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发布时间:2020-05-11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通过对《鲁滨逊漂流记》中自然观的分析,能从中了解到笛福对世人所传递的一种对大自然以及周围物质环境的态度—充分利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这种态度对现在21世纪的可持续的发展是具有十分消极的意义。第一文档网为大家带来的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丹尼尔·笛福( 1660—1731),英国作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奠基人,被誉为“小说之父”。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闻名于世,鲁滨逊也成为与困难抗争的典型模范,因此他被视作英国小说的开创者之一。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以暴力取得政权,但是在笛福出生那年,代表封建反动势力的斯图亚特王室又在英国复辟,笛福出生于一个小油烛商人的家庭,属于中下层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反对斯图亚特王室的封建统治。笛福28岁那年,即1688年,资产阶级又赶走了斯图亚特王室,重新掌了权,笛福成年后一面经商,一面从事政治活动。总而言之,在笛福生活的时代,主要是资本主义在英国蓬勃发展之时,英国本土的大贸易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建立并发展起来,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如日中天,热情饱满。他们勇于向海外拓展,于是英国的对外经济掠夺和海外殖民扩张也随之兴起和迅猛发展起来。

  丹尼尔·笛福博览群书,兴趣广泛,精力过人,在经商的同时还从事政治活动,办报刊、积极撰写时政文章,对身边发生的各种事物都显示了极大的兴趣,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有散文评论、小说、游记、经济贸易著作、政论 。并在59岁时开始写作小说, 其主要作品有四部:《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大疫年记事》,《鲁滨逊漂流记》。其中《鲁滨逊飘流记》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至今是雅俗共赏的名著。由于笛福的人生经历,使得笛福自己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理解较深,他善于写个人在不利的环境中克服困难。他的主人公有聪明才智,充满活力,不信天命,相信“常识”。这基本是笛福在小说中描写的共性,在逆境中要挑战自己,挑战自然,挑战社会,挑战在当时看来不可能的一切情况。

  《鲁滨逊漂流记》中主人公鲁滨逊的求生经历让人印象深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鲁滨逊本着坚毅的性格,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克服了重重困难,孤身一人在荒芜人烟的岛上生活了28年。落难初期,他除了对大自然的恐惧之外,还要时刻面临着岛上各种动物的挑战,曾经也绝望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存的本能促成他无穷的动力,他不仅制器具,种粮食,还养牲畜,与野人决战,最后以鲁滨逊战胜大自然且在荒岛上平安生存下来而结束。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占主导部分的第二部分均是描述主人公在荒岛上经历。因此,笔者认为《鲁滨逊漂流记》最能体现的就是笛福的自然观,一种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一种就是人类应该征服大自然的观点。

  鲁滨逊努力征服自然并让它为自己服务,鲁滨逊到岛上的第一步是建好自己的家,使安全有保障,是征服海岛。把海岛变为自我需要一部分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

  安全得到保障.才有可能对海岛其它部分进行探索,从局部征服走向全部征服。鲁滨逊建立了三个家:“城堡”“乡间别墅”和“山洞”。三个家的建立,标志着鲁滨逊终于成了海岛的主人。在他登上荒岛的第10个月里,他站在山坡看着草木繁茂,一片葱茏,就像人工种植的大花园的山间盆地,暗自欣喜:“这全都归我所有,我是这里至高无上的君主,对这岛国拥有主权;如果我有后代,我可以毫无问题地把这主权传下去。就像任何一个英国的领主把他的采邑原封不动地传下去一样。” 在“星期五”出现之前的十多年里,鲁滨逊饲养的各种动物就是他的臣民。他教会了一只鹦鹉说话。这只鹦鹉在他巡岛回来时会问候他。等到他救下“星期五”父子和西班牙人后,就在自己的领地上建立统治秩序。“星期五”父子和西班牙人成为臣民,鲁滨逊是他们的全权统治者和立法者。其总督身份宣告确立。此时的鲁滨逊已经完全征服了这个海岛。把海岛变成了他的私人财产。其目的是为了支配其自然资源。最后,鲁滨逊不遗余力地重建传统的社会统治机构,他做了“星期五”的主人,岛上的君主,漂流到岛上的欧洲人的操纵者。在此方面。鲁滨逊是个地地道道的殖民者,他掠夺环境以满足他作为消费者和创业者的无度需求,随心所欲地将它从自然状态改变成文明状态。以鲁滨逊为代表的殖民主义者在剥削、压迫殖民地人民的同时,也在压榨、破坏自然。

  鲁滨逊是近代西方社会征服、占有、改造、统治自然的典型,是建立在越来越广泛,彻底地掠夺和利用自然的基础上的工业社会发展进程的象征,是殖民者对新大陆处女地入侵,推行殖民统治的缩影。鲁滨逊可以在任意的“蛮荒”之地“漂流”进而占有、命名、教化与征服,他在自己的28年的荒岛生涯里,历经了采集渔猎、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和初步的制造业等人类文明史的几个重大阶段,他在园艺、建筑、航海等方面都有探索.他勘探了整个小岛,充分发掘和利用岛上的所有资源.并努力将其变成他的财富,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向世人传达了一个基本的信息和根深蒂固的观念:只有在征服、改造自然的劳动生产中,只有在荒原中创建文明,才是人生的最大快乐,才是人类的最高成就。

