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考古诗词赏析

发布时间:2018-06-30 14:46:59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首句写出怎样的感情?

“凄凉地”“弃置身”写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赏析

A、“闻笛赋”抒发了对已故战友王叔文的怀念。B、“烂柯人”表达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全非的感叹、怅惘。C、用典表情含蓄、深沉。

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赏析

A、刘禹锡以“沉舟”“病树”自比,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B、人们赋予它新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将无限美好。C、告诉我们不论碰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永保生机勃勃的乐观向上的心态最重要。

4、尾联有何作用?

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主题:这是一首酬赠诗,是对白居易赠诗的和答。既表现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6、手法:前后基调不同,形成对比,先运用典故(闻笛赋对已故战友王叔文的怀念,烂柯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表达惆怅之情,后运用“沉舟”、“病树”比喻,巧妙表达乐观豁达心胸。

赤壁

1、全诗结构特点?

此诗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后两句发议论感慨。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赏析

A、这两句诗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B、巧借“二乔”命运暗喻东吴命运。表达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诗人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英雄的成功都和某种机遇有关,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有作为。C、作者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深刻警策.

3、主题: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4、手法:构思巧妙,以小见大,巧借“二乔”的命运暗喻东吴命运,形象可感,深刻警策。

过零丁洋

1、诗歌首联写了什么内容?

叙事,写了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一是21岁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

2、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

A、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千辛万苦。B、运用比喻,大宋国势尤如风中柳絮,个人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 C、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A、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虑国家的心情。B、下句写目前被俘的孤独处境。C、巧借地名,语义双关,写出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赏析

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5、主题: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6、手法:全诗结构紧凑,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生动形象,巧用地名抒写孤立之感,尤其是最后的豪言壮语,掷地有声,广为传诵。

水调歌头

1、这首词的结构和内容

上片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2、前四句主要内容

写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以及对宇宙和人生的哲理思考。

3、上片中词人的感情变化?结果怎样?

“我欲”“又恐”“何似”。飞天探月,出尘之思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4、“何事”表何感情?

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5、赏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A、运用比喻,富含哲理。指出人生欢聚就和月圆月缺一样是自然规律。B、展现了词人豁达的胸襟。

6、赏析“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婵娟喻指明月。B、诗人惟愿兄弟彼此深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光。C、展现了词人的乐观豁达心胸,后人常用来表达对亲人或朋友的美好祝福。

7、主题: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

8、手法:想象、联想,充满浪漫主义气息,想象丰富,运用比喻,虚实结合,富有哲理。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这首曲的结构

分三层:A、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B、中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C、后两句写作者的感慨。

2、作者怎样写出潼关的雄伟气势?

A、“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同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水奔腾澎湃。B、运用拟人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C、用“表里山河”(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3、“望西都”一句写出了什么内容?

写作者驻马遥望,感慨横生的样子。“西都”即长安。

4、“宫阙万间都作了土”有何作用?

是由盛到衰的真实写照,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跃然纸上。

5、“兴,百姓兴,亡,百姓苦”赏析

A、一个朝代兴起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B、这是作者沉痛的感慨,无论怎样的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C、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统治者的无情谴责。

6、主题:表达了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

7、手法:写景生动,抓住特点,联想自然,最后两句,凝结了作者对封建王朝兴亡本质性的认识,议论鞭辟入里,精警异常,闪烁着思想光辉。

饮酒

1、“而无车马喧”车马指什么?这句话什么意思?

意指达官贵人的高轩。代表着官场繁琐的应酬和功利性极强的交往。虽说仍离不开“人境”,但没有了这些烦扰,所以说“而无车马暄”。

2、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

这句话道出了作者宁静淡泊的心境和处世态度,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3、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A、意思是我在东篱下采摘菊花,一抬头不经意间望见了南山。B、一个“见”字,尽显悠然自得之情,写出了诗人对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悠闲恬静的心境。C、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4、后四句的主要内容

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直意指自然之趣,人生真谛。

5、主题: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

6、手法:运用景、情、理浑然融合的巧妙手法:描绘出了优美淡远的景,并将此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合二为一,语言自然,平淡中充满理趣。

《行路难》

1、诗的开头两句写什么内容,有何作用?

