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解读

发布时间:2013-03-09 14:57:13

狂人日记教案初稿

教学目标:①把握小说内容。

②透过狂人的大哥、“余”和“狂人”的眼睛,感受狂人多重形象特征。

③试着理解小说主题。

激发学生阅读与探索鲁迅小说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感受“狂人”多重形象特征,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课时:3---4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①阅读小说,初步感知小说内容。

②感受“狂人”在眼中的形象。

一、

1导入(可由《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导入)

2介绍小说创作的原型

狂人的原型是鲁迅的表兄弟,不过不是小说开头所写的“余日在中学校时的良友”,而是鲁迅的一个亲戚,在西北作幕僚忽然说同事要谋害他逃到北京来躲避可是没有用。他虽然住下了,但还是很恐慌,要逃跑,换了一个又一个房间。鲁迅安顿他,劝慰他,却苦于怎么说都没有用。有一天这位亲戚极为恐惧地朝鲁迅喊:“今天就要被拉去砍头了!”并颤抖着拿出一封绝命书。鲁迅认为他精神错乱了,送他去池田医院时,沿途的巡警又吓得他面如土色。医院里治了一星期,无效。鲁迅托人送他回了绍兴。这事发生在1916年。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酝酿了两年之久。

二、 认真阅读小说,说一说自己读不大懂的地方。

老师画一画重点字词。

三、 研读序言

研读目的:鲁迅在小序中实际早已先置了引起日后争论不休的三种观点,他在正文之前安排了一个小序,小序虽短,却有三人出场,他们对狂人表达了三种不同的态度,正是这三种态度,赋予了狂人多重形象的特征。

1、 小序中一共有几个人出场? 狂人的哥哥,我,狂人

2、 结合小序中对大哥的描写,思考大哥对狂人的态度。

问题一:阅读小说的第三、四、五、七、十、十一节,画一画写哥的句子,看一看狂人眼中的大哥是什么样的人?

①吃人的人

②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吃人的是我哥哥。

③大哥教唆“吃人”(讲书的时候说“易子而食”“食肉寝皮”)“不但唇边还抹着人油,而且心里满装着吃人的意思”。

④狂人要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下手。

⑤因狂人说破他们的“隐情”,“他还只是冷笑,随后眼光便凶狠起来”,“忽然显出凶相”,给狂人罩上了“疯子”的名目,以便“将来吃了,不但太平无事,怕还会有人见情”。

⑥妹子是被大哥吃掉的

⑦自己“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引咎于“大哥正管着家务”。

问题二:阅读小序中对狂人哥的描写,见到“远道来视”的小序叙述者“余”,“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以向旧友证明弟弟“当日病状”,并告知“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思考,狂人的哥对待狂人是一种什么态度?

提示:狂人的哥能够坦然面对狂人对他如此歪曲与攻击,显然是把狂人的话不当话,疯人的言语无效,把他看作是个曾害神经病的患者,一个真的“疯人”。

第二课时

(内容较多,一课时不一定够)

课时目标:

①感受小说叙述者“余”心中的狂人形象。

大体理解小说“吃人”的内涵。

一、 小序中我用什么词来形容狂人?

“迫害狂”,准确地讲,应该是“被迫害狂”

问题:

1.“余”以“迫害狂”来形容狂人,但是小说中他并没有写一个受了什么超乎寻常的被迫害者,而是写了一个害怕别人吃的被迫害狂,阅读小说的第二、三、四、五,哪些人想害他?

提示:赵贵翁、一路上的人、小孩子、街上的女人、狼子村的佃户、我的哥哥、医生都想害他。

2、而这些人和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是狂人的真实遭遇?

不是,完全是狂人的心理感受。人物感受和具体遭遇是错位的。

补充:中国传统小说是以情节性为主的,直接写人物为主的,叫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都是人物本身的动作和对话的连续性。而鲁迅的短篇小说,情节可以不作完整的交代,情节的连续性,可以处理成断断续续。而是在人物感受和具体遭遇的错位中,营造人物的内心结构。例如我们之前学过的《祝福》中祥林嫂的死,茶坊的感受是“穷死的”,鲁四老爷的感受是“死的不是时候,可见是一个谬种。”……

3、 狂人为什么总是感觉别人都想吃他,在刚才读的这几小节中,他为自己找到的大家要吃他的原因是什么?

P45,第二节,“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现实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对照课下注释,理解“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我国封建主义统治的长久历史。

第三节,狼子村的一个大恶人被吃了,马上联想到自己“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踹了古家的簿子如何理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狂人?

