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华中师大考研试题

发布时间:2020-04-15 12:20:31

华中师大试题

填空

1.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依照抽象程度的不同,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和抽象的经验三大类。

2. 施拉姆传播模式强调传授双方只有双向互动才能达到真正的交流。

3. 皮亚杰把人的发展分为 感知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四个阶段

4.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

5. 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从底级到高级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6. 教育技术是由三个不同的起源融合而成,它们是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系统方法

7. 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依照抽象程度的不同,把人类学习的经验划分为做,观察,和抽象三大类。

8. 奥苏贝尔指出,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旧知识和新知识的联系

9. 计算机用于教学和训练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斯金纳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媒体是人体的延伸”是由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的

名词解释

1.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理论与实践

2. 先行组织者:指在介绍当前学习内容之前呈现的引导性材料,以便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关系

3. 前端分析:在教学设计过程开始的时候,先分析若干直接影响教学设计但又不属于具体设计事项的问题(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和学习者特征分析)

4. 经验之塔:由戴尔提出的, 戴尔将人的经验分成了三大类:直接的经验(做的经验)、间接的经验(替代的经验)、抽象的经验(符号的经验)。其中直接的经验位于经验之塔的底层,表示直接的经验是上面两大类经验的基础,人的学习过程总是从最底层的做的经验开始,然后不断上升到最顶层的抽象的经验。而抽象的经验获得比较困难,人们在学习的时候需要具备足够的学习和认知能力,但是上升到抽象的经验是学习的必然目的。

5. .认知策略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6. 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7. 初始能力:满足学习需要之前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等

8. 前端分析: 是对教学前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生特征分析。

9. 翻转学习(未查到)

问答题

1. 简述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由观点

(1)知识的形成: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经验论),也不是主观的东西(活力论,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

(2)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

同化:有机体把外部要素整合进自己结构中去的过程。

顺化: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形成新的结构)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3) 认识的螺旋,认识的螺旋是开放性的,所以知道的越多,未知领域也越大。

(4) 错误是有意义学习所必需的,对于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学习是一种通过反复思考招致错误的缘由、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而不是记住别人所给的答案。

2. 简述AECT’94定义与AECT’04定义的区别和联系

ATCT’’94:教学技术室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

ATCT04: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其区别在于:

04定义采用的是“教育技术”而94定义采用的是“教学技术”

04定义主要包括三个职能范畴:创设、利用和管理,其中94定义中的设计和开发职能在新定义中演化为一个新的职能:创设。在新定义中,评价范畴也不再列为一个单独的范畴,已经融入了创设、利用和管理之中了。

新定义添加了有关改成绩效的新内容。改善绩效的提法强调了学习的含义不但是获取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和提高能力。

新定义更加强调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性与合适性。倾向于认为教育技术的技术性是教育技术区别于教育领域过程中其他过程或资源的根本所在。

3. 请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答:“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空间,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为一个混沌系统,其运动过程要受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混沌系统规律的影响,因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必然会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目睹并参与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再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供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谓的后现代课程观,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提供了课程设计四原则: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它对于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因而,教育技术需要去适应这种后现代课程观。

4. 简述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的差异

答:教学论研究教学的本质与教学的一般规律并通过对教学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来确定优化学习的教学条件与方法。而教学系统设计本身并不去研究教学的本质和教学的一般性规律,它只是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具体的设计,换句话说,它是介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或中间环节。

5. 介绍你读过的教学设计书籍,并指出教学设计在我国的发展

答:我国目前在大,中,小学普遍实践的教学系统设计仍处于以“教”为主教学设计,且尚未能跟踪此类设计理论的最新发展,引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种种有益万分,基本上还是处于沿用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理论。然而,一小部分实践者开始关注并使用较全面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以及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或喜的是,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界提出了教学系统设计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思想,比如“主导——主体”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并在进行着不懈地探索实践

6. 简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或称九大教学事件)

答:引起注意;告知学生目标;刺激回忆先前学过的内容;呈现刺激材料;

提供学习指导;引出行为;提供行为正确性的反馈;评价行为;促进保持和迁移

7. 试论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特点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电化教育的兴起、电化教育的初步发展、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

中国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与我国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紧密相关,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征。其主要的特点有:两条轨迹的交汇,从民间到政府部门的参与,由社会进入学校,目的的变更在于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电化教育研究的外延不断的扩大,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信息技术促进其迅速的发展。政府的重视促进其发展上规模。

8. 以贝罗(DBERLO)提出的SMCR传播模式为例,说明教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播者,讯息,媒介,反馈这五个要素,在贝罗SMCR模式,S代表信息源sourceM代表信息message C代表通道channelR代表接受者receiver。贝罗模式明确而形象地说明了影响信息源、接受者和信息传播的条件,说明信息传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渠道,而最终效果不是由传播过程中某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信息、通道和接受者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传播过程中每一组成部分又受其自身因素的制约

9. 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答:技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教育技术学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10. 你知道下面这句话的背景吗?你能把它翻译出来吗?并谈谈对它的认识。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这段话是,2004 6月, AECT对教育技术定义作了进一步修订,把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新的定义特别强调了提高绩效符合伦理道德,这是对 94定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1. 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派别?它们各有哪些基本观点?并举例说明它们对教育技术的指导作用。

