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02 07:29:16

作者简介:王徽(1982-,男,甘肃徽县人,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助教,研究方向:油画民族化表现与研究。摘要:茂陵博物馆霍去病墓之上的石雕艺术品是汉代石雕中的精品。这些石雕艺术品生动的体现了汉朝蓬勃向上、生气勃勃、大气沉浑的艺术气质,也是大汉王朝的生动写照。汉代的这种艺术精神正可以作为当代中国艺术的精神参考。给与现代艺术以启示。关键词:大汉;石雕;造型一、茂陵石雕简介

霍去病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至兴平市之间,兴平市东北,南位乡茂陵村。这一带北靠莽原、南傍渭水,自古的风水宝地。霍去病墓所在莽原一带有汉帝陵五座,故此地称武陵原,犹以茂陵规模最大。霍去病墓是西汉武帝茂陵的陪葬墓。现如今的茂陵博物馆就修建在霍去病墓之上。茂陵博物馆珍藏了汉武帝陪葬墓的大量珍宝,驰名中外的茂陵石刻群就在霍去病上。
走进茂陵博物馆,大门之上的对联犹能表达后人对茂陵所蕴含的那种汉初宽广、博大的时代精神和雄浑的气势的敬仰与追念。如大门联:“汉擅威名,远域宾从,瓖日东来多信使;陵临丝路,驼铃何在,而今西去尽长车。字里行间描述了昔日汉帝国繁荣辉煌的景象。大门正对的就是霍去病墓。霍去病(公元140-117是西汉时期著名的青年军事家,英勇善战,18岁出征匈奴,曾先后6次出击,大胜匈奴入侵者,打通了河西走廊。立下赫赫战功而受到汉武大帝的欣赏,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死时年24岁。汉武帝为了纪念霍去病,亲自主持修建他的陵墓,并修在茂陵的旁边。所建墓型就象征着祁连山,以纪念他把匈奴人赶到了祁连山以北。霍去病墓的封土上堆放着石雕群,墓前陈列着著名的马踏匈奴和跃马,墓的周围陈列着的各种凶猛的憨厚的石兽。有石蛙、石虎、石象、石牛,石马、石鱼、人抱熊等,一个个惟妙惟肖,极为可爱。这些石雕曾经都陈列在霍去病墓之上,经过几千年的雨打风吹,并没有使这些坚实的石雕受到严重的损伤,仍保持着雄浑强健的气魄,够想象到霍去病带领的骁勇善战的勇士与敌军作战的场景,现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霍去病墓”石碑在霍去病墓之前。


二、茂陵石雕的造型特点

霍去病墓中的汉代石雕群,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时间最早、最完整的大型陵墓石刻艺术珍品。他们大多由花岗岩石雕成。石雕最大的特点是都根据其石料的天然形状顺势雕琢而成。造型饱满形象,浑然天成,寓意深刻。刀法含蓄有力,刻工流畅,线条清晰。有的突出形式特点,有的突出表象特征,有形有态,生动活泼。大有巧夺天工之势,鬼斧神工之作。突显出大汉王朝的气势与大气,反映了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艺术水准,更表达出我国汉代艺术的审美特点和艺术追求。在这些石雕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马踏匈奴”“跃马”“卧牛”来具体分析其造型特点。
战马在汉代与匈奴的战斗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有“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的说法。霍去病生前能征善战,与战马结下了不解之缘,所以这些石雕中把战马塑造成了正义与勇敢的化身,战马象征着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英勇的气势和不可战胜的力量。其中“马
踏匈奴”石雕通高168厘米,长190厘米,是霍去病墓石雕群的主雕像。雕者运用寓意的手法,雕刻出一匹气宇轩昂的战马脚下踩着一个匈奴战俘的形象。石马昂首以胜利者的姿态傲立着,以雄浑大气的气势,神圣而不可冒犯。战马表情显得既警惕又安详,既内敛又锋芒,似乎在讥笑被踩的失败者。再看战马粗壮的四肢与马身浑然一体,有一种坚实的建筑美。而在它马腹下边,仰卧的匈奴战俘长须仰面朝天,手持弓箭匕首,垂死挣扎,绝望欲绝,反衬出马的英雄气概。构造别具匠心,造型特征鲜明。二者一个高大伟岸,一个渺小丑陋。产生出鲜明的对比,一目了然,令人回味。
“马踏匈奴”中虽然没有出现霍去病的形象,却更加强了象征性和纪念意义,他象征着霍去病将军英姿飒爽的军威,以一人一马的形象,概括了霍去病抗击匈奴的伟绩。整件作品庄重沉宏,雄劲深沉,造型简洁,寓意无穷。雕塑的外轮廓有力简洁,形象生动传神,造型雄健古朴,极具表现力和艺术的概括力,是我国陵墓雕刻的典范之作。这件作品是大汉铁骑气吞战场的缩影,也是汉帝国雄霸一方的象征。这一代表性纪念碑性的作品,在我国的汉代美术史的记载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跃马”整体上借用了石料的天然形态,只是顺势略加雕刻,大有浑然天成的意味。跃马那行将伸展的前腿,蹄尖已经点地,高昂的马头和警觉的双目,仿佛都预示着这匹千里马即将腾空而起,奔赴沙场。雕塑生动传神又肃然静穆。动静巧妙的融会在这极具生命力的石雕之中。雕塑着意于瞬间动势的捕捉和对象内在精神的把握,造型简练、完整而厚重。但是局部处理仍然粗中有细,尤其是面部和眼神的刻画起到了“点睛”之妙。“跃马”在造型上,也成功地继承了我国古代雕塑体、线、面并用的优良传统,并为后代雕刻提供了优秀的范例。
“卧牛”就没有那么多的战争意味了。长260厘米,宽160厘米的一整块石质,依形而刻,质朴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了外轮廓,浑圆有力。看他四蹄朝前,朝左扭着头。目光和蔼悠闲犹如卧于草丛之中。圆睁的双眼,喘息的鼻孔和宽厚的嘴,形象十分生动。憨态可掬,惟妙惟肖。如此冷冰冰的石头却似乎透漏出卧牛厚厚的皮肉的体温,卧牛的神情显示出坚韧耐劳淳朴醇厚的性格。“卧象”也采用圆雕的手法进行刻画。前肢盘曲,表现出睡眼惺忪的憨态,鼻子斜搭在前足上,宁静之中透露出顽皮可爱的气质,刻画出了小象温顺的性格。还有“怪兽吃羊”“人抱熊”也甚为精彩。这些石雕都根据石头自然形态顺势刻画,用简练准确的线条勾勒出形象,石质上面天然的机理感仿佛身上的皮毛,石雕把挣扎的痛苦的表情,甚至是肌肉的抽搐都形象地再现了出来。结构简洁概括、巧妙紧凑,气氛紧张,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除此之外,还有石蛙、伏虎、野猪、石鱼等。各个巧夺天工,形象生动。这些石雕都反映出汉朝时的雕塑都有着适度的变形和夸张的特点。这种依石造型,依形取意,因材施艺的雕塑理念,正是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表现。是我国古代艺术圆雕艺术高超之处。这种内在的、含蓄的力量感,又极具外在的张力,不是被动如实的模仿自然形象,但却比逼真的写实更为真实。因为霍去病墓的石雕,抓住了所描绘物象的精神,创造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三、结语

汉代霍去病墓石刻,运用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会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以为度,决不作自然主义的过多的写实的雕镂,从而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和力度感,堪称“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的杰出代表。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