  通过这些我们了解到笛福所主张的自然观,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这种自然观对21世纪的地球现状而言是消极的。21世界的人类为笛福所推崇的自然观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大片的森林消失,水土严重流逝,全球的温度逐渐上升,海岸线的逐年提高,全世界的人类面临诸多严重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类深陷生存危机,人类甚至连呼吸、饮水和行走这些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行为都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美国生态文学作家爱德华·艾比认为荒原是真正的文明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未被人类干扰破坏的自然是人类健康生存的必需;如果把地球上的所有荒野加以人为地改造,那么,人类真正的文明将彻底压抑和摧毁,人类就绝对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现如今的工业发展阶段,工业模式经济威胁和毁灭了大自然,是绝不能保证我们大家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对大自然的肆意掠夺、侵害和毁灭的行为必须立即停止。因此,我们作为21世纪的人类,应从文学生态学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我们现阶段的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要从以人为本转变到以自然为本,不能在地球生态灾难日益凸显的情况下,还一味地赞扬对于自然无节制的征服和占有的行径。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利用和开发的力度也在逐步增大,对自然造成的伤害也就越大。寻求更合理和更持久的生态生存路径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可持续发展。每次,当环境威胁我们时,人类才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自然界的位置,发现原来我们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渺小的一员。

  日本9.0级地震,台湾“莫拉克”8.8级台风,中国汶川8.0级地震,海地地震,玉树地震,舟曲地震,山东干旱,俄罗斯森林大火……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已经在警示人类:为满足欲望而生存必然造就一个占有的文化,消费至上的文化,而不是健康存在的文化。应该追求尽可能简单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才能重返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以征服自然、蹂躏自然的方式来证明自我,实现自我和弘扬自身价值。笛福的以人为中心的自然观点在21世纪是必须要逐渐被根除掉的,否则人类在地球上的地位岌岌可危。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生态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生态批评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深入,不同学科都将本学科与生态批评联系起来,构建起新的生态批评视野下的现代学科理念。大量的作家和批评家也开始以生态的视角重新审视和研究一些经典的作品。从生态视角解读这些作品,能够使人们更清晰地发现到当前日益恶化的生态危机的思想渊源。

  丹尼尔·笛福《鲁宾逊漂流记》是一部取材于现实生活并带有象征意味的作品,《鲁宾逊漂流记》曾被视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部寓言,经济个人主义的一部寓言,欧洲殖民主义与的真实再现。从生态批评视野下重新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对于人类中心主义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关系会有更深的认识,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掘该作品的深层价值。

  一、《鲁宾逊漂流记》的创作背景

  《鲁宾逊漂流记》发表于1719年。18世纪的英国正处于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期,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全面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快速发展的资产阶级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的条件下,启蒙运动兴起,人们挣脱了千百年来神学观念的束缚,把一切现象都归之于自然人性或以无神论为基础的人的理性。笛福正是在这股资本主义浪潮下创作了《鲁宾逊漂流记》。

  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信奉清教,是一个经营油烛生意的商人。笛福的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几岁就开始经商,但是屡遭失败,晚景凄凉。笛福在经商的同时还积极投身政治,他的政治见解代表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曾因为政治问题而数度入狱。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贸易,赞成英国推行的殖民主义政策;在政治上,主张民主,要求信仰自由,讴歌依靠个人奋斗而致富的中小资产阶级。《鲁宾逊漂流记》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初期的精神风貌。《鲁宾逊漂流记》成功塑造了鲁宾逊这一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正面典型形象。鲁宾逊所处的正是资本主义四处扩张的时代,在他身上很好地概括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的事业心和进取精神。恩格斯称鲁宾逊为一个真正的“资产者”。

  二、《鲁宾逊漂流记》之人与自然

  在鲁宾逊流落到孤岛上的时候,小岛“非常荒凉,看来荒无人烟,只有野兽出没其间。”荒岛其实就是人类远古生活狀态的象征,鲁宾逊被动地回到了自然状态。他要想生存下来,就必须征服荒岛,征服自然。所以,鲁宾逊与荒岛之间有一种对立关系。他开垦荒地、种植粮食,驯化动物,甚至驯化了来自食人族的星期五。在海岛28年的生活里,他的生活浓缩了食物采集的原始文明、粮食种植的农业文明和初级的手工业文明等不同时期。鲁宾逊的荒岛生存“无疑体现了人类从远古走向文明的发展进步痕迹,是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历程的艺术化描绘。”通过鲁宾逊,我们可以了解到,是人类自己而非神创造了人类世界,而创造世界的重要途径,就是征服自然。

