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发布时间:2020-02-13 07:17:29

世纪初教育及教育管理改革

发展的基本趋势

贺乐凡

一、 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融合

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开展教育改革,并形成了两大潮流:一是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如中国、俄罗斯、法国、新加坡等)的教育改革;一是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等)的教育改革。这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思路和重点各不相同,采用的方法也互有区别。两种思潮相互碰撞,形成了融合的趋势。

所谓融合,即各国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的整合,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全球化与本土化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结合,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融合,有人称它为融通,也有人称它为整合,还有人从东西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把它称之为“东西合壁”,提法虽然有区别,但其精神是一致的,大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世界各国的教育均有其优势,也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没有绝对好的教育,也不存在绝对差的教育;第二、将外国教育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与本国教育的优势相整合,形成新的理念和做法;第三、教育改革要以发扬本民族教育的优良传统为基础,教育全球化要以民族化为基础,离开民族化,就不存在真正的全球化。

二、 融合趋势下的教育管理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

(一) 教育管理理论

在融合的大趋势下,世纪初的教育管理理论,的确有了新的发展。

在管理科学的对象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依据是科学,研究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管理规律,并严格地按照规律所确立的原则进行管理。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不仅要依据科学,而且要讲艺术,要提倡管理艺术的创造性。有的校长还提出,学校管理是一种技术,校长的培训,要重视管理技术的培训

在管理的目标取向上,过去人们认为,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而组织具有共同的目标,管理就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奋斗。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组织要有共同的目标,但组织的共同目标,往往是反映一种理想的追求,带有口号激励的色彩,难以具体操作。而个体的目标,则是千差万别的,生动具体的,易于操作,管理应定位干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

在管理的组织结构上,过去人们强调严格的组织层级划分,宝塔式的结构,按照层级原理进行管理。现在人们按照社会信息化的要求,主张组织结构扁平化,强调岗位间的协作和人员的一专多能,目的在加速信息的传输和人员的流动,提高管理效率。这种管理思想,也叫“企业重构”或“组织重建”。有人说,“组织重建”的思想,是继泰勒的科学管理,戴明的质量管理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里程碑,可见其重要性。其理论的基点,是在质量管理的前提下,重新强调管理的效率。

在管理决策的过程上,过去人们认为,决策要严格按规律办事,决策过程是纯中立的理性过程,不允许有任何主观偏向。现在人们融合东西方的管理思想,认为管理过程是科学规律和价值观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不是纯中立的过程。管理过程与决策者的特定环境压力、从众心理有关,还要受原有经验、价值观、文化背景、既得利益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在某些场合下,决策往往是不同利益群体较量的结果。

在管理的程序上,西方过去一贯宣扬“民主化”,甚至老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思想工作,也被认为是侵犯学生人权。这样做的结果,使学校纪律涣散,甚至发展成课堂暴力,一发不可收拾。近年来,他们开始吸取东方的群体意识,认为民主不是绝对的,它往往与权力决策产生矛盾,因此民主决策要与领导决策相结合。近几年来,在美国的学校管理中,为了整顿纪律,他们要求师生接受三个基本原则,即国家利益受到侵害时,要限制个人自由;学校公共利益受到侵害时,要限制个人自由;课堂纪律受到破坏时,要限制个人自由。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他们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在管理的研究上,过去运用最广的是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现在人们融合以上两种研究的优势,提出实地研究的方式,推动了理论与实践在新的基础上的统一。

(二) 教育改革实践

1、 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改革

教育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教育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强调国家对教育的集中领导,政令统一,行政管理效率较高;强调统一的教育教学标准,教育质量相对均衡;教育制度规范,学校管理严格,教育教学秩序比较稳定;强调共性,强调全面发展,强调国家至上,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较浓;教学中强调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学习的知识比较系统、扎实;重视定性分析和终结性评价,考试考核比较严格等。但是,这类国家的教育也存在重大缺陷,例如地方的办学积极性和学校的办学主动权得不到发挥;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确立,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个性很难得到充分自由发展;忽视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考试压力大,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学校生活单调;忽视发展性评价和定量分析,教育评价不够全面等。

针对以上教育实际,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是:下放中央教育行政权力,改变教育行政机关职能,淡化行政对教育业务的干预,强化社区、家长对学校的监督;体现以人为本,提升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重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丰富学校生活内容,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提倡研究性学习,加强教学与生产的联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推广发展性评价,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等。

2、 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改革

教育实行地方分权制国家的教育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重视发挥地方的办学积极性,重视教育的投入,教育的战略地位比较落实;重视发挥学校的办学主动权,强化社区和家长对学校的监督;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主张教育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强调教育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提倡研究性学习,学生探究精神和动手能力强;重视过程评价,考试较少,学生学习压力小,学习有兴趣,学习负担较轻等。这些国家的教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例如地方权力大,中央宏观调控较难;质量标准不统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起伏较大;强调“在做中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够系统扎实;忽视考试的作用,学生学习无压力,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学习标准等。

针对以上教育实际,此类国家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国家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制订统一的教育标准;注意制度规范,严格纪律,强化学校管理;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终结性评价,强化统一考试,取消免试升级、升学的制度;为了推进改革,他们对“以儿童为中心”、“在做中学”、“愉快教育”、“半日制教育”等教育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评判。