行为主义:强调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教学应该通过刺激、反应、反馈、强化等方式形成教师所要求的行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程序教学。

认知主义:强调内在的心理学习状态,其认知类型包括简单判断、图式、规则、总规则、技能、总技能、自动技能及心理模式。

应用:问题或学习任务置于具体的、实际的情境中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给学生提供的援助不应该是那些复制的或重复的步骤,教学中不要给学生提供那些学习了一系列机械的步骤就能解决的老一套问题。

建构主义:调的是学习者的个人目的、经验和认知策略,认为学习者根据先前的知识和所经历的不同学习环境,来建构不同的认知结构;教学应该尽可能建立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采用与学习者个人经验有关的问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方法。

应用:应把教学放在具体的情景中,注重学生学习的知识结构,小步子的建构式的学习。

人本主义: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

应用: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校应该以学习者为中心,努力适应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他们的各种潜能。

12. 简述教育史上的四次革命,为什么说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教育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第一次教育革命,是由于人类社会有了专门的学校,有了专职教师。人们把教育青年一代的责任,从家族手中转移到专职教师的手中,于是就引起了教育方式的重大变革。



第二次教育革命,是由于人类文字体系的出现。在学习过程中,人们把书写作为与口语和手势同样重要的教育工具,教学除了口耳相传外,又有了书写的训练,教育方式又引起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第三次教育革命,是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印刷术发明后,书籍可以大量印刷,教育就有了教科书,并被普遍应用,教育方式又引起了再次重大的变革。



第四次教育革命,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在教育领域中广泛运用,使教育方式又再一次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电化教育。

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率,让教学更加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并且使得教学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所以从很大程度上说教育技术又引起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13. 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试对这些基本观点进行解释和评论

知识不是通过传授获得的,而是由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借助教育者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建构而成。建构主义知识观强调提供认知工具、发掘知识资源、鼓励学习者与环境互动,建构个人知识的重要性。

其主要观点:

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通过通化和顺化来适应环境的过程。

2. 维果茨基社会发展理论:一是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其次他认为发展依赖于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

并且维果斯基提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理论

14. 写出你认为在教育技术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人和他们的贡献

加涅

贡献:

1.对学习进行了分类:他的学习结果分类主要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主要包括下面的智慧、认知和言语。

2.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加涅综依据其信息加工模型及学习者进行学习活动时的内部心理阶段提出了九大教学事件:引起注意,告知学习者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技能,呈现刺激,提供学习指导,引发行为,提供反馈,评估行为,促进保持与迁移。九大教学事件以线性方式阐述,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3.学习过程:学习是个体的一整套内部加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把环境中的刺激转化为能进入长时间记忆状态的信息。这些信息〈即学习的结果〉能给个体提供完成各种操作的能量。

4.学习层次:加涅把学习分为把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和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原理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

2000

1. 以贝洛(d.berlo)提出的smcr传播模式为例,说明教学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smcr模式,明确形象地说明传播的最终效果是由组成传播过程的信息源、讯息、通道和受者四部分以及客观存在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共同决定的,而传播过程中从信息源和信息接受者来说,至少有四个因素影响信息传递的效果:1、传播技能.2、传者和受者的态度。3、传者和受者的知识水平.4社会及文化背景. 再从讯息这个要素来看,它也受讯息内容,讯息要素以及讯息处理、结构安排和编码方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最终的传播效果。最后,从信息的通道看,不同传播媒体的选择以及它们与传递住处的匹配也会引起对人们感官的不同刺激,从而影响传播效果。

这个模式用于教学就变为教师-课业-教学手段-学生, 其中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解释信息,还对信息作出反应,说明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过程,籍着反馈机制使传播过程能够不断循环进行。教学信息的传播同样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传播行为来实现的,所以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重视教与学两方面的分析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反馈信息,随时进行调整和控制,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什么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试对这些观点进行解释和评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关于学习的含义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问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1. “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2. “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

3. “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 “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3简述个别化教学的基本含义和主要优缺点,并阐释网络技术对于发展个别化教学的意义。

个别化教学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适合于满足个别学生需要的教学。

个别化教学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个别化教学能充分体现教学的人性化特征,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

2. 学生获得学习资料要比在以教师与学校为中心系统中的情况更容易

3. 目前的个别化教学系统能从读、听、看、练等多种渠道来支持学生的学习,从而使不同媒体的特点得到充分发挥

4. 教师的帮助、劝告和指导获取相对容易。个别化教学系统能有效地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较差或有创新思想的学生。

5. 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学习结果的定期反馈。

6. 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开展“全民教育”。

个别化教学的缺点主要有:

1. 对学习者的主动性要求较高,年幼或缺乏经验的学生可能无法有效地学习。

2. 适合个别化教学的课程范围和类型有限。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实验教学和要求协作的课程如口语教学,个别化教学就显得难以应对。

3. 建立完善的系统存在困难。比如经费的安排、课程的设置、设备的购管理、维护等等。

随着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个别化学习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网络技术把人和人,人和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教育机会可以对所有人开放,任何地方的学生都可以学到最出色的教师教的最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教育水平,并且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

2001

1 试析传播与教育的关系,并阐述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发展的意义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communication,也有人把它译成交流、沟通、传通、传意等,它来源于拉丁文communicure,意思是共用或共享。现在一般将传播看作是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即传播者运用一定的媒体和形式向受传者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传播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对象的一种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意义:

奠定了教育传播学的理论基础,把传播学中讯息(message)的结构、处理方式、内容引入视听传播领域,这是教育技术设计范畴中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

说明了教学过程的7W要素,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要素都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纠正了传统视听教学理论对视听媒体进行孤立研究的错误倾向

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视听传播开始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信息交流活动。

确定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 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受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

揭示了教学传播过程的四大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

2 学习理论主要有哪些派别? 它们各有哪些基本观点?

