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散文探究类题目

发布时间:2019-10-17 02:45:06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 散文探究类题目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0)

城市之门

查一路

闲散的光阴里,我去过许多城市。有些城市,一进入,就找到了归属感,喜欢它,想住下来,哪怕一住多年;而另一些,置身其间格格不入,一心想着逃离。南方的一位朋友,他在一座城市居住了十几年,还是感觉自己是过客,梦里尽是故乡的山河。

看来,融入一座城,未必是空间的进入,而是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我一直以为,城市有一扇隐秘的门,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朝你轰然开启,置身门外,是挥之不去的流浪与漂泊之感。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

今年夏天去北京,天坛公园的古柏,一瞬间将我击中。我触摸它们的时候仿佛在触摸这座城。数百年的成长中,它们积淀下这座城的文化记忆。风缠绕着古柏无言地诉说,这座城的历史,瞬间在我眼前鲜活而生动。我感慨树的生命力,如此旺盛——有些树一半死去一半仍然活着,枝繁叶茂,给人内心以深深的震撼。因为它们,这个城市林立高楼与通衢大道,没有遮蔽过去,现代化没有遮蔽人性化,相反赋予了它恒久弥新的特质、个性与魅力。瞬间,我找到了这个城市之门。

去平遥古城的路上,我还在猜想,这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浸淫其中,体味到了它营造的悠然古意。一个字成为理解它的门径,古老的城墙与街坊,人头攒动的庙会,古玩古籍与地方风味特产,乃至蓝天下青黑色的瓦棱,均可见风貌与个性。在这里,由于没有云的遮挡,阳光像金箔一样贴在大地与古建筑的表面,风悠悠地尾随行人在街道徜徉,陶笛声隐隐约约。快节奏的生活被隔离在城墙之外,时光慢了许多。

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如果它没有给人的心灵置留下值得怀念与追逐的细节,没有一景一物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这样的城市,虽然华丽的光芒让人眩晕,但它的门始终是向人关闭的。甚至,进入它,相反会离它越来越远。

有些城市已经在反思中转身了。广州市近日将中山四路原来设计为58米的高楼压低到30米,以守住历史城区范围内新建筑高度不超30米的底线,目的是更好地与周边的骑楼街风采相协调。为此政府果断协调相关部门进行了整改——城市建设在痛定思痛中渐渐觉醒。

《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先知摩西带领寄居的以色列人出埃及,去寻找心中理想的城市之门,他们预设的标准是这里流着奶与蜜。物质与精神的食粮都不可或缺,城市是人居住的。它的空气中需要流淌一种关怀,一种人生活的习惯,一种适于人的妥帖。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开启人的心灵搭扣。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一旦进入它,即便有些凌乱和嘈杂,感受还是鱼在水中。朱光潜先生曾写到对某个城市的印象,他感慨说:那里所有的颜色和气味都是很强烈。这些混乱而又秽浊的景象有如陈年牛酪和臭豆腐乳,在初次接触时自然不免惹起你的嫌恶,但是如果你尝惯了它的滋味,它对于你却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引诱。某种癖好,蕴含对生活趣味的隐喻和指向,可能不雅,却可以形成对某个城市的眷恋。

城市的风味和韵致,是人贴近它的理由,忍不住亲近,进而赏玩和怀念。散文家黄裳先生走进成都,觉得是走进晚唐诗句里来了。大概这里的光与影,旋风与落叶,街道与建筑,构成了诱人深入的城市意境。我喜爱家乡的城市安庆,在我的记忆中,那个七八岁的男孩拽着妈妈的衣角,第一次羞怯而紧张地进城,街边草木葳蕤,梧桐树粗大,树叶在头顶片片生光,撑出片片阴凉,树下的大妈拍打着木箱叫卖奶油冰棍,甜蜜冰凉的感觉此后一直在我心头撩拨。远离故乡,一别经年,我想在心中打开这座城时,那一瞬间的甜蜜被我当成了钥匙。

打开城市之门,不需要古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木马。城市需要适应人,而非人需要适应城市,当城市也这么想的时候,它的大门已经朝着人的心灵轰然开启,而被它接纳的人,即便旅痕遍天涯,依然对它深情回望。

(选自《散文选刊》)

1.文章第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4)

答:

解析:解答本题可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在内容方面:说明与城市亲密相融和格格不入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在结构方面:为下文谈城市之门做铺垫。

答案:从自己和朋友的真切体验写起,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与城市亲密相融和格格不入给人带来的不同心理感受,(2)自然亲切,为下文谈城市之门做铺垫。(2)

