要把8个小方块看成一个整体。(板书)而这两个小方块或者四个小方块只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4:拿10根小棒来分 师板书

师:我教你,行吗?看你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我把10根小棒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那这一份是几根小棒呢?(5棍)看来真正理解了你想展示?
56面小旗
师:看来呀,我们要得到一个分数,必须先把它平均分成几份,取出其中的几份,就得到了。
师:经过小组讨论,我们得到了很多分数,以前我们已经研究过分一个物体(板书),分一个计量单位(板书),今天我们主要研究分多个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板书)。
我们还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那么一个整体可不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呢?通常把它们叫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到答案。
生答:也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们叫做单位“1”(板书)
师:小结
看来,不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是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生质疑:“1”上面为什么带引号
生答:因为“1”可以代表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不同于自然数“1”,在它上面加上引号,表示很特殊。
师:除了这些例子,你还能举出单位“1”的例子吗? 生:--
(师:刚才同学们举得都是一个物体的,还能举出一些别的吗?)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看来真正理解了单位“1”,世界万物,小到一颗沙粒,甚至细胞,大到宇宙空间,我人研究谁,就可以把它看作单位“1”。

那么你能结合刚才的这些例子,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叫分数呢? 同桌讨论 生:--
(刚才都是说分一个物体,还有没有别的啦)
师:不错,看来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下面我们看看数学家是怎样归纳的。(放电脑,伴音乐)
请大家默读一下,比你们总结的怎么样?
语言简洁明了,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分数的意义”(板书)
闭上眼睛,再把这句话理解一下。
师:你能通过这些分数,说说分数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分子,分母各表示什么呢?
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了其中的几份。 师:再次强调: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 注意:回答问题的全面性
三、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分数(学生运用画图软件等).
四、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安要塞鼓》的教学设计