1)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斯金纳(B.F.Skinner)

a.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反应概率的变化。其公式:S-R-S

b. 反应有两种 ,即应答性反应(由刺激引发的反应)和操作性反应(有机体发出的反应)。

c. 学习应是小步子、自定步调、积极反应、及时强化的。强化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特点: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皮亚杰(J. Piaget)

a. 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的。

b. 学习从属于发展。儿童学习到些什么,取决于他的发展水平。新的教育方法应尽一切努力,按照儿童的心理结构和他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将要教的材料以适合不册年龄儿童的形式进行教学。

c. 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方法,比掌握知识内容更重要。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罗杰斯(Carl.R. Rogers)

a. 学习是丰满人性的形成,它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b. 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力,对世界充满好奇心。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要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学习,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c. 有效的学习在于使学习具有个人意义。一个人只会有意义地学习他认为与增强自我有关的事情,信息对学习者是否具有个人意义,是信息保持的决定因素。

4 折中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代表人物:罗伯特. 加涅(Robert. M. Gagne)

a. “学习是指人的心理倾向和能力的变化,这种变化要能持续一段时间,而且不能把这种变化简单地归结于生产过程”。

b. 引起学习的条件有两种:内部条件,即学生在开始学习某一任务时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外部条件,即学习的环境。内部条件是基础,外部条件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两类条件是互相作用的。

c. 学习可分为由简至繁的8个层次: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指一连串刺激—反应联结)、言语联想、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每一层次的学习,都是以前一层次的学习为前提。

d. 学习结果,也就是教学目标,分为5类: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住处动作技能、态度。教学就是在使学生习得这5种能力。

e. 信息加工模式(图示)是最典型的学习模式。

f.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提供最充分的指导。

2002

1.简单介绍一下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并阐释其主要观点?

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不足。

2003

概述题

1.教育技术

根据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2.教学媒体

媒体是指承载、加工和传递信息的介质或工具。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时,则被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 形式,是师生 之间 传递信息的工具,如实物、口头语言。图表、图像以及动画等。教学媒体往往要通过 一定的物质手段而实现,如书本、板书、投影仪、录像以及计算机等。

3.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智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以及有效学习的条件。

 学习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折中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005

概念题

1教育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评价其结果,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2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指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程序化课件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程序化教材(课件),以练习或训练为主的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馈及强化。

论述题

1. 教育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各个阶段起到了什么教育变革?

教育媒体的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

语言媒体阶段: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代表事物与现象,成为人类最早使用的交流思想的传播媒体。

文字媒体阶段 :文字媒体可以将信息长久储存并广泛流传,对继承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文化交流、促进社会进步与文明起了重要的作用。

印刷媒体阶段: 印刷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可以大量复制、储存并广泛流传,对人类社会保存文化、传播思想和发展教育起了重大作用。

电子传播媒体阶段: 十九世纪末以来至今天,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年代,其中电子科学技术的发展更为突出。以电子技术新成果为主发展起来的新传播媒体,人们把它们称为电子传播媒体在我国用于教育领域后将它称为电化教育媒体或称现代教育媒体。

2. 你知道下面这句话的背景吗?你能把它翻译出来吗?并谈谈对它的认识。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using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在200461日的文件中发表了关于教育技术的新定义。本文拟对此定义作简要的分析和评价,然后分析了中国目前教育技术的AECT2004年的新定义是对1994年定义之后10年间美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

教育技术是通过创设、使用、管理合适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便利学习和提高绩效为目的的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研究和实践。

05定义把94定义的提法,“教学技术”改为“教育技术”,将教育技术的五个领域合并为三个领域。定义特别阐明了为什么不再把“评价”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因为定义提到的教育技术概念中的三个主要功能——创造、使用和管理,可以被视为三种独立的活动,由不同的人士在不同的时间中各自进行。它们也可被视为一个大的教学开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从系统方法论来看,每个阶段都伴随着评价的过程,实现对每个阶段的过程进行监督,并采取纠正性措施,这正是系统方法的重要特征。

新的定义特别强调了“提高绩效”与“符合伦理道德”,绩效指的是学习者的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提高绩效”强化了学习的新的含义:不仅是静态的知识,而是应用的能力。“符合伦理道德”,强调指出,长久以来教育技术一直坚持符合伦理道德的立场,并有一系列道德规范实践要求。

2006

概念题

1. 系统方法

所谓系统方法,就是一种以训练有素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法。系统方法的特点:

