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材料材料一,从汉至明清

发布时间:2018-09-09

【一什么材料】材料一,从汉至明清

材料一,从汉至明清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材料一,从汉至明清,供大家参考!

  汉代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3·湖北稳派模拟题)《唐律疏议·资贼》规定:“非家庭成员,但属五服之内,具有亲属伦常关系的成员之间窃盗财产,构成犯罪;应在普通盗窃罪法定刑罚基础上减等处罚。”这反映出唐朝 ( )

  A.提倡“重罪轻罚”的原则 B.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趋势

  C.宗族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 D.经济发展推动了法律制度的改进材料一,从汉至明清

  答案 B

  解析 夏朝的五服制度是根据居住地离都城的远近不同而形成五个不同的层次,即离都城100里,200里,300里,400里,500里对王室承担的义务不一样,题干中的五服是指家族亲属的五代,反映了中国古代法律的礼刑结合,以礼入刑的儒法结合的特点。

  2.(2013·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模拟题)杨阳主编的《中国政治制度史纲要》认为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系统,在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方面有“封驳”和“谏议”制度。下列机构设置属于“封驳”和“谏议”制度的机构是

  ( )

  ①唐朝门下省 ②宋代的谏院

  ③明朝时期设按察使司 ④明清时期设都察院

  A.①② B.①②④材料一,从汉至明清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关“封驳”和“谏议”制度的理解。根据所学史实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主义达到顶峰,虽然有“谏议”机构,但是性质是咨询机关并不能防止皇帝决策失误。故应排除③④,故选A项。

  3.(2013·湖北100所重点中学模拟题)在隋朝及唐初,御史台只管揭发,并且只要根据传闻即可奏劾。开元之后,在纠举之前,往往要“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这说明

  ( )

  A.唐朝开元之后监察重证据 B.捕风捉影是当时监察的特征

  C.弹劾皇帝是监察官的主要职责 D.唐代监察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推覆理尽,然后弹之”说明御史在行使纠举要对上报的事件进行反复查实和推理、核实之后才能对官员行使弹劾的权力。B项说法错误,C项概括不全面,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4.(2013·黄冈中学模拟题)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钱穆所指的历史时期是

  ( )

  A.秦朝 B.汉朝

  C.隋唐 D.宋朝

  答案 B

  解析 从信息“太学”“经长官察选到中央”“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可知这是对汉

  代察举制的描述。故选B项。

  5.(2013·山东兖州模拟题)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 )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主流选官制度是察举制。A项是九品中正制;B项是科举制;C项是察举制;D项是八股取士。故选C项。

  6.(2013·金考卷模拟题)《新唐书》云:“大夫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中丞为之贰。”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大夫”“中丞”属于下列哪一机构的官员

  ( )

  A.中书省 B.通判

  C.尚书省 D.御史台

  答案 D

  解析 据《新唐书》可排除B项,“通判”属于宋代官职。其他三项虽均在唐代存在,但具有监察职能的只有御史台。唐代在中央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之事,为最高监察机构。

  7.(2013·浏阳一中模拟题)“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 ( )

  A.宣政院 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故选A项。

  8.(2013·辽宁省五校协作体模拟题)出将入相是古代士人的一种仕途追求,但相并不好当,而且充满着危险。下列属于皇帝削弱相权的措施有 ( )

  ①西汉设置刺史制度 ②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度

  ③宋代另外设置中书门下 ④明代设置内阁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西汉武帝时期的刺史主要职能是监察;唐朝三省长官为宰相可以设置多个,分散了相权;宋代另外设置中书门下相当于副相;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时设内阁是皇帝秘书性质的机构,但之后权力开始上升。故选D项。

  9.(2013·皖南八校模拟题)以下从左图到右图的变化所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封建皇权逐步走向强化

  C.中央集权得以加强 D.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左图反映的是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这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右图反映的是元朝的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C项。

  10.(2013·湖北重点中学模拟题)明制,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按照规定,皇帝仅仅批写几本,大多数的“批红”由司礼监的太监按照皇帝的意思代笔。以往,太监读书识字是被严令禁止的。明宣宗不仅改了这个规矩,而且在他的鼓励下,宫里还成立了专门的太监学堂。明宣宗这一作法当时最可能是 ( )

  A.提高官员素质 B.牵制内阁权力

  C.减少决策失误 D.完善办事程序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拥有处理政务的“票拟”权,但大臣的意见是否获得批准还要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明宣宗让太监读书并让司礼监的太监代笔“批红”旨在防止内阁权力过大,即牵制内阁权力。因此选B。其他三项均与题意不符。