  在小说中,鲁宾逊对自然始终采取的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和一切以符合人类利益的为目的的生态价值观。随着鲁宾逊在荒岛上生存的时间的增加,他想改变荒岛使之更加有助于其在荒岛上生存的想法也开始越演越烈。这种以自我生存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体现。鲁宾逊对于荒岛上植物的处置方法都取决于这种植物对他的生存所带来的意义,如果有害则除去,如果有利则扩大种植。对于岛上的动物,在鲁宾逊的眼里,就是他自己的附属,他可以随意的残杀动物,并非完全都是出于食物的需要,而是彰显他个人的威力与统治权。

  从《鲁宾逊漂流记》所反映的生态价值观上可以看出,自然界只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工具,可以随意地被使用和破坏,只要能够满足人类生存的需求。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始终贯穿着鲁宾逊的荒岛生存。

  三、征服荒岛中的殖民色彩

  从生态批评的视野下看,在资本主义发展浪潮中,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反映,不仅显示在人对自然的生态破坏,也显示在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失衡,尤其是资本主义扩张中殖民者与被殖民者的对立。鲁宾逊的登陆不仅造成了荒岛上自然环境的改变和资源的流失,还使荒岛受到鲁宾逊原本所处的所谓文明世界的殖民思想所侵扰。

  鲁宾逊是支持黑奴制和黑奴买卖的,“强烈的控制他人的欲望使鲁宾逊有着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控制他人的欲望强烈,缺乏对其他个体自由平等的尊重。”在鲁宾逊的思想里有着根深蒂固的殖民思想,在他初登荒岛的时候,发现岛上空无一人从而兴奋地喊出了“这一切都将属于我”。鲁宾逊对星期五也是完全性的占有,给他取名,教他英语,迫使他放弃原有的宗教信仰,使他皈依基督教,并将他驯化成忠实的仆人。鲁宾逊多次炫耀对于星期五完全控制后的得意。鲁宾逊作为一个殖民者成功完成了对被殖民者的奴役。

  殖民的扩张其实也是资本主义发展催生的资产阶级自我主义的显现。对于掌握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先进思想观念的资产积极的眼里,被殖民地是落后、丑陋的地方,先进的他们有权力、有能力去统治他们,不仅可以侵略他们的土地,甚至也拥有土地上的原住民。原来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不再是人人平等,而变成了弱肉强食。这种极致的自我主义,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摧毁了“社会生态”。

  在殖民扩张中,殖民者疯狂掠夺殖民地资源,严重破坏了殖民地的自然生态平衡。殖民带来的是殖民地自然与社会生态的双重破坏。

  四、《鲁宾逊漂流记》生态批评解读下的的社会意义

  《鲁宾逊漂流记》的生态解读,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鲁宾逊漂流记》中表现的深刻的反生态主义的倾向和人类自我中心主义思想对当今生态文明社会中人类面对自然界如何摆正好自己的位置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现代工业文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类最自然的改造易如反掌,对自然的破坏也轻而易举。人们过度的、不计后果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然会受到大自然无情地报复。沙尘暴、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必将对我们人类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人类自我中心主义早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生态发展,努力改造解救被污染、破坏的自然环境,合理利用已开发的自然资源,保护好尚未开发的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观,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除此之外,也要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的人类社会关系,这样才能充分保证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与发展。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20世纪70年代,人类面临着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人们在关注环境灾难的同时也开始探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生态问题,生态文学由此产生,并于9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王诺教授认为“具有生态意义的文学作品和反生态的文学作品都应该成为生态文学关注的对象”。

     〔1〕生态文学认为自然生态应该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伦理价值的尺度,人对自然的征服欲望的根源是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是世界的中心,是衡量所有价值的标准,这种强调人的至上性和排他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最终将导致“人类沙文主义”。《鲁滨逊漂流记》就反映了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张扬。

  《鲁滨逊漂流记》创作于1719年。18世纪是英国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折的时期,经济上工业革命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转变,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文化上的启蒙运动使人类理性的世界观得到发扬。在这个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从宗教神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奋斗。《鲁滨逊漂流记》正是创作于这一急剧变革的时代。小说的作者丹尼尔·笛福(1660~1731)出生于伦敦一个中下层资产阶级家庭,父亲信奉清教,是一个经营油烛生意的商人。笛福的一生经历坎坷,二十几岁就开始经商,但是屡遭失败,晚景凄凉。笛福在经商的同时还积极投身政治,他的政治见解代表当时中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曾因为政治问题而数度入狱。在经济上他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贸易,“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2〕赞成英国推行的殖民主义政策;在政治上,主张民主,要求信仰自由,讴歌依靠个人奋斗而致富的中小资产阶级。《鲁滨逊漂流记》反映了作者的价值观念,实际上就是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初期的精神风貌。小说塑造了一个具有资本主义冒险精神的人物———鲁滨逊·克鲁索。主人公在冒险精神的支配下出海航行,结果遭遇的一场海难使他只身滞留海岛28年。在这期间鲁滨逊在极为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与自然抗争,把一个荒岛治理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世界。在生态文学看来,鲁滨逊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表现出了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观。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

https://m.zsfuye.com/xuexi/146412.html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鲁滨逊漂流记》的重新解读:鲁滨逊漂流记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