1, 输入、过程、输出彼此相关,即其中任一部分变化都会印象其它部分。

2, 系统的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解决方案并加以对比论证。

3, 对每一决策都要根据预定的目标来判断

4, 利用系统模型来显示问题解决过程各阶段的前后关系与反馈修正路径

5, 充分考虑环境约束条件对系统行为的影响。

论述题

1. 依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或者2005年对教育技术的定义,阐述“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涵义。

根据AECT‘94定义: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该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表述为关于学习过程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

这个定义强调以学为中心,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过程学习者通过与信息、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认知过程,学习资源是学习过程中所要利用的各种信息和环境条件

新的教学理论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你问哪个积极进行信息处理的主动学习者,而教师要提供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信息资源和学习环境。从21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需要出发,建造一个能支持全面学习、自主学习、写作学习、创造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打系统。

2007

概念题

1. 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分析,从而对师生的相互作用,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进行的简要概括.也可以说,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结构和展开教学过程的一种假设.

2. 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如何获取,选择,组织信息,复习学过的内容,将新内容与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以及如何保持和检索不同类型知识方面的策略.它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既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认知策略的客体是学习者自身的思维过程,它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共同经验原理

在教育传播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送与交换教育信息,教师要与学生沟通,必须把沟通建立在双方共同经验的范围内。

4. 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

混和学习可以描述为应用多种传递方法的学习计划,其目的是使学习成果和学习计划传递的成本实现最优化。

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以下的原则:

◇运用混和学习时应该首先考虑学习目标,而不是传递方法;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应当支持多种不同的个人学习风格;

◇每个人都将不同的知识带入学习体验中;

◇在许多情况下,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即时,即需。

论述题

1.绘制一个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并说明其中的工作要点

2008

概念题

1.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指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知识管理的基本活动包括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和存储。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共享。

2008

概念题

1. 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 Ubiquitous Learning 简称U -Learning 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也就是说 学习者可以在近乎无限的数据库中摄取知识 从超级媒体库中获得教材和教学课程 不论是文字的还是相应的声音或活动 或静止 的图像图形 他们还可以随时与教师或学伴交流。“ 泛在学习 的主要诉求是 无所不在 强调在适时适地 提供适合的学习资源

2009

概念题

1, 现代教育技术

结合AECT94定义,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理解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包括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媒体与教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教学过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设计与开发,远程教学技术,教学评价技术等内容。

上海师大

2005

概念解释

1.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李克东) 

教学系统化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乌美娜,1994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何克抗,2002

简述题

1.简述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要点。

答: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经验方式不足。

2006

概念解释

1、教学设计(同上2005年)

论述题

1、你是如何认识教育技术AECT05新定义的?

答: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实践已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较为系统的理论或一门科学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对教育技术的名称、领域、范畴、特征等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入和技术本身的飞速发展,教育技术的新界定与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翻新。       

        如今在国内教育技术界,说到“美国94新定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源于美国学者巴巴拉?西尔斯(B?Seels)和丽塔? 里齐(R?Richey)两人合写的《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一书,其观点凝聚着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研究的心血。该书于1994年出版,在美国教育技术界引起震动,而且在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自94新定义引入国内后,已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事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05是对94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但通常来说认定AECT'94是比较经典的定义。这里的05不是2005年,AECT2005定义又将教育技术定义为“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食堂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时间。”新定义是对AECT1994定义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现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参照了美国多个学者对“教育技术”的定义,从中发现,美国学者都是从“技术”的角度阐述他们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可以说他们都认为教育技术的身份或定位是“技术”,只不过他们的表现形式有的是显性的(比如海涅克),有的是隐性的。在这些学者中,所不同的是他们对技术的不同的理解。主要的观点如下:“技术就是科学知识的应用”;“技术不是对科学知识的简单应用,而是需要人们创造性地应用,而是需要人们创造性地应用”;“教学技术只是对学习知识的系统化的应用”;    “教育技术人仅仅需要关于学习的知识,而且在追求效率、效果的过程中,还会用到社会学、管理学、物理学等各个相关的知识,以达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目的”等等。

AECT2005年的新界定

其英文表述是:“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它的中文定义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也有人将其翻译为“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05定义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以网络和社会性软件作为技术支撑,关注绩效和深度学习。05年定义新界定与94定义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而变化和区别:

1、instructional 改为了educational

“教育'”指的是支持学习的各类活动和资源,“教学”指由学习者以外的人组织的、指向特定目的的活动。教育技术是一个更广义的概念,教学技术是这个广义概念的一个子集。

可以看出,教育的范围更广、更大,作为一门学科或者领域的定义更适合实际情况,更为全面。

2、study替代了theory

theory是指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而study是教育技术的研究。“研究”指的是超越传统研究(research)意义上的知识收集和分析,它包括量的研究、质的研究以及其它形式的研究,如理论性、哲学性的分析、历史调查、项目设计、错误分析、系统分析和各类评价。用study替代theory表明,在美国,教育技术更多只是作为一个领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因此在教育技术的新界定中,不提theory,只提study。

3、在“practice”前面加了限定词“ethical”

05定义将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视为本专业成功的核心,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的考虑,教育技术是不可能成功的。教育技术领域还存在很多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特别强调.