通过以上两类国家的教育改革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他们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实施方法和途径,均不相同,真可谓相反相成。但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思路又是相通的,即相互取长补短,发扬本国教育优势,整合外国教育的长处,改革本国教育的缺陷,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思想,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三、 两点思考

(一)关于向外国学习

在教育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学习外国的好思想、好经验。我国现代学校教育的研究,是从学习外国开始的。一百年来,我国现代教育及其管理思想的发展,总是和学习外国联系在一起,这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世纪转换的时刻,认真吸取20世纪教育和教育管理的经验教训,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共同任务

满清末年,随着新学堂的开办,要求行政官员和学堂主持人懂得新学校教育及其管理方法。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一些变法派代表,翻译了若干外国的学校教育和管理方面的论著,主要是日本人的著作。由于日本学校教育和管理受德国公法型理论的影响很深,所以我国学校教育及其管理的研究,开始也是着重介绍教育的法规和法律,基本上照抄外国,很少有自己的专著,更谈不上中国的特色,这在当时是难免的。

但是,我们也有过成功的经验。20世纪3040年代,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所以能繁荣昌盛,其基本经验是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二、三十年代,我国涌现出一批自己的现代教育专家。他们中许多人是留学归国的学者,懂得西方的教育及教育管理理论,而且非常爱国,陶行知先生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这些人引进外国教育和教育管理的先进思想,但不照抄外国的理论。他们深入农村,搞教育实验,有选择地把外国新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加以改造,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陶行知先生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没有把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和教育管理的思想,照搬到中国。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经过长期实验,把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做中学”翻“半个筋斗”,改造成“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体现了现代教育及其管理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和知行统一的基本原理,扬弃了实用主义消极影响。陶先生在晓庄学校和山海工学堂的一系列教育实验,以及他总结出的许多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至今仍闪烁着光辉。陶先生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陶先生本人,则是我国教育研究人员的典范。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现代教育及其管理的先进理论与中国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和教育管理思想。

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外国的经验或思想。在这方面我们曾有过惨痛的教训。解放初,我们学习苏联的教育思想,成绩是主要的,但也有重要缺陷,其中全盘否定学校管理学的科学体系,在所有师范院校取消学校管理课程,就是最突出的例证。这一错误决策,对新中国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研究,是一次摧毁性的打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我国学校管理科学的研究,倒退了近30年。

当然,全盘否定外国的思想和经验也是错误的。在这方面我们也有过极惨重的教训。解放后,我们清除实用主义消极影响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没有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倡“破”字当头,甚至把陶行知的思想也当作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进行批判。结果不仅实用主义的消极影响没有得到清除,而且愈演愈烈,从1958年学生参加过多的体力劳动,冲击教育秩序,一直发展到“文化大革命”中的实用主义空前大灾难。

实践证明,要有分析地吸收外国的教育思想。所谓“有分析”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是研究当代教育和管理思想的新变化,吸收最新、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其二是吸收指导教育实践获得成功并仍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思想。

(二)关于发扬本国教育的优良传统

我国教育和管理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学校教育和管理研究,要以这些经验和优良传统为基础,为弘扬教育和管理的优良传统和先进经验鸣锣开道。

我国的教育改革,全国性的搞过好几次,局部性的则接连不断,提过形形色色的口号,今天换这种“观念”,明天转那种“轨”,虽然轰轰烈烈,但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是经常把改革建立在否定过去的基础上,要求“破”字当头,过分夸大存在的问题,以说明改革的必要。其实,改革应当以发扬成就为前提,在方法上,应先立后破。中国是一个有两亿多学生的国家。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容易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任何一种教育或学校管理的改革,如果不总结发扬过去的成功经验,如果不经过充分论证、长期实验和反复试点,就一哄而起,则成功的可能性不大,而消极影响往往是长久的。

中国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的。学校教育和管理的研究一定要把总结中国成功的学校管理经验,放到最重要的地位。外国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中国中小学办学思想的研究,如中国和谐的家庭教育、科学严格的班级管理、规范的双基教学管理、师生刻苦的目标追求、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等等,都是他们认真、严肃研究的内容。他们千方百计地,想从中吸取改革的营养。美国近年基础教育的改革,提出“不让一个学生落后”的战略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正在实施一些重要的措施,例如编制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州一级的通用教材;取消免试升级、升学的制度,逐步实行严格的升级、升学考试制度;实行州一级的统考和学校考试质量评估制度,把评估的结果,作为国家对学校拨款多少的依据;国家拨专款,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实行节假期补课的制度;实行“家长择校,学校问责”,强化社区和家长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不难看出,他们这些做法,其中也学习了中国的经验。但是,美国在学习外国的同时,并没有丢掉自己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和生动活泼的教育管理传统。相反,越是强调全球化、国际化,他们越重视本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他们学习外国,其吸收的内容不一定完全正确,而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则不能以否定本国教育和管理的优良传统为代价。我们的许多思想,如教学为主、依靠教师、全面发展、因材施教、重视德育、“双基”教学、严格考试考查等等,都是以血的代价换来的,不能轻易放弃。学校教育和管理的改革,要建立在发扬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改正确实存在的弊端。

这就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化时应总结的主要经验和教训。我们肯定成绩,是为了发扬优势,继续前进;我们寻找问题,是为了少走弯路,加快发展。这两者的共同目标,是把握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发展的基本趋势。

当今世界教育与管理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