  11.(2013·湖北重点中学模拟题)“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这表明军机处

  ( )

  A.由皇帝的亲信组成 B.侵夺了南书房的权力

  C.军机大臣掌握实权 D.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中“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可知军机处由皇帝的亲信组成,故选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军机处对南书房权力的侵夺,排除B;C项不合史实;D项虽然符合史实,但材料信息不能体现。

  12.(2013·山西省模拟题)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此事反映了军机处

  ( )

  A.与兵部的职能相互重叠 B.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

  C.其地位特殊引起朝臣不满 D.已成为国家最高军事机关

  答案 B

  解析 材料指出军机处更名的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说明军机处已演变为一个综合政务机构。A项说法与材料不符,C、D项材料没有体现。

  二、材料分析题

  13.(2013·荆州中学质检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科举与宋元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八股取士,以宋儒注解的四书五经命题,作文要仿古人语气替圣贤立言,采用特定的格式,八股取士并不是简单地死记硬背,既要考知识又要考智力和悟性。„„考试有严格的程序,考官入院,提调官和监试官立即封锁内外门户,不得擅自出入。嘉靖以后,会试也要搜检。考生所帯考具均有规矩,如帽用单毡,鞋用薄底,砚台不得过厚等等,以防夹带。开考后有巡逻官负责巡逻监督,考生交卷时由受卷所登记收缴,转送弥封所编号密封,再送誊录所朱笔誊抄,对读所对读朱墨二卷核对无误,将朱卷交同考官分房阅卷。同考再向主考荐卷,均要写出评语。名次确定后,在公堂上调入考生原作墨卷对照字号,确定名单发榜。殿试则较为简单,只有一场,收卷后同样密封编号,交读卷官评判高下,报皇帝钦定名次,送内阁填写皇榜公布。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清人赵翼写《廿二史札记》,讨论到元朝末年的情况,其中有一个标题叫“元末殉难者多进士”。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少数民族统治了汉族。但在元王朝行将灭亡的时候,殉难的人仍以进士居多。„„有一个元代的汉族人在著作中说,他发现:金代《登科记》里的进士,在金朝快被蒙古灭掉的时候很多都成为死难烈士,为金效劳的都是汉族人。同样,南宋也如此,文天祥是状元,还有真德秀、陆秀夫,还是同榜进士。包括明朝末年,也是这样。

  ——刘海峰《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科举制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宋以后朝代末年“殉难者多进士”?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国家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的原因。

  答案

  (1)明清科举制特点:①采用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②严密性、规范性堪称完备。③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高度重视。④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强化。

  (2)“殉难者多进士”的原因:①用传统的儒家经典作为考试教材,有助于对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进行道德熏陶和气节培养。②殉难的进士多是这些朝代的受益者,个人命运与这个朝代息息相关。③儒家(理学)强调杀身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3)借鉴的原因:①科举考试“公开竞争,平等择优”的合理性;②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③文官选用方法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④舍弃了对古代经典的考查,考查的内容与职位紧密相连。

  14.(2013·衡水中学模拟题)“封建-郡县”之辩是古代政论的重要命题,也是因时而异、价值多元的命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仆射周青臣进颂曰:“他时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始皇悦。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谀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藩镇将领)而无叛州。

  „„及夫郡邑,可谓理且安矣。何以言之?„„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朝拜而不道,夕斥之矣;夕受而不法,朝夕之矣„„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继世而理者,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

  ——(唐)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然则尊令长之秩,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

  ——顾炎武《郡县论》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周青臣”与“淳于越”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他们各自的理由。

  (2)材料二从哪些视角分析了郡县制取代“封建”制的进步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封建之失”“郡县之失”的主要表现。对此,顾炎武在材料三中提出了怎样的改良策略,其实质是什么?

  (4)意大利学者克罗齐提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中秦朝、唐朝、明清之际探讨“封建制”和“郡县制”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这一命题的理解。 答案

  (1)焦点:对秦朝推行郡县制的态度。理由:赞同——有利于社会稳定,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秦朝的长久统治。反对——商周依托分封制维持了长久的统治;没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的先例。

  (2)官吏的产生与任免或人事任免权的掌控;是否会导致叛乱。

  (3)分封制缺陷是地方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郡县制缺陷是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实质是将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相结合。

  (4)时代背景: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需要郡县制以建立集权统治,巩固统一。唐朝:藩镇割据威胁集权统治,需要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明清之际: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以郡县制为基石的君主专制的弊端愈益显现,极大阻碍社会进步。

【一什么材料】材料一,从汉至明清

https://m.zsfuye.com/xingqu/57658.html

《【一什么材料】材料一,从汉至明清.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