4、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替代了for learning

“for learning” 是“为了学习”强调的只是“学”;“facilitating learning”是“促进学习”则既强调“学”,也重视“教”(对学习的促进,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尤其是学校教育中更是如此)。“improving performance”是指“提高绩效”,绩效技术包括所有的干预手段,它是一个比教育技术更广义的概念。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绩效的领域都是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绩效是指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倾向和结果(即学习者的能力及其在新环境中的迁移能力);对企业来说,绩效则是指该企业组织预期的、符合总体目标的业绩。和94定义相比,增加有关“绩效”的考虑,不仅显得05定义既关注学习过程也关注学习结果;而且还表明通过培训来提高企业绩效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研究与应用领域。

 5、教育技术的范畴从5个(design,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management, evaluation)转化为3个(creating, using,  managing)Creating不仅替代了design, development这两个范畴 ;“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使用””(using);“管理””(management)转化为“管理””(managing); 将evaluation整合在creating, using,  managing三个范畴中;

其中  Creating不仅替代了design, development这两个范畴,而且内涵还包括创建学习材料,创建学习环境,创建档案评价袋等。将AECT94定义中的"利用"(utilization)范畴改成了"使用"(using)。在原文中,起草者指出,"使用"包括利用、推广革新、整合、制度化等,因此范围也变广了。将AECT94定义中的“管理”(management)转化为“管理”(managing)。因为在系统方法中,要求采用质量控制措施,以监督结果,采用质量保证措施,使管理过程不断得到优化,从中可以看出,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所以起草者使用了动名词的形式。将evaluation整合在creating, using,  managing三个范畴中。是因为每一个范畴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上都包含有评价,因此没有单独列出。

6、在processes and resources前加了限定词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在AECT94定义中,由于对过程和资源没有任何限制,导致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过宽过泛,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该定义把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界定在与技术有关的过程和资源上,将与技术性无关的过程和资源排除在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之外,从而将本领域的核心强调出来。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05定义中所规定的、作为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的过程和资源,尽管在其前面加了起修饰作用的限定词(有合适技术的),但由以上分析可见,并未能改变其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的本质;所以千万要避免断章取义地把05定义中的过程和资源仅仅理解为“有合适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即变成纯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若是这样,那就大错而特错了。

从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05定义和94定义相比,有所前进、有所发展的突出优点。

历次更新的定义包含了被定义项的游移:视听传播——教学技术——教育技术。定义项的游移:早期定义在美国:被视为媒体;20世纪60-7年代:被视为过程1994年的定义:教育技术不只是过程。

教育技术经历的历次定义,表明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以及教育技术行业专业人才的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教育技术的定义不是一成不变的,AECT05定义和94定义并非是完美无缺的金科玉律,定义也不会停滞不前,随着教育技术的向前发展、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教育技术定义的表达也会越来越完善。

2008

名词解释

1.      信息化教育

答: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教学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学手段科技化、教育传播信息化、教学方式现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2.      教学设计(同上2005年)

3.      混合学习

答:混合学习(Blended Learning

混和学习可以描述为应用多种传递方法的学习计划,其目的是使学习成果和学习计划传递的成本实现最优化。

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以下的原则:

◇运用混和学习时应该首先考虑学习目标,而不是传递方法;

◇为了满足广大受众的需要,应当支持多种不同的个人学习风格;

◇每个人都将不同的知识带入学习体验中;

◇在许多情况下,最有效的学习策略:即时,即需。

填空

1、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 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2009

名词解释

1、教学设计(同上2005年)

2、混合学习(同上2008年)

3、程序教学法

答:程序教学()是指运用电子计算机及程序化课件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程序化教材(课件),以练习或训练为主的教学。程序教学法是斯金纳通过动物实验建立了操作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并据此提出了程序教学论及其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自定步调,小步子,积极反馈及强化。

上海交通大学

2005

名词解释

ISD开发的五个阶段是:

上海师范

名词解释

1 .建构主义建构主义(constructionism)也可译为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的兴起是近20年来的事情,但建构主义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在谈到建构主义起源时,新西兰学者诺拉指出,在反对用直接教学方式以形成知识基础的原因方面,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是教育上最早的建构主义者。

2.教学策略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征,对教学中师生的活动过程、形式,涉及的教学媒体和方法等多种要素进行整体优化的,形成特定的教学结构或模式。这种整体优化安排的结果就是形成实施教学的综合性方案,即教学策略。

华南师范

2005

程序教学: 就是将教学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解成若干小的学习单元,编制成教学程序,有学习者自主学习。其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即时反馈。

华南师范

2006

1 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几种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模式 主动教学模式 支架学习模式

2009

2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特点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4.强调但对学习环境(为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为非“教”

6.强调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2010

3 加涅学习理论的条件和教学论,自己谈谈他对教育技术学的作用

先前习得的性能构成了学习必要的内部条件,这些内部条件通过一组转化过程而发挥作用;第二类条件对学习者来说是外部条件,教学设计主要就是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学习理论主要是信息加工认知理论,把人的认知用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他根据学习过程中包含有多个内部心理加工环节,从而推断出相应教学过程应由九个教学事件构成: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先前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诱导学习表现(行为)、提供反馈、评价表现、促进记忆和迁移。关于教学目标。加涅对教学目标进行研究,提出了用五种学习结果来解释教育目标。这五种学习结果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关于教学方法。由于加涅注重教学事件对学生学习的内部过程的影响,所以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

