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论 - 教育学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6-03 14:50:52

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

一、绪论 选择(5.33%

二、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选择、辨析、简答(14.93%

三、教育目的及制度 选择、辨析、简答(14.40%

四、教师与学生、班主任 选择、辨析、简答(11.20%

五、课程及教学 选择、辨析、简答、论述(22%

六、德育理论与实践 选择、简答、论述(7.07%

注:百分比为占教育理论——教育学部分(75)比重,文中加粗部分为考过知识点,成考考试知识点会重复考查。



一、绪论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现象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人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二)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我国春秋末年出现的教育文献《学记》(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教失等)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哲学家培根作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以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1632年)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教育家及教育代表作;[]洛克的《教育漫话》(绅士教育)[]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葛笃德》、[]赫尔巴特(“三中心”论)的《普通教育学》、[]福禄倍尔的《人的教育》[]斯宾塞的《教育论》、[沙俄]乌申斯基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杜威的《人本主义与教育》。夸美纽斯(高度评价教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作用)赫尔巴特、杜威(教育以儿童为中心)的最主要的观点。

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阶段

1实验教育学(反对思辨,主张定量,实证研究,提倡“科学化”):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897年),实验心理学诞生发展。

2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学校与社会》《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4)制度教育学:瓦斯凯《走向制度教育学》《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洛布罗《制度教育学》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平行影响”教育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凯洛夫的《教育学》、我国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

6批判教育学: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迪厄等。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其中提出了五条新的教学原则。[]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结构主义教学理论[]·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理论"[]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二、教育的本质、功能和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教育的本质

  1、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①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范畴。教育的两大职能:一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力,作为生产斗争的工具;二是使新生一代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②教育具有历史性。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具体表现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

  3、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1)教育的起源

  历来存在的种错误的教育起源理论;以宗教为代表的教育神话起源说(教育由神创造),以法国利托尔诺为代表的教育生物起源说(教育源于动物界的生物本能)以美国孟禄为代表的教育心理起源说(教育源于人与人的模仿)

  以米丁斯基、凯洛夫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发展

①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②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

③现代社会的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概况及出现的新的改革教育目的上,出现了双重培养目标; 教育内容上,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上出现了实验、演示、实习等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制代替了个别教学;第一次提出了义务教育并建立了相应的国民学校。社会主义教育的特点。

(二)教育的功能

1.教育的功能类型划分

1)从作用对象角度,可分为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方向角度,可分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角度,可分为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教育的文化功能

1)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2)活化文化的功能

3)交流融合文化的功能

4)选择文化的功能

5)更新和创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的基本规律

  1、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的规

  (1)教育与生产力相互制约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的制约);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教育是科学知识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手段)。

  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相互制约

  ①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它决定教育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性质、目的、领导权、受教育权等方面的制约);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教育培养出具有一定阶级意识的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2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1)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遗传的概念,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②环境的概念,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反映;③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制约,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2)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人的发展;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均衡性,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既考虑稳定性,不任意改动教育内容和方法,又注意可变性,充分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三、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概念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培养目标一般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2)教育目的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二)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惟一途径。

  2、社会生产方式

  (1)教育目的受社会生产力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制度和政治设施的制约。

  3、人的自身发展需要

  4、教育目的的确立

  在教育目的的确立依据问题上教育史上形成的两大理论观点:

1)个人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

  2)社会本位论及主要观点

个人的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

把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说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本质要求。

  (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2、我国的教育方针

  (11957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21958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31981年颁布的教育方针

  (4)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素质教育

  (1)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2)意义

①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

②有助于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

③有助于全面发展教育的落实。

  (四)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详见德育理论与实践部分)

  2、智育

3体育: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4、美育

1)美育能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

2)美育能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的品质的形成。

3)美育能促进体育,具有怡情健身的作用。

4)美育能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美的喜悦。

5、劳动技术教育

四、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述

  1、教育制度的概念

  (1)广义概念

  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

  (2)狭义的概念

  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主要因素)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1)三种类型学制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制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2)三种类型学制的比较及其发展趋势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颁布"壬寅学制"(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3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沿用至今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

  (21958年的学制改革

  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①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②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③中等教育改革;④高等教育改革;⑤加强领导,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4)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①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②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③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④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教师与学生

  (一)教师

  1、教师的作用

  (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有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

  (3)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教师的任务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和任务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复杂性、创造性;②连续性、广延性;③长期性、间接性;④主性、示范性(常考)

  3、教师的素养

  (1职业道德素养

  ①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热爱学生;③集体协作的精神;④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师表。

  2)知识素养

  ①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②精深的专业知识;③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各科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知识。

  (3)能力素养

①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能力。

  (二)学生

1、学生的权利和地位

1)学生的合法权利

受教育权身体健康权人格尊严人身自由权隐私权

2)学生的义务

遵守法律法规

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努力学习,完成规范的学习任务

遵守其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机构

  (三)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具体表现

1)在工作关系方面

2)在组织关系方面

3)在心理关系方面

  2、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3、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升教师自身素养

3)掌握师生沟通艺术

六、课程

)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意义

  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与应该从事的的有活动的总和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应该学习的一门学科或应该从事的一种活动的内容及其有计划的进程。

 2课程的意义

1)实践教育目标的保证

2)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3、课程内容

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

 (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

 (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4、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在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

  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2)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①学科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一般包括说明、正文两部分。②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教材可以是印刷品(包括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补充读物、图表等),也可以是声像制品(包括幻灯片、电影片、录音带、录像带、磁盘、光盘等)。③编写课程标准和教学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④教科书的编排形式。

 5、我国当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的改革(新课改)

 (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①课程任务方面;②课程结构方面;③课程内容方面;④课程实施方面;⑤课程评价方面;⑥课程管理方面。

2“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课程结构的变革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级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 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4在课程标准方面,也提出了一些适应我国当前国情的一些新的要求。

(二)的类型

 (1从课程的管理角度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

2)从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

学科课程:重视对未来成人的分析和准备,主张分科教学,强调教材的逻辑组织和训练的价值;

活动课程: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主张“做中学”,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

综合课程

3)从学生对课程选择的自由度划分: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4)从课程的存在形式划分:显性课程;隐形课程

六、教学理论与实践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

  (1)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3、教学的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的本质及其规律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感知教材

  (3)理解教材

  (4)巩固知识

5)运用知识

  ()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规律是教学内部的本质联系,是客观的;教学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制定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不同的教学体系有不同的教学原则。

  3、我国目前主要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4)启发性原则

  (5)循序渐进原则

  (6)巩固性原则

7)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述

  (1)教学方法的概念

  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2)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

  2、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课的要求

  ①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②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2、上课(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概括地说,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以价值上的判断。

  2、教学评价的原则

  客观性、全面性、指导性、科学性。

  3、常用的教学评价

  诊断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得知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期中测试)、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改进教学工作)、终结性评价(在教学结束时进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中考、高考)

4、当前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发展性评价

、德育理论与实践

  ()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品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基础的矛盾。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学纪律教育

  6、民主和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8、道德教育

  )德育原则

  1、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3、知行统一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德育的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途径

  (1)教学(基本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

  (6)班主任工作

  2、德育的方法

  1)常用的德育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肯定与否定)

  (2)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须依时间、地点、条件而定

  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是: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班主任工作

  ()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和书面材料分析法等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中心环节)

  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

教育理论 - 教育学知识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