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

发布时间:2021-05-15

《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

  讲稿,汉语词语,拼音是jiǎnggǎo,意思是演讲、报告或教课前所写的底稿。以下是第一文档网分享的《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与体会,学习作者传情达意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领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求知欲

  谈话导入,畅谈旅游经历,进而引出《题西林壁》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那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与苏辙、苏洵并称“三苏”。

  2、解题

  题:题写。西林:西林寺。壁:墙壁——题写在墙壁上的诗歌。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带领学习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1)“横”是什么意思?各不同是什么意思?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从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图片)

  (4)在前两句中,你体会到了怎样的情感?

  (5)带着感情,再来读一读。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小组合作讨论)

  (1)学生汇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汇报诗意。

  (3)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学习后两句的感受。

  (4)全班同学带着感情,齐读整首诗。

  5、总结

  汇报本节课收获,可以是手法上,可以是情感上的,可以是内容上的。

  6、布置作业

  写一写四季的庐山、早晚的庐山、晴雨的庐山。

  7、板书设计

  略

  《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

  一、温故旧知,导入课题

  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学过大诗人苏轼的一篇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大诗人的笔下,西湖美得自然又亲切,这样一位大诗人,他笔下的诗、词、文章均能流传千古,为人称颂。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他的另一首名作——《题西林壁》。(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们,在我们走入诗文前,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诗作,在朗读过程中,如果遇到不会的生字词要借助工具书自学解决。同学们已经读完了,那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为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力?好,请你,请你,请你(教师伸手示意)。同学们觉着这三位同学读得怎么样啊?读得很流畅,读得有些快,还有同学说缺少了一丝丝感情。的确,这三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但是少了一些感情。所以,在朗读诗歌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进行适当地停顿,大家听听老师是怎么读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学们,我们再一起,齐声朗读一下这首诗吧:题西林壁,苏轼……

  在朗读的过程中,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首诗的题目——题西林壁。题西林壁是什么意思?这首诗和庐山又有什么关系呢?哦,老师已经听到了,同学们说,“题”是书写、题写的意思。那题西林壁合在一起,就是题写在西林壁的墙上。可这个西林壁和庐山又有什么关系呢?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我们好像就能找到答案了。西林是庐山上的西林寺,在这样一座云山雾罩的名山,在山中这样一座祥光普照的佛寺,大诗人又会怎样抒发感慨呢?同学们已经情不自禁地模仿着诗人的样子吟起了诗句。老师不禁要问,对于苏轼,大家对他了解多少呢?他是北宋的大诗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写出了《赤壁赋》《水调歌头》等一系列名作,他还是那个时代明星一般的人物。同学们知道的真多,那我们就正式走进题西林壁去看一看这位文学明星的山中所思吧。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大家齐声朗读诗作的前两句,看一看诗人在庐山中都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在读得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用笔圈画出关键词,待会啊,老师找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停顿两秒钟)有没有同学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呢?请最在后排的这位男生回答。山岭和山峰。那你能不能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呢?对了,就是“岭”和“峰”(板书)。你回答的很正确,说明你对诗文理解地和透彻,请坐。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山岭给人的感觉是~~连绵起伏,而山岭给人的感觉则是~~高而陡峭(板书)。处在同一座庐山中,诗人苏轼为什么却看到了不同的山势景观呢?同学们都齐声说了出来:横看、侧看、远近高低各不同。诗人用最简单的诗句告诉我们:庐山之所以有不同的形状是因为我站的角度不同,横看是山岭,侧看就变成了山峰,远看、近看、站在高处看、站在低处看,看到的景色都不各不相同的。(语气夸张)透过诗人的笔触,大家从诗作的前两句中,学到了什么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请你,请你。(请学生起立状)你们说的真好,把诗人眼中的景色都讲给了我们听。