作用:把学习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加涅将其思想运用于教学设计,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加涅是将教育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的重要人物,是教学设计领域的主要开创者。加涅不仅为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原则,而且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陕西师大

2010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动的组合。其中既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又有人际互动的因素。

浙江师大

简单评论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

基本观点

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

2)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力上是正确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任何人都可教)

3)要学得好,必须采取发现法。

评价:对美国60年代的中小学教学改革有重大影响,促进了数学、物理等材料按照结构课程理论重新编制。但改革不成功。

不足: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主观努力的作用,而忽视环境和学习者自我条件等因素对学习的影响,第2观点脱离教学实际,发现法有一定局限性,费时太多。

论述:

陕西师大

2010

5 学习理论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你认为不同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对教学设计有何启示或指导意义?

首先,是否有某一个“最好的”教学策略或者是不是某一个教学策略比其他的策略更有效?鉴于学习是一个复杂的、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它受到个体原有知识的极大影响,也许对这个问题的最好答案是具体情况要作具体分析。学习受到许多来源的许多因素影响,学习过程本身的性质和多样性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Shuell1990)。当一个新手学习者第一次遇到一个复杂的知识实体时,对他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策略,也许对一个熟悉这一领域的人来说,就未必是最有效的。一般来说,教事实的方法和教概念与教问题解决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依据学习者的原有水平来确定究竟应怎样来教,包括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都应该是有所区别的。

那么,设计人员如何做到在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之间恰当匹配呢?我们首先要考虑当一个学习者较熟悉某个内容后,他的知识结构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当学习者在某个内容方面有了更多的经验之后,其从低到高的知识连续统一体会发生这样的变化:(1

能了解和应用标准的规则、事实和操作(知道是什么);(2)能像一个专家一样考虑问题,从一般的规则推断至特殊的、待解的个案(知道应怎样做);(3)当采用熟悉的办法不管用时,能提出和检验新的理解方式和行动方式(行动中反思)(Schon1987)。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个连续统一体同稍前描述过的学习理论连续统一体是吻合的。依据一个学习者在连续统一体中居于哪个位置――这同所掌握的知识的演进有关(知道是什么、知道应怎样做和行动中的反思),最适宜的教学策略是在两个连续统一体中相一致的策略。也就是说,行为主义教学方式在促进掌握专业内容知识方面是最有效的(知道是什么);将确定的事实与规则运用于一个不熟悉的情境中时,认知主义教学方式在教这样的问题解决策略方面是最得心应手的(知道应怎样做);而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则尤其适用于通过行动中的反思来应对非良构问题。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所要学习任务的要求如何。依据不同的认知加工水平,需要采用不同学习理论所赞赏的教学策略。例如,要求较低认知加工程度的学习任务(如配对联想、辨别和机械记忆)似乎是绝大多数行为主义教学方式最灵验(像刺激-反应、反馈或强化列联等)。要求中等水平认知加工程度的学习任务(如分类、执行规则或程序)主要是与认知主义的教学策略最相配(如图式组织、类比推理和算法性问题解决)。要求高水平的认知加工的学习任务(如启发性问题解决、个体选择认知策略和监控)一般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最适宜(像情境学习、认知学徒和社会协商)。

我们深信,教学设计人员需要回答的问题不是“哪一种理论最好?”,而是“哪一种理论在促进具体的学习者掌握具体的学习任务时是最有效的?”。在选择教学策略之前,必须考虑学习者和学习任务两个方面,考虑学习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加工要求这两者同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1)不同的理论所倡导的教学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有所重叠交叉(即在适当的原有知识量和相应的认知加量前提下,某一策略可以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理论);(2)由于每一种学习理论的独特聚焦,所适用的教学策略是很不相同的。这就意味着将任何一个教学策略整合到教学设计过程时,为什么要作出选这个策略而不选那个策略的抉择,这是依据学习任务的性质(即所要求的认知加工水平)和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水平来作出取舍的。

正是鉴于此,我们并不做倡导一种理论而否定另一种理论的事,而是强调每一种理论的不同用处。我们不应该只钟情于某一种理论,而要依据学习者现有的能力水准、学习任务的类型、在这一情境中达成最优学习结果的各种适当方法,来作出理智的选择。

华南师范

2013

6 、阐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内涵及其代表人物,并评述其应用价

华生 斯金纳

南京师范

2012

术语释义题

1、顺应

当个体的原有图示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刺激时,必须调整原有图示或建立新的图示,引起图示指的改变亦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应。

2、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2008

辨析题

按照皮亚杰的有关理论,在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已经形成了解决各类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如能够解决大量的代数问题等。

2005

比较题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异同

——知识的两大类别

   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是认知心理学家对贮存在人脑中的各种知识进行的一种最基本的区分。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的知识,能被人陈述和描述;程序性知识是关于

人怎样做事的知识,涉及有关运动技能、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等。本文试从知识的表征形式、类型、习得过程及其条件等方面,比较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异同点。