2.赏析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6)

(1)同时它像一本书,需要寻找到一种阅读的方式,才可以渐入佳境。(3)

答:

(2)堆砌得越来越高的高楼,拓展得越来越宽的街道,装饰得越来越豪华的火车站与商场,未必是人们的心愿之乡。(3)

答:

解析:本题作答时先分析作者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和效果,然后对句子进行赏析。第一句将城市比作,将城市之门比作阅读方式,使作者想表达的需用恰当方式才能融入一座城的想法形象生动,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是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

答案:(1)运用比喻手法,(1)通过人们熟知的读书经验,通俗易懂地说明了人需要恰当的途径,才能逐渐达到融入一座城市的境界。(2)

(2)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1)强调说明城市如果只注重外在的高大、宽阔、豪华,而缺少人性的温暖与惬意,不一定能成为契合人们心灵需求的地方。(2)

★3.简要说明城市之门的含意及以它为题的作用。(4)

答:

解析:答题时先明确城市之门的含义,然后分析其手法,即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以它为题在内容上揭示了文章主题,在结构上统领全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答案:城市之门指人们在感情或精神上真正融入一座城市的媒介或途径。(1)现代城市本没有城门,以城市之门为题,运用比喻,容易引起读者阅读兴趣;(1)全文紧紧围绕城市之门叙述、议论,以此为题有统领全文的作用;(1)“城市之门具有深刻含义,易于引人深思,便于揭示文章主题。(1)

★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什么样的城市更容易得到人们意愿的首肯和心灵的融汇(6)

答:

解析:解答本题须根据作者的行文思路逐段归纳。具有城市之门的城市的特征有:③④积淀下……记忆”“悠然古意”“风貌与个性给人的心灵置留下……细节”“带有人性体温的温暖与惬意需要流淌一种……妥帖”“蕴含对生活……眷恋风味和韵致等。将这些信息整理概括即可。

答案:保留积淀着历史、文化记忆的遗存;拥有独特的风味和韵致,保持自己的特色、个性;保持古今建筑风采与格调的协调一致;拥有适合人生活的空间和氛围,兼顾物质和精神,能满足人们的生活趣味;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城市建设主动适应、满足人的需要,彰显人性化,体现人文关怀。(每点1)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20)

赤壁怀古怀东坡

陈世旭

跋涉过千山万水,在一个叫黄州的地方久久停留。只为向一位我极其崇拜的诗人顶礼,是他将一段绚烂的文学史凝固成赤色的坚岩。

黄州古城,赤鼻矶头,林木葳蕤,亭阁楼榭半隐在绿丛。一山陡峭,站立着昔时的汉川门。褐色石阶沿坚岩蜿蜒,石阶磨出了凹陷,记录着岁月。条石护栏下面,苏东坡热爱的翠竹挺拔直上,微风轻拂的竹叶簌然。

上八卦桥,经锁春台,绕楼花园,过蜂腰桥,问鹤亭下,荷花池回环曲折,莲叶间传出平平仄仄的清韵。登高一览,远山似眉黛,原野一碧万顷。是谁问:君见否,苏子泛舟作赋、酹江邀月?

相隔了一千年的沧桑,浩瀚大江的岸际线已随波涛滚滚的历史远去,永远留下的是诗人的歌吟和歌吟中的诗人的灵魂,以及后世人们的无尽浩叹,一腔怅惘。

九百三十四年前那个晦暗的春天,被贬谪的诗人蹒跚走出落满乌鸦的御史台。整整四年又四月,团练副使躬耕于黄州荒芜的坡地,中国最伟大诗人的行列有了东坡居士

⑥“编织不幸,以便人类的后代歌唱。一场乌台诗案,让总是不合时宜的诗人因言获罪,曾经锦衣玉食的荣华轰然坍塌。诗人瞬间由仕宦而成流人;由繁华京都到偏僻小城;由高第府宅到小寺寄居,与僧人蔬食,到自筑雪堂,又筑建南堂,方得其所居

但历史的悖论决定了:落寞者成圣。

乱石穿空,正直遭受强暴;惊涛拍岸,论证谁是风流人物。庙堂是滋生阴谋的牢笼,山野才有五谷丰登的沃土。真正的天才不会耿耿于冤屈、戚戚于困境。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遗世独立,冯虚御风,去追逐流水行云。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诗人回归于清纯和空灵。

