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周考

发布时间:2023-03-20 14:21:04

高一年级(下)语文周考课题:故都的秋
制作人:审核人:时间: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是A.散文钞(chào一椽(chuán嘶(sī)叫耗(hào)子B.潭柘(zhâ)寺落蕊(ruǐ)橄榄(lǎn落寞(mò)C.普陀(tuó)山房檩(lǐn陪衬(chân夹袄(ǎoD.廿(niàn)四桥着(zhuó)衣混沌(dùn椭(tuǒ)圆2.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C.“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3.选出下列句中加粗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4.下列句中“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A.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D.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5.下列有关郁达夫的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B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C.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
D.散文《故都的秋》《茫茫夜》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7.下列句中“观”字词性不同的一项是(

A.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B.大王见臣列观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8.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9.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对偶比喻)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对比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对比拟人)
10.联想一般分为四种:相似联想,相关联想,相反联想,因果联想。下列各句联想类型和其他不同类的一项是(
A.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字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C.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11.课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周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