   一、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区别

   1、两种知识的不同功能导致了不同的知识表征形式。

   陈述性知识主要通过网络化和结构性来表征观念间的联系,为人考虑或反思事物间的联系提供了方便。它主要关心的是“是什么”,是对事件的一种描述性知识。例如,昨天下雨了。

程序性知识则以产生式的形式,通过目的流将一系列的"条件—行动"组装起来,体现了人会在何种条件下采取何种行动来达到一系列中间的子目标,又如何通过实现相关子目标来达到最终的

总目标。它主要关心的是“怎么样”“如何去做”,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由于所服务的功能不同,这两类知识还有静态与动态之别。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性的知识,它只是对事情的

一种描述,仅反映事物的状况及其联系,不具动态性。程序性知识则要对信息进行某种运作从而使之发生转变,是一种具有动态性的知识。例如,如何驾驶一辆汽车就包含着许多的过程。

   2、两种知识有着不同的类型划分。

   陈述性知识可分为基本单位的表征形式和综合单位的表征形式。命题、表象及线性排序均涉及单个观念、单个表象或单个关系,属于基础单位表征形式。图式则属于综合单位的表征形

式,它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涉及人对同一范畴成员身上出现的一些典型特征及关系的看法,是人学习的综合性产物。在图式的指导下,人可以对遇到的新情况进行处置和分类。图式含

有变异;它可按层级组织起来,也可嵌入另一图式之中;它能促进推论。与学校情境有关的图式可分为三类:表征自然范畴的图式、事件图式和文本图式。

   程序性知识的划分一般从两个维度来进行,一是具体领域与一般领域之分。前者限于具体范围之内;后者则广泛适用于各个领域,但在真正执行时困难不小,多数情况下只能起一种指

导作用。二是根据程序性知识执行的自动化程度来划分。自动化程序性知识通常执行起来快、执行非常精确、无须或只需很少意识监控、通常不能被言语所表达;有控制的程序性知识执行起

来慢且更具连续性、必须进行有意识监督、通常可以用言语表述。以上两个维度对程序性知识所作的划分是相对的,例如,具体领域的程序性知识可以是自动化的,也可以是有意识控制的。

   3、两种知识的习得过程及其条件不同。

   陈述性知识中,一个新命题的获得需经历以下阶段:a.呈现新命题b.激活与之相关的旧命题c.新旧命题结合,生成一些新命题d.新旧命题紧密地储存在一起。由于大量的陈述性知识需

要建立有意义的联系,通过积极的加工促进记忆。这就需要对其进行精致和组织。精致就是对所学命题有所增添和补充的过程。组织则是一种将信息分成若干个子集并标明各子集之间关系的

过程。

   图式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图式的形成和图式的改进两个过程。支持图式形成的教学条件有:a、给人的工作记忆提供支持,或说设法减轻图式形成过程中工作记忆的负担;b、选择范畴的适

当样例,实例在无关特征方面应广为变化;c、鼓励学生在形成某一范畴的图式时自己找到或提出该范畴的正确样例。支持图式改进的教学条件有:a、同时呈现图式的正反例证,以促进个体识

别适用与不适用两种情境的关键区别;b、选择匹配的反例.所谓匹配的反例即它既具备图式的其他关键特征,但也具备与配对呈现的正例相应的无关特征;c、创设不一致的事件,让个体认识到

自己已有的图式不能适用于意外的情境,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找图式为何不能使用的理由或原因。

   程序性知识中,特殊领域的自动化基本技能的获得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a、认知阶段,学生使用自己的一般的产生式或弱方法,对某一技能作出陈述性解释,并对这一技能的各项条件

以及在这些条件下将要执行的相应行动,形成最初的陈述性编码的表征。b、联系阶段,该阶段发生两种变化:一是最初对技能所作的陈述性表征将转变为特殊领域中的程序性知识;二是构成

该程序的各个部分的产生式的连结,即形成一系列的条件与行动的配对,将得以增强。c、自动化阶段,整个程序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协调。促进自动化基本技能获得的教学措施有:a、帮助

学生实现子技能或前提技能的自动化;b、帮助学生将一些小的程序合并成一些大的程序;c、帮助学生将习得的技能程序化。

   特殊领域的策略性知识要求根据条件的变化采取不同的行动,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这种能力决不可能也不应该达到完全的自动化。帮助学生获得特殊领域的策略性知识的措施有:a、在

不同的情境中练习使用策略;b、一开始就为学生提供练习使用策略行为的机会,使学生学会识别特定技能适用的情境,了解并体验到各种技能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依存的这种动态性质。

   二、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相似之处

    尽管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但它们之间还是存在着相似的地方。例如,两者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表征特征方面虽然完全不同,但它们都对贮存在人脑中的

知识和经验作了同样经济的表征。并且,这种知识在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容量中能够被灵活地使用。例如,在陈述性知识当中,当以命题的形式保留了客观世界在意义上的联系后,有可能使人

在工作记忆中以当时想到的为数有限的命题为线索,不时地从自己的长时记忆网络中提取出与此相关的命题或观念,因此人们由此及彼的联想当归之于这种观念网络化的形成。同样,对于程

序性知识而言,它通过自身的目的流来流畅地控制人一连串举动,以减轻人的工作记忆的负担。

综合应用题

分析布鲁姆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系统分类的一同?并且并举例说明他们对编写学习目标的指导作用。

布鲁姆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系统分类的异同 

分析布鲁姆和加涅的认知学习系统分类的异同?并举例说明他们对编写学习目标的指导作用?