A、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B、以乐景写哀,强烈反差衬出内心悲苦,强化了哀的程度。

2、“停、投、渡、顾”有何作用?

写出诗人内心的悲苦。

3、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A、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世道的艰难,富含无限的悲概。B、运用比喻象征手法。

4、赏析“欲渡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A、运用“垂钓碧溪”“ 乘舟梦日”典故。B、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C、用典含蓄,表意深沉。

5、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有朝一日定能扬帆远航到达理想的彼岸。B、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C、现在常用这两句的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抱负和坚定信念。

6、主题: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7、手法:以行路难比喻时世的艰难,巧妙用典(用事)委婉含蓄,表意深沉,运用比喻、夸张、反复、反问等手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A、本句运用反问,设问,强烈表达了诗人的美好愿望。B、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C、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宽广的胸怀。

2、主题:通过写茅屋被风雨吹坏的竟状,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济世情怀。

3、手法:诗歌叙事简洁,刻画有致,从写实入手,结合想象,两者又形成反衬,有强烈的感染力。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全诗共十八句,按内容大体上可分为哪两部分?

咏雪(前十句) 送别(后八句)

2、 开头两句突出边塞怎样的气候特征?哪个字用得好?

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八月飞雪。

“即”表明这里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不免使人惊异。

3、 哪两句话从军旅生活方面写天气的寒冷?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 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 用春景写雪景:把北风比作春风,把雪花比作梨花,运用比喻、夸张,写出塞外雪后雪满枝头的美丽景象;(2)以雪花喻冬雪,新颖别致;(3)表现诗人以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

5、 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1) 过渡作用(2)以百丈坚冰点缀大的环境,以万里愁云引出送别的气氛。

6、 赏析结尾四句

(1) “雪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转”使人惆怅,马蹄印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2)形成顶针,内容接续如行云流水,画出一副空旷寂寥的雪中送别图,这个开放式的结尾,给人以无限遐思。

7、 主题:这是一首咏雪送别诗,描绘了边塞壮丽奇异的雪景和送别的场面,表达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惜别之意。

8、 手法:诗歌构思新颖,开篇突兀、奇丽,印象深刻,结尾含蓄深远,耐人寻味。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写景,富有浪漫气息。

9、“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作用?

(1)纯然西域特色和乐器,借代;(2)给边塞的军中宴饮增添了几分苍凉悲壮的豪气。

己亥杂诗

1、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一句

叙事抒情,写出了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是诗人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落花为喻,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明自己的心志。

3、本诗主题

这首诗写于作者离京归途中,既表达了诗人关心国事而不得志的愁苦,又抒发了愿为培植人才的无私奉献的强烈愿望。

4、写作手法

前两句情景交融,抒写离愁,后两句笔锋一转,以落花自喻,表达了化作春泥守护新花的思想情怀,寄托了对生活的眷恋。

十一 渔家傲秋思

1 这首词的结构内容?

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塞下秋景。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2 词的上片写了什么景?

开头一句塞下秋来风景异,首先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词人特地用了一个字,以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别描写塞下秋景之

衡阳雁去无留意,在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地向衡阳飞去,而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这实际上是写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他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天冷.

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声杂.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当然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词人是在与中原地带自己家乡风景的对比中观察身边景物的特点的,所以很自然地发现了塞下风景的处,并能有重点地把它们描绘出来。城孤.

3 全词的核心部分是哪一句?有什么含意?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进犯的外敌,确保西北边境的安定,这种爱国、卫国的精神正是他虽然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4“羌管悠悠霜满地再词中有何作用?

1)时间上是上阕"长烟落日"的延续.(2)借景抒情,这时已夜寒霜浓,写出将士们寒夜戍守的艰辛,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5 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该如何理解?

互文,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白了头发,哀伤流泪。(2)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3)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6 主题

作者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7手法

范仲淹在这首词中反映的是自己身临目见的景物,表达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们的感情,所以全词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从题材、情调和艺术方面来说它都为宋词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十二 江城子密州出猎

1这首词的结构内容?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描写了出猎的狂态。下片以抒情为主,抒发渴望报国豪情。狂在何处?

