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1-05-0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

小康,一个汉语词汇。拼音读作xiǎokāng,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战略目标来看,这不仅是一个阶段性目标,还是一个战略节点。我们不仅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要求,而且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充分的发展基础。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条件和标准,也是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分析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对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要在建党100年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总体进步、消除贫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提高的阶段性目标。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依靠创新、技术、数据等新要素推动的低消耗高效益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前提,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具体指标,二者具有内在统一性。

  第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小康社会首先是一个经济概念,要求人们在物质财富上有根本保障,“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基本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要达到的目标,而且包括经济体制机制的构建、经济发展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不仅在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还在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都是一种对于经济和社会转型与成熟的描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这个“全面”不仅要求覆盖的领域和区域要全,还意味着一个社会走向成熟,制度化、法治化体系不断推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基础。而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由粗放型、依靠资源消耗型向集约型、依靠技术创新转变,经济结构向更先进推进,发展格局更符合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经济增长动力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向新形态、新结构、新格局转型。

  第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质都是以人民利益为立足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人民的小康,蕴含着中国人民宽裕殷实、美好安定的理想生活,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也是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个体生存与发展的现实状况。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发展带来的获得感,致力于全体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与福祉的增进。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在“全面”。无论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还是各地区、各部门,最重要的就是要消除贫困,不让一个人掉队,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增长率常年保持在9%以上,并达到了总体小康的阶段性目标。然而,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原理均表明,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应当看到的是,在低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伴随着的是城乡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资源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加剧、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不同步以及贫困问题在代际间传递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与经济规模的不断膨胀,并不能掩盖经济结构本身不尽合理、增长动能日趋衰竭、增长方式外延粗放等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问题,并不能创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完善的制度体系。也就是说,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是造成当今局部地区和部分人口贫困的原因之一。要想消除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从社会运行的源头入手,实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一个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方略,要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更加强调经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随着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红利逐渐式微,在我国经济发展国际环境与国内条件均发生深刻而复杂变化的条件下,如果仍然走以资源消耗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那么增长的“量变”将难以引起发展的“质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终有一天会难以为继。以增速调整、方式改变、结构优化、动能转化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顺应并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要求,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促进经济长远良性发展的现实要求,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使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提升,全面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完善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助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均衡发展。因此,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规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是覆盖全体国民的小康,没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无法实现全面小康的平衡、协调、可持续,就无法在通向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充分彰显人民至上。从这层意义而言,作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要,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路径与方法的统一。同时它作为迈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过程与目标的统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建成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小康社会,是要建成一个致力于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小康社会。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不仅在于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还在于发展的性质和方向。

  三、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规定,还是其得以实现的必经过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变,这就要求经济发展模式相应地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既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动力转换、效率提升和结构变革,也意味着产品从“做大蛋糕”转向“做好蛋糕”,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差异化、层次化、个性化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角度而言,在产能不足、物质资料短缺的情况下,消费者更多地只能选择接受生产者供给的“任何蛋糕”;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广大消费者对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等“好蛋糕”需求持续升温的情况下,如果不提升发展质量,只能供给大而不好的“蛋糕”,就会加剧国内“坏蛋糕”的产能过剩。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通过“做好蛋糕”满足国内居民消费升级的需求,必然要立足于国内主循环,进一步释放并将巨大的消费潜能留在国内市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基本经济保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方略,高质量发展在这其中不仅仅局限于提供经济保障,在发展过程中的新发展理念也为我国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软件”升级的契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在这其中,创新提供第一动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动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创新精神能够在新时代更加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力争我国科技水平走在世界前沿。协调则体现了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意味着全面,意味着发展不再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减少资源消耗,建设绿色生态文明,同时更好地发挥经济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国家制度文化更加成熟。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础上,更好地将发展成果共享给全体人民,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相应的上层建筑将会发生改变。尤其是它所带来的社会文化的改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软实力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理念所形成的新型社会文化要求作为新时代劳动者具有更新的发展理念和更强的奋斗精神。高质量发展所引导的提高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中的占比率,有助于在各行业内形成奋发图强的创新文化;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助于在生产过程中形成节约文化;高质量发展所要求的平衡协调发展路径,有助于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综合文化等等。各种优秀文化的相互交融,影响着新时代劳动者的思想意识,催生着新型生产方式的出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文化支撑。