此中的比喻不仅交代了狂人的过去,也点明了狂人致命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在“我”的心目中,狂人不是大哥心目中的精神病患者,而是一个勇猛的反封建的斗士形象。

二、从小说中的“我”对日记的撮录,思索“吃人”背后深刻的内涵

从小序中我们可以得知,《狂人日记》共两册,经“我”“撮录”后仅余不到六千字,其间的删减不可谓不大,因此我们可以说《狂人日记》正是“我”用狂人话语,按自己的观点思路串联而成。

1、序言中提到这样一句话,“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息易去。”(可让学生翻译一下这几句话),说的是《狂人日记》中的人名全经“余”重新命名。快速浏览一下第二节到第五节,经过“我”将实名“易去”之后,都替换成了哪些名字?(先让学生找,然后再分类概括)

第一类:被“我”赋予了社会角色的称谓。例如,赵贵翁、知县、绅士、衙役、医生、刽子手、佃户

第二类:年龄性别称谓。小孩子、娘老子、街上的那个女人。

第三类:归属了亲属关系称谓。大哥、妹子、母亲、儿子。

第四类:具有了象征性质的称谓。古久先生、大恶人、青面獠牙的一伙人、吃人的人、合伙吃我的人。

第五类:使用人称代词做称谓的。他们、你们、路上的人、那伙人。

2思考:这样的称谓和具体的实名有何不同?

狂人“怕”的对象由个体变成了类型。

举例分析:P47,第四节,狂人被先生告知:“不要乱想。静静的养几天,就好了”时,狂人想的是“静静的养,养肥了,他们是自然可以多吃”“他们这群人,又想吃人,又是鬼鬼祟祟,想法子遮掩,不敢直截下手,真要令我笑死。”如果这段话仅是对大哥请来先生诊病的反应,冠以这两人的名字,针对这两人而发,那不过就是一个神经病患者的典型病例,但把先生、大哥的名字改为“他们”“他们这群人”之后,就不再局限于一人一事、一家一户(母亲和孩子,大哥、妹子),而覆盖了整个“四千年来时时吃人的地方”和“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中国社会和国人,甚至可以更广。

3、人们一提起《狂人日记》,首先跃入脑海的便是“吃人”二字,不管你有没有读过这篇小说,只要是读过中国现代史,都会知道一句名言,就是“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P46)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强者吃弱者,弱者又吃更弱者,于是吃人的筵席就排得很长了。几百年的理学,几千年的仁义道德。封建统治者在举起屠刀的同时,使用着各式各样的软刀子。鲁迅既反抗屠刀,又辨认软刀子。辨认的艰难在于:仁义道德贯穿了封建社会的教育体系。(选自《品中国文人——鲁迅》)

补充:中国封建文化主要是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

鲁迅在《致许寿裳》中这样写到: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

第三课时

一、狂人的命运

1、序言中狂人的大哥和“我”,都是直接出场,而“狂人”则是间接在场。由我告知读者狂人正是自己日记的命名者,有这样一句“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自己为自己取名为“狂人”,由此同样表明了一种观点,“狂人日记”是他对自己过去日记,也可以说是过去一段生命状态的定性。

2、从序言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的最终命运怎样?从哪一句我们可以看出来?

哥哥的话,“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

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候补”,即“听候委用”之意,这说明了什么?

联系P51,第十节,狂人大声疾呼“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做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立即改了,从真心改起……”正像鲁迅对娜拉走后,从事例上推想起来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一样,狂人的命运也只能不是被吃掉,就是加入吃人的行列。

二、狂人的呐喊

1在明白了举国上下,举族之中无一例外地吃人之后,狂人发出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的疑问,体现了什么?

从绝望中要希望,从“无”中要“有”的意志和挣扎,他抓住的最后一根拯救的稻草:“救救孩子”与其说是“救救孩子”被吃的命运,不如说是“救救孩子”,不要让他们成为“吃人的人”的呐喊。而这正是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可怕到无以复加的“我怕的有理”(回到小说第一节)。

2、第一节开头提到“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这个“他”是指的是谁?

网上参考:月光很显然是一种指代,一个隐喻(就像文本中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一样)。狂人说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然后接着说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看见月光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所指的是美好、善、和谐、圆融等等。

小说中还有很多的内容,在教案中没有涉及到,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灵活处理,有很多难懂的句子(例如第七节中关于“吃人”的方式,第八节中很多句子揭露了人们对“吃人”这一可怕事实所持有的态度的不同,也比较难理解),可以领着学生体会一下,或者再帮助学生梳理一下小说的内容等等。

狂人日记的解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