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完美版-

发布时间: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伟大的历史转折”,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阐述:“文革”结束后,思想理论届 展开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内容及意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对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
本课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加强的表现。
本课难点: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
二、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一所城市中学,师资条件相对很好。我共教四个班历史,每个班平均70人,男女生人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很高,能够和老师积极配合,课下查找资料,探究历史的热情也很高,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意义
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极其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归纳整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了解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
说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了解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大进展。
形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完整准确地评价历史事件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大家熟悉的音乐入手,采用诱导的方式导入新课。 对课文内容进行分述,再详细解释相关知识点。
利用图片资料和电教手段播放电影和新闻中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华民族开始复兴,并对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产生敬仰之情。
学生学习“文革”后我国立法工作开展的情况,接受法制教育,形成一定的法制意识。
五、教学方法:
本课运用启发式教学,讨论法,谈论法较好。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2、视频资料“两个凡是” 3、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书影 4、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
5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 6 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 7、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8、视频歌曲《社会主义好》 学生准备:
收集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家人和朋友对这两个历史事件的看法和经历,整理成口述史料,以备在课上交流。
收集守法和违法的事例,以备在课上交流。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动乱视频片段,组织学生复习有关内容: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然而文化大革命历经十年(1966——1976),积弊严重,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混乱都非常严重。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何去何从?
(二)、传授新课:
1、出示“两个凡是” 视频资料片段,学生讨论,举生活事例和“文化大革命”事例,理解“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和不合理性。
2、大屏幕出示1978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书影,并简单介绍文章内容,由此引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学生用生活经验来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然后引导学生认识到此场讨论帮助人们摆脱了左的思想束缚解放了思想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大屏幕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资料片段,播放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分析、理解、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4、展示和播放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播放视频歌曲《走进新时代》,帮助学生深刻感悟、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5、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动乱视频片段,讲述“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造成社会秩序,党内民主的混乱,认识民主和法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6、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记忆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采取的措施,认识到这些措施开始了我国依法治国的道路。

7、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讲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及意义。
8、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学生深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三)、师生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
八、板书设计: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 前提)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组织路线 保证)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政治路线 关键) 第二部分:课堂实录
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视频片段。 师:“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生: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师:“文化大革命”中出现过哪两个反革命集团? 生: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
师(1):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革结束,然而文化大革命历经十年(1966——1976),积弊严重,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混乱都非常严重。如何摆脱困境,打开中国的新局面?这是摆在全党面前的历史性课题。中国何去何从?
师:播放“两个凡是”视频资料片。: 生:齐读“两个凡是”
师(2):对中共中央“两个凡是”的方针,你感觉如何? 生(1):这是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 生(2):情绪化,不理性。
师:“两个凡是”的方针在当时的中国又产生了怎样的反响? 生:全国上下极为不满。
师(总结):“两个凡是”方针的提出表明“左”倾错误仍在继续,文革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那么,到底什么是正确的?于是,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板书“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生:齐读板书3

师:这次大讨论结果怎样? 生:阅读38页小字部分。
师:播放视频资料《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 师:文章观点你同意吗?
生(自由讨论):同意。实践出真知。
师(3):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也同意支持文章观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很快在全党,全军,全国推广开来,人们打破了文革的精神枷锁,摆脱了精神束缚,思想自由,言论自由。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历时两年,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国家方针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师:大屏幕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央工作会议的视频资料片段,播放陈云讲话,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
师(总结):这场会议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预备会议,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供了议题。 师:大屏幕播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视频资料片段;播放视频资料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是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生:阅读课本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生(齐读三遍):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形成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师生(1):共同记背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
师:展示和播放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图片、影响资料,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片段
师(4):你的心情怎么样? 全国人民的心情怎么样?欢畅愉快!那是因《走进新时代》而转变。国家拨乱反正,改革开放,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国家改革开放,所以中国历史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生:阅读课本,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生:齐读三遍
师生(2):共同记忆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师:教师播放“文化大革命”动乱视频片段,
师:“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社会秩序混乱,党内民主混乱,为什么会这样? 生: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师:现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该怎样做?
生(3):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法律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生(4):法律是经济建设的保证。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刘少奇
被平反。改革开放,国
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生:阅读课本,找到国家制订和颁布的三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师:这些法律颁布实施的作用和影响是什么? 生:人们加强了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师(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的法制建设成就显著但是依法治国路漫漫其修远兮(师深情地)生(6)(共):吾将上下而求索(生活泼地)
师:播放中共中央给刘少奇开追悼会的影视资料。
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主席刘少奇 被平反,拨乱反正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展开。全国人民掀起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潮
师:播放《社会主义好》视频片段。 生:高唱《社会主义好》。
第三部分:教后反思
我的这一节课力求语言简洁,说短句,便于学生理解,语调富于变化,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课堂节奏紧凑。如师(1)这些语言,承上启下,用简短语言扼要概括“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授课时语言精练凝重,铿锵有力,引发学生深思,进而提出中国何去何从?激发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教师语言的魅力是很重要的。师(2)问题的提出,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把思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交给了学生。学生联系生活事例,进行讨论,很轻松得出“两个凡是”方针的荒谬,个别学生能够联系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化大革命”口述史料,说出生(1):这是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生(2):情绪化,不理性。师(3)“也”字的使用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对学生思维判断的一种肯定,让历史焕发出生机和活力。师(4)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分析,利用歌曲给人带来的情绪变化来一语双关谈转折,学生会意,赞许。生(1)、(2)、(3)、(4)的发言表明学生课下准备很好。师(5)生(6)这样的师生配合告诉我这节课我成功了,学生自我感觉也很成功。
我适当运用视音频资料,并不是要有意加大历史信息量,而是让学生在把握课本的同时,身临其境感悟历史,独立思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生出智慧的火花。同时我兼顾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如师生(1)(2)两度合作共同记忆本课重要知识点,开始教师主导,逐渐学生主体,教师声音由大到小,最后三分之二学生能够记忆,学生要为升入高一级学校做知识储备。
我觉得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直入,指令性语言多了些,过渡性语言偏少。



















《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设计完美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