  在经济发展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下,高质量发展将会为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提供良性的运行体系,创造高级的动力内核。在为未来发展开辟新的道路的同时,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此来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和社会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在全国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事关全局和長远发展的重大判断,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如何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回答好的关键命题。

  全面小康后的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需要,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厚植现代化强国物质根基的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不仅衡量标准上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而且内涵上要从“增长”延展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更优结构、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发展实际和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定位,深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重大历史任务,理性、妥善应对国际经济政治深刻调整带来的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和底线思维。在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基础上,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小康后的高质量发展要继续坚守人民立场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构建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民生和安全保障体系,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千方百计释放消费潜力,扩大有效供给,加快补齐不充分、不平衡发展短板,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安全保障水平,努力推进经济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良好开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善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制度保障”。作为经济领域深刻的系统变革,高质量发展涵盖供给、需求、配置、投入产出、收入分配、经济循环等多个层面,带来的将是中国经济的巨变,需要在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等方面多管齐下。从实际来看,亟需创建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经济角度讲就是要想办法让新发展理念能够落地,就是要让新发展理念能有体制机制和制度体制的支撑。为此,我们必须遵循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制度基础,健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

  推动高质量发展要以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为保障,以深化改革为根本途径。要深化供需两侧结构性调整和变革,遵循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并应对经济全球化新挑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着力推进经济发展动力升级,培育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供给新动力、需求新动力、区域新动力和开放新动力。要持续深化全面改革,特别是要在经济社会领域努力推出一些重大改革举措,释放体制和制度改革的红利。推动高质量发展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给地方和基层更多的探索空间,鼓励地方根据当地实际进行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探索,激励基层干部积极主动作为,激发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强大合力。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全球发展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骤增,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及战略安排备受关注。新的形势、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任务都需要我们勇于面对,需要我们万众一心、埋头苦干,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更好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球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鉴于此,本期特别策划,我们邀请有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敬请读者垂注!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顽强拼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岁末年初,本版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数说全面小康。

  ——编者

  “今年在新装修的房子里过春节,心里特别暖!”湖南省桂东县桥头乡横店村村民胡召龙、胡徽敏看着家里添置的新家具,高兴得合不拢嘴。

  2018年春天,刚刚脱贫的胡徽敏参加了中国中铁驻桂东扶贫工作队组织的技能培训班。此后,有了挖掘机证书的胡徽敏成了工地的抢手人才。“有技术不担心返贫,每月能稳定收入5000元左右,”过完年,胡徽敏将去江西一个新的土地平整项目务工,“县里像我这样的技术工越来越多,大家的日子都越过越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砥砺奋斗、开拓进取,推动中国经济实现新跨越,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经济总量站上新台阶。

  从2016年至2018年经济总量相继突破70万亿元、80万亿元、90万亿元大关,再到2020年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历史上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十三五”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名义增量达到6.5万亿元,比“十二五”时期增加1.0万亿元,中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20年,我国人均GDP连续第二年超过1万美元,与高收入国家发展的差距继续缩小。

  经济实力显著跃升,社会生产力达到新水平。

  202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13390亿斤,再创新高,连续6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持续位居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预计连续11年居世界第一位;高速铁路营运总里程达到3.8万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过15.5万公里,5G终端连接数已超过2亿,均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网络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结构转型迈出新步伐。

  2020年,北京SKP商场销售额达177亿元,首次超越英国哈罗德百货,销售额全球第一,且其每平方米销售产出也跃升为全球第一。这不仅得益于我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率先复工复产,更显现出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与显著优势。

  “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2020年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为近年来的较高水平。”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说,2013年至2019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60%左右,消费成为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

  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持续增多。“十三五”时期,我国年均净增市场主体1247.7万户,营商环境国际排名从84名上升到31名,连续两年入列全球营商环境改善幅度最大的十大经济体。2020年,在全球贸易和跨国直接投资大幅萎缩的背景下,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32.2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1.9%,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更加巩固;实际使用外资近1万亿元,增长6.2%,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继续提升。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民生改善结出新硕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看收入,2020年,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2010年翻一番,我国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看保障,“十三五”时期,960多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人口最多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三五”圆满收官,“十四五”期待满满。只要我们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就一定能推动中国经济巨轮在新征程上破浪前进、行稳致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

https://m.zsfuye.com/xuexi/252710.html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高质量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