或竹笠草屐,与渔樵杂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掬苦汗,使一泓清流落英缤纷;或一蓑烟雨,放浪山水,终日无事,啸咏而已,倚杖听江声,夜饮醒复醉。一杯酒在胸膛燃烧着另一杯酒,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心则随风景而去,苍茫不可知;或焚香静坐于寺院,撷亭下之茶,烹而饮之,物我相忘,身心皆空,跟和尚聊天,尽兴处,打个喷嚏也是诗。古今往事千帆去,风月秋怀一笛知,却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他的内心。

池岸断壁上,睡仙亭有石床石枕,醉卧过泛舟归来的诗人。多情的人早生华发,背倚绝壁,心头过尽千帆。听江涛高一声低一声,荆棘丛生的心,打开千古的怀抱,一如不系之舟。风生水起,宠辱偕忘,任音符的一江春水,沿着文字的阶梯,升华或沉沦。苦难是一种宿命,而永恒不需要证明。

那一夜,诗人面对大江长天,凝神伫立于船头。濯长江之清流,挹西山之白云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一袭衣髯飘逸,在漫江透明的月色里时隐时现。目光越过壁立的山峰,宽大的衣襟里,藏着如椽之笔。举手若电,寒气凛冽的长剑,从诗歌的战场划过。豪气在刹那间逼近,照亮了语言。莫大的痛苦与盖世的才气,惊呆了历代狷狂之士的眼睛。

乌台诗案是政治迫害,却成就了文化奇观。因为歌吟,苏东坡跌入人生的井底 同样因为歌吟,苏东坡攀上时代的巅峰。绝世的才情,让一个蛮荒之地,从此万树繁花,千年烂漫。

一首词,两篇赋,让一座城池获得巨大的光荣:唯楚有才,黄郡实当其半。

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黄州山水清远,土风厚善。其民寡求而不争,其士静而文,朴而不陋。虽闾巷小民,知尊爱贤者……”不愧为苏东坡人生最重要的驿站。

漫步黄州,空气里弥漫着苏东坡的气息,到处是诗人的身影,到处是诗人的足迹, 街道、地名、书院、广场乃至肉、饼、羹,皆冠其名。苏东坡早已植入黄州市井的生活。

长江依古城流过,水面浮着雾霭,含了浪漫的品质。月色将至,繁星现出微光。山岚、村庄、树木,对岸的灯火轻笼于空明。柔风在林中徘徊,相伴怀古的幽情。

世界的存在为了一本书。

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

(有删改)

5.文章②③段中有关黄州环境的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4)

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写出了黄州的风物特点,引出了对苏东坡的描写,结构上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答案:通过描写黄州的自然风物,自然引出苏东坡和黄州的渊源,由物及人,(2)为下文进一步写对苏东坡的怀念做了铺垫。(2)

6.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的含意。(6)

(1)固然是朝廷放逐了诗人,又何尝不是诗人放逐了朝廷。(3)

答:

(2)贬谪是诗人的不幸,贬谪于黄州却是诗人的大幸。(3)

答:

解析:理解句子含意,需要结合文章理解句子中重点词语的含义。第一句中的重点在于对诗人放逐了朝廷的理解;第二句重点在于对诗人的大幸的理解。

答案:(1)因乌台诗案朝廷流放了苏东坡,苏东坡因此远离了滋生阴谋的朝廷,回归于清纯和空灵,突显了其遗世独立的可贵品质。

(2)贬谪是诗人人生的不幸,而被贬谪到山水清远、土风厚善的黄州却是苏东坡最大的幸运,因为在此他收获了丰富的文学创作成果。

7.赏析第段画线的句子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4)

答:

解析:解答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类的题目,要思路清晰,用术语答题。首先点明语句所采用的手法,然后回答这些手法的效果,一般从内容、情感等方面作答即可。

答案:画线的句子使用了引用、化用等手法,(2)概括写出苏东坡被贬谪黄州后的躬耕、宴饮、郊游、赋诗的生活情景,突出表现了苏东坡旷达、率性的文人情怀。行文整散结合,文采斐然,表现力强。(2)

★8.文章的收束句是:赤壁的存在为了苏东坡。作者为什么这么说?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

答:

解析:这句话强调的是赤壁对于苏东坡的意义,也强调苏东坡对于赤壁的意义,将二者的结合点答出即可。

答案:黄州是苏东坡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四年零四个月的流放生活;一首词两篇赋让蛮荒之地的赤壁变得千年烂漫;苏东坡植入了黄州市井生活,黄州弥漫着他的气息,刻下了他的烙印;赤壁的壮丽山水、风土人情成就了苏东坡的千古文名。(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浙江专版)2018-2019学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八)散文探究类题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