2 描述千骑卷平冈的画面。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3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1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

2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3射天狼,天狼星,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4 主题

作者在词中表达为国效命的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表达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5 手法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十三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这首词的结构内容?

上片描述军旅生活。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最后抒情。

2 上篇描写了怎样的军旅生活?

军营之中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生活情景。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既点明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肃杀气氛。

3可怜白发生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所以最后一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4 如何理解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5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6 辛弃疾作词多用典故,他的用典不只贴切,且寓意丰富,请从文中找出并说明意图。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烘托了军旅豪迈高昂的气氛。

马作的卢飞快写出战斗激烈,顺利。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比喻的修辞手法.

7主题

抒发作者抗敌救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8手法

这首词上下两片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最后结句戛然而止,但却遗音缭绕,余味无穷。

十四<观沧海>

1.大海的实景及写法

“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2 赏析(最后四行)

A这是诗人奇特的想像.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B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C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诗人博大的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3 主题

是个表现了志得意满的曹操,踌躇满志之时,渴望建功立业的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4 手法

奇特的想象,虚实相生.

十五<次北固山下>

1 赏析"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A写船上所见景色,

B“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写出春意萌动之意.“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2 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A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B""""象征美好事物,""""使之拟人化,蕴含着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

3 主题

表达诗人远离家乡,思念家乡的感情.

4 手法

炼字准确,对仗工整.

十六<钱塘湖春行>

1 首联主要内容.

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2 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A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B"几处""谁家"对仗,写出早春飞鸟不多的特点;早春,新燕更突出景物特征;"",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3颈联主要内容

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4尾联赏析

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5 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6 手法

写景有详有略,虚实相生.

十七<天净沙 秋思>

1 描述前三行展示的画面.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稀疏村舍里,人们正在准备着晚餐,炊烟缕缕。这时,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独自缓缓行进在古道上。看来,这是个异乡人,他将投宿何方呢?可谓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

2 赏析"小桥流水人家"

以乐景写哀情,衬游子之悲,突出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3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寓情于景,渲染气氛,"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点明主旨,表现思乡之苦.

4 主题

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5 手法

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十八<望岳>

1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2 前两联的主要内容

写泰山的整体形象。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B“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C“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D“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3“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赏析

A“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B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C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是诗人的感受。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B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5主题

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6手法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十九<春望>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A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B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A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B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4“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5主题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6手法

深沉含蓄,当以此诗为最.

二十<使至塞上>

1赏析"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A比喻,诗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B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试想,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二字正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难以言其妙处。

3 主题

描绘了塞外的奇特风光。

二十一《游山西村》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B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3手法

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二十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拟人,赋予明月以人的性情。表现诗人对友人的同情与牵挂。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用扬花的的漂泊无定,子规的凄切啼叫渲染出飘零之苦和离别之痛。

3 主题

表现李白对王昌龄被贬官后的同情与牵挂。

4 手法

想象奇特,感情真挚。

二十三《泊秦淮》

1 烟笼寒水月笼沙

两个“笼”将烟月水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清幽淡雅的景象,营造一种冷清愁寂的气氛,正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2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实际上批评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归之将亡的统治者。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忧虑。

3 主题

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唐王朝日益衰微的忧虑。

二十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对偶,从正面引导友人,不要因离别而伤感,知心朋友即使天各一方,心也像近邻一样紧密相通。表现诗人宽阔胸怀,远大抱负,又充满对朋友的深情勉励。疑犯离别时伤感之词,令人耳目一新。

2 主题

送别,即抒发依依惜别之情,又有健康开朗的精神风貌。

3手法

意境开阔,独树高格。

二十五《相见欢》

1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深重。最后一句言有尽而意无穷。

2 主题

描写庭院中的清幽景色,抒写了自己被囚之时对故国的怀念和亡国之哀。

二十六《登飞来峰》

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为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常用来比喻站得高方能看得远。

2 主题

表现王安石高瞻远瞩,无所畏惧的政治改革家的胸襟和胆识。

初中语文必考古诗词赏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