《安要塞鼓》的教学设计 谈谈《安要塞鼓》的教学设计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朱可君
“单元提示”透露了编者意图:让学生“看看作家们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为让课堂焕发审美的光辉,笔者进行了下面几个环节的设计。 1.文体导人。 2.实物导人。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腰鼓。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学生会意:《安塞腰鼓》。这安塞腰鼓与我们江南的腰鼓是不是一样的呢?请你们听老师范读全文,比较一下。
3.朗诵导人。
请翻开我们的自读课本《欣赏生命》,第336页,听老师朗诵一下这首诗《给乌兰诺娃》:“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亮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游行……”这首诗是描写什么?怎样描写的?(学生讨论你能用这种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来描述一下腰鼓表演的场景吗?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刘成章笔下的《安塞腰鼓》1
4.看录像导人。
请同学们欣赏腰鼓表演(放预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看完了这次演出录像,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发言,老师点拨、补充安塞
腰鼓的三大特点让我们跟着感觉走进文章,品味语句含义,理解课文内涵吧。
5.听录音导人。
同学们,请你说说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用自己的语言试着描述一下你所想像到的画面。(交流评议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要同学们把它写出来,大家感到确实有困难了吧?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去描绘腰鼓表演的吧,看看他是怎么把安塞腰鼓写得有声有色有气势,让你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竟至于如痴如醉的。(板书课题
6.直接导人。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安塞腰鼓》。请速读全文,看看安塞腰鼓是哪个地区哪类人的“绝活”,并找出相应语句佐证。(学生很快地找到证明是黄土高原农民绝活的词、句从这些语句中,你感觉到安塞腰鼓有些什么特点,请从舞姿、鼓声、影响这三方面加以阐述。其最大的特点即内涵是什么?用两个词加以概括。(学生带着问题研读课文
二、诵读
《安塞腰鼓》一文气势恢弘,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如果朗诵绝对能够体味到诵读的快感。通过诵读,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到其中的生命律动;通过诵读,才可能真正领略到安塞腰鼓的内涵、精魂,理解作者之所以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通过诵读,才可能真正把握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挥洒美文的艺术魅力,登上文学艺术的殿堂。
笔者采用了类似合唱团表演的形式,设计了领唱、对唱、齐唱、高声部、低声部等不同人员,先确定角色,明确内容,提出练习要求:普通话准确,朗读自如流畅、有感情,根据自己的理解与同学交流协作,读出正确的语调、语速。然后作具体分配:
14节,一女,轻缓陈述;第57节中“狂舞在你的面前”,一男,短促有力;第7节中“骤雨一样……是强健的风姿”,男女
轮读,急速高昂;第7节末句—8节,男齐,深情赞颂;第911节,女齐,抒情而变短促再变一字一顿;第12节,男齐,急促有力;13节,男女齐,慢、顿、响,重音在“好”;第14节,女齐,常速;第15节,男齐,常速;第16节,女齐,常速;第17节,男女齐,低缓,重音在“好”;第18节,男齐,有力赞美;第1921节,女齐,深情、中速;第22节,男女齐,渐高;第23节,女齐,抒情;第24节,男齐,有力短促;第2527节,男女轮读,重音“愈捶愈烈”;第2830节,一女,轻缓。
笔者深深感到:诵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学习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体会文中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让审美主体(学生发现、认识、感受和欣赏到审美客体(课文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乃至情感美,从而使课堂焕发出审美的光辉。
三、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设计,一般须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完整、生动地呈现事物或事理本身的美学价值。教学《安塞腰鼓》,笔者从宏观上作了如下安排:第一课时,“大合唱”,整体感知课文的艺术美,在对诵读时的节奏、语调、感情及重音的处理上,获得个人对课文艺术特点的粗略认识和对课文内容主旨的初步理解;第二课时,晶析迁移,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从安塞腰鼓的舞姿、鼓声、影响等方面入手,配以师生联想和想像的强化训练,自由选择、评述、鉴赏本文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艺术魅力,从而深入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拥有自身独特全面的审美体验。 具体操作要点:第一课时,重点交流对《安塞腰鼓》美在何处这个问题的看法;第二课时,抓住文中主旨句:“好一个安塞腰鼓!”讨论安塞腰鼓(《安塞腰鼓》好在何处这个问题。
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以上教学内容的安排,笔者在第一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从诵读吟咏人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审美对
(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不自觉地进人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到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如果说对文章的看、读、听是审美的感性阶段,那么,分析、鉴赏、评述则是审美的理性阶段。在第二课时,笔者的设计,就不仅仅满足于学生直觉地接触到文中词语的结构、形象、画面,而是让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分析,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蕴涵的思想、艺术之美,且自有主见、心得。
四、知识延伸练习
《安塞腰鼓》是一篇艺术散文,其立意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策略】1.交流平台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
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过程一、交流平台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主客相聚)……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主客惜别)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清楚、完整)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移情体验,融入感受)【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
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一)排比句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课件出示:对比读: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
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仿写:校园的花真多啊,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艳啊,____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二)分号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1.课件出示: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2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过:拜访。故人:老朋友。“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强调“还(huán)”的读音)(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轮流当小老师,领读、评价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抽选同学朗读全诗。(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鸡黍,邀我//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场圃,把酒//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读诗的时候,语速稍慢,略拖音,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2.理解词语。
1)读了古诗,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呢?学生提出疑问。预设:“具”“鸡黍”“开轩”“郭外斜”等。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学法:可以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古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故人:老朋友。 开轩:开窗户。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邀:邀请。 还:返回,回来。 合:环绕。
就菊花:饮菊花酒。就,靠近。 3.借助注释或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做客访友。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通过自读、齐读、划节奏读等环节,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诗的节奏和味道。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诗意,渗透读诗学法的指导。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2.品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1)指名读诗句。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开心、高兴)(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语气轻快,语速稍快。)3.品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归纳: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风景真美啊!(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赞叹之情。(语气轻柔,重读“合”“斜”。)4.品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1)指名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什么?(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琐事。)(3)看图理解“桑麻”。(课件出示:桑麻的图片。拓展古时候“桑麻”的作用、“桑麻”可以制作出来的东西。)(4)根据文中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5学生自己完成,交流:预设1:这么丰富的菜肴,真是太感谢你啦!预设2: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应该是个丰收年。
预设3:欢迎你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6)教师小结: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好友亲切交谈的情景。是啊,深情厚谊只在淡淡的几句闲谈农事中,只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中。
5.品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互相交流。
4)指导诵读这句诗,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5)教师小结: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什么让诗人留恋不已,与友人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热情淳朴的友人,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地诵读、对话、品悟、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感受孟浩然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古诗《过故人庄》。)2.学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不禁陶醉在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里。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田园诗,我们曾经学过两首,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反思】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正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排比句,说说认识的路牌等。教学古诗《过故人庄》时,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幼儿园大班绘本公开课的教学设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