  诗人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了不同的山景,他从中有获得怎样的启示,想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大家静心听老师朗读一遍,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触碰到诗人身处庐山的秘密了么?嘘,同学们,先别急着回答,老师想问一下,诗中的“缘”字是什么意思呢?是缘分的意思么,是机缘的意思么?放在诗中翻译不通啊。第一排的这位女生,你来说,原来这个字在这首诗中是因为的意思啊。谢谢你帮老师解答疑惑,看来你已经能够利用课下注释自学课文了,很棒,请坐。身处庐山中的诗人,站在不同位置,看到了不同的庐山,却为何不停感叹“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见到过各种各样的庐山,却又为何不识庐山了呢?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下这个问题,一会儿,老师请小组代表来回答。第三组的代表,请你来发言。你的回答简单明了,请坐。原来,是不识庐山真面目(板书),原来,身处山中,反而会模糊山的模样。

  四、品读课文,读中感悟

  其实,东坡居士的这种感受,我们在生活中也是有所体会的,只是我们可能没有苏轼的才情,也可能不像他那样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所以我们不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此有哲理的句子,可是,老师觉着大家却能用更简洁的四字词语把苏轼的这种感受概括出来,有没有人愿意试一试?请你,坐在中间的这位同学。当局者迷!太棒了,你真是才思敏捷。诗人题西林壁,诗人心中不可言说的秘密,我们终究还是解开了,当局者迷,当局者迷,同学们,让我们配着悠扬的音乐,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再来品一品大诗人想告诉给我们的哲理吧。

  五、巩固拓展,提升认知

  学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有没有人能结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谈一谈呢?有的同学说过去因为一道题纠结很久,有的同学说曾因为和好朋友吵嘴冷战好久,还有的同学说感到校园生活的枯燥无味……做题时,吵嘴时,上学时,我们可不就是身处庐山之中的苏轼,我们肯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可当我们停一停脚步,跳出困惑后再看一看时,题没有那么难,吵嘴没那么伤人,校园生活也不是那么苦涩了。

  六、归纳总结,深入理解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苏轼的《题西林壁》,诗很短也很简单,但是大家有什么收获呢?你来说,你来说。是啊,大家重新认识了庐山,认识了苏轼,又懂得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老师希望,大家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感到沮丧的时候,都能想到这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能抛掉烦恼,走进大自然的怀抱,或许静一静,苦涩就能推掉苦味,让你重拾信心继续前进。

  七、实际演练,分层作业

  课下的时候,老师给大家两个小任务:第一,收集一些富有哲理的小诗,抄一抄、背一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下节课分享给同学;第二,回顾诗意,把自己想象成诗人,写一写游庐山的感受。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其中一项任务完成即可。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下课。

  《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师: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美丽的名山大川。那么,你们都去过哪里呢?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游览经历吧。

  师:哦,你说,你去过桂林,那里的水呀,非常的清澈,那里的山呀,陡峭挺拔,就像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山水画”这个形容可真棒,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还有哪位同学?哦,你说,你去过哈尔滨,在那里感受过美丽的冰雕和雪雕。从你陶醉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你呀,也被美丽的冰雪城迷住了。

  师:好了,同学们,祖国的美景数不胜数,那今天呢,老师要为大家介绍一处新的旅游佳境,它就是庐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作者简介

  师:说到苏轼,哪位同学先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诗人。哦,你说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字子瞻,

  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你的文学储备可真丰富,好,请坐。

  师:还有哪位同学想补充。哦,你说,他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你们呀,可真是黄金搭档。

  三、解题

  师:那我们再来看看诗歌的题目,谁能按照我们以往的学习经历,来划分一下朗读的节奏呢?

  师:你已经跃跃欲试了,勇敢地站起来吧

  师:大家觉得有问题嘛?哦,完全正确。那让我们齐读一遍题目——题/西林壁。

  师:先别急着坐下,老师再考考你。“题”是什么意思?没错,就是题写。那“西林壁”呢,哦,西林寺的墙壁。那你能连贯地解释下题目的意思吗?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歌。回答得简洁明了,声音洪亮,好,请坐。

  师:唉?那西林寺和庐山有什么关系呀?