   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每一领域由多个亚类别组成,子类间具有层次性。学习过程由下层向高层发展,下层目标是上层目标的支撑。加涅对学习结果进行了分类,提出了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

   两种理论的相异点:

   1.分类依据与理论不同

   布卢姆分类法基于生物分类学,以学生的外显行为作为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点。以分类学为依据的分类方法具有可测量性和可观察性,对指导操作性、形成性的学习具有客观的价值。布卢姆以教学目标的复杂程度作为分类的依据,注重学科的纵向发展。加涅分类法则基于信息传播理论与建构主义理论,从他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出发,以能力和倾向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基点。加涅理论从多个方面揭示学习主体的认知规律,对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具有现实的意义。由于加涅理论以认知规律为分类的依据,因此弥补了布卢姆分类法在艺术、哲学等学科的缺陷。从两者分类依据的区别,可看出卢姆分类法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加涅分类法,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2.结构体系不同

   在布卢姆的分类理论中,不论是主类还是子类之间都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布卢姆的分类是一个累积学习的模式,目标由简单到复杂(从下层向高层发展),上层目标的实现只能建立在下层目标的达成上。加涅的分类理论从整体上是不具备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累积性,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子类之间具具备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加涅把教学目标归纳的五种学习结果是具有跨学科性,每门学科都可以按照这五种学习结果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间可体现其差异性及侧重点。与此同时,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作为各门学科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

   相同点

   加涅提出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结果分为认知(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而布卢姆等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学习领域、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这两个分类理论的三个主类领域是一致的,只是言辞表达上的不同。与此同时,两个理论在教学设计、媒体选择等方面对教育过程都有其积极的意义。布卢姆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过程的循序渐进性,在知识型人才的培养有积极的作用。加涅注重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贡献。这两种目标分类方法是教育过程的两个维度,在不同维度上发挥其特定的作用。两者之间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存性,从这方面来说两种目标分类是具有相似性的。

   布卢姆与加涅的分类理论在教学中是具有客观作用的。两理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优缺点,我们应该善于利用两者的优势进行学科教学设计。不能片面听取个别的意见,而否定某一分类理论。

   国内一些教育工作者为了使学习目标的编写更加科学化,符合我国教育国情,结合我国教学实际,提出了一些目标分类的设想,进行了可贵的尝试。

 考虑到学习的最终结果必然会反映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上来,新的学习目标编写方法就从描述学生的行为或能力的变化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带来的问题,成为客观地评价学习结果的依据。

  新的方法包括ABCD法和内外结合的表述法。前一种方法非常适合于编写动作技能领域的学习目标,也比较适合于编写认知学习领域的目标,而对于情感学习领域来说,因为学习结果主要是内在的心理变化,比较难以测量,所以须用后一种方法来编写。

  1.ABCD

这种方法之所以叫做ABCD法,是因为它包含了四个要素:教学对象(audience)、行为(behavior)、条件(condition)和标准(de-gree)

下面给出一个用ABCD法描述学习目标的实例:

“初中三年级学生,在45分钟之内,

教学对象 标准

(A) (D)

将所给的英语短文译成中文,可以查字典。

行为 条件

(B) (C)

这是一个典型的包含了四个要素的学习目标的例子。事实上,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需要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照上述要求去编写学习目标。在有些学习目标中,条件与标准是很难区分清楚的。例如在上例中,“在45分钟之内”即可以理解为表明行为速度的标准,又可以看成是表明时间限制的条件。这确实给编写学习目标带来了一些麻烦,不过问题并不严重,因为编写出的学习目标如果真的能够用来指导教学、评价学习结果,那么如何区分条件与标准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可以说,一个好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既表明了编写者的意图,又能用来指导教学及其评价。

2.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

用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阐明学习目标可以弥补ABCD法的不足。具体做法是在陈述学习目标时,先用描述学生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表明学习目标,以反映学生理解、应用、分析、欣赏、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列举出一些能够反映上述内在变化的行为,使得学生内在的心理变化也能够观察与测量。在列举行为的变化时,仍然要采用前面所讲的ABCD法。

下面举例说明。比如,“让学生能够理解一篇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这样的目标是很难观察的。应该怎样来描述它呢?如果采用内外结合的方法表述就应该这样:

内部心理描述:能理解描述人物的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取材的;

行为1:能用自己的话概述课文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行为2:能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描述主人公时表露自己感情的句子;

行为3:能指出课文所叙述的事件中哪些采取了略写的方式,哪些进行了详写,以及它们对表现中心思想所起的作用。

应该注意,在这个例子中,总的学习目标是“理解”,而不是那些用来表明“理解”的具体行为。因为在这里所列举的每一个具体行为,都仅仅是为了表明“理解”的一个侧面,而不是学习目标。

内外结合的表述方法避免了ABCD法只考虑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学习目标的含糊性。

名词解释

什么是教学设计?

在一定的观点和方法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对教学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教学设计叫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要素)有: 2004年)

分析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目标;确定学生的准备状态;组织教学资源、形成教学方案;实施学习评价

教学系统设计华中师大考研试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