  哦,大家说西林寺就在我们的庐山上,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的风光吧!

  四、朗读

  师:老师先给大家播放一个名家范读,在他朗读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朗读的节奏,并标上你不认识的生字词。

  师:好,范读结束了,哪位同学来挑战下自己?为大家朗读。

  师:你的眼神里充满了自信,就你吧

  师:大家说他读得怎么样啊?

  师:是啊,如果再加上语言上的抑扬顿挫,就更能传情达意了。

  师:哪位同学再来试试。

  师:你已经迫不及待了,就你吧。嗯,声音洪亮,字正腔圆,感情拿捏得也是非常到位。好,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古诗——《题西林壁》,1、2,起

  五、示范

  师:朗读结束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师有感情范读)

  师:唉?“横看”是什么意思呀?哦,从正面看。那“各不同”呢,非常好,就是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师:那扫除了这些疑难字词,哪位同学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

  师:你可真有想象力,老师,仿佛都看到了那个气势磅礴,壮阔无比的景象。

  师:没错,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从正面看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会呈现出不同的景致。(板书,横——岭侧——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师:那同学们,“岭”和“峰”有什么不同啊?大家的眼神充满了疑惑,不着急,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几幅图片。

  师:这一幅就是从正面看呈现出的连绵起伏的山岭,这一幅就是从侧面看,呈现出的险峻的山峰。

  师:现在“山岭”和“山峰”你们能分清了吗? 我从你们的姿态中感受到,你们听明白了。

  师:那同学们,在前两句诗中你们读出怎样的感受呢?哦,壮阔,哦,气势磅礴,哦,惊叹。

  师:那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赞叹之情,一起来齐读诗歌的前两句。嗯,可真有气势。

  六、小组合作讨论

  师:前面两句已经学习得差不多了,现在,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我们分析前两句的方式,来自学诗歌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师范读)

  师:十分钟后,老师请小组代表来进行汇报。

  师:大家讨论的声音渐渐小了,看来,大家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师:第一组,哦,你们想给大家强调这两句中重点字词。那都是哪些呢?

  师:他说,“识”是“认识”、辨别,“真面目”是说庐山本来的面目。你们找得非常准确。在这里呢,老师要再给大家补充一个字,就是“缘”,哦,大家已经异口同声地说出是“因为”的意思,看来大家自学都是很有成效的,老师很欣慰。

  师:第三组,你们想汇报的是?哦,你们想汇报的是诗歌的意思。大家说他们总结得怎么样?非常地准确到位。没错,这两句的意思就是——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就是因为我们自己处在庐山之中啊。

  师:第四组,你们想汇报的是,通过学习后两句诗得到的体会。那你们有什么体会呢?

  师:哦,他们说通过整首诗的学习,他们明白了,看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也就是,要——客观全面。

  师:是啊,同学们,看似一首简单的故事,却讲述了不简单的人生道理。

  师:就像一颗糖果,它是美味的,甜蜜的,但也是会带来蛀牙的,所以,就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地去看待它。

  师:现在,再让我们带着感情,来齐读诗歌,注意要读出停顿的感觉。

  七、总结

  师: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的感受了诗歌大意,同时领会了诗歌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课下,请同学们,继续收集其他有关名山大川的优美诗句。同时,拿起笔描绘一下其他角度的庐山。比如:早晚的庐山,四季的庐山,晴雨的庐山等等。

  师:好,同学们,下课。

  师:各位评委老师,以上就是我试讲的全部内容,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聆听,现在,我可以擦掉我的板书了吗?

  八、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苏轼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

https://m.zsfuye.com/xuexi/278809.html

《《题西林壁》教案及试讲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下载文档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