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为啥宠爱外国人配乐?

发布时间:2016-10-15 01:28:40

中国电影为啥宠爱外国人配乐?

历史遗留问题

  在影评人周言色看来,国产大片喜欢用外国人做配乐,客观看来属于历史遗留问题。梳理中国电影配乐史,无论中国台湾和香港,还是大陆地区,对于电影原声不仅不够重视,甚至会出现一些理解的偏差。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们所看到的大部分的华语电影,其所谓的电影音乐,往往只是由一到数首不等的主题歌或插曲组成,而且有的往往还和剧情不搭,纯粹就是流行歌曲和电影本身的拉郎配,云起君说,这既说明华人电影导演在当时对于艺术多元组合的欠缺,也说明华人世界对音乐鉴赏和认识上的片面和局限。比较典型的例证,是袁牧之1937年执导的《马路天使》里,田汉和贺绿汀编曲填词的《四季歌》和《天涯歌女》,尽管传唱至今,其经典性不容置疑,但对于这部电影,其实是很游离的。

  这种情形在90年代得到改观,因为墨镜王登场了,电影原声也被提升到了和电影几乎同等重要的地步。王家卫特别重视配乐对电影叙事的能动性,以致颠覆了电影原声在电影里的配角地位。王家卫早期也会用中国人做配乐,比如《重庆森林》里的陈勋奇和王菲。

  因为崇拜森田芳光,在电影界已然站到国际范的王家卫,不仅戴上了墨镜,连森田芳光的御用配乐师梅林茂他也要拉过来梅林茂走红中国,可以说就是从王家卫开始的。谈到90年代中国配乐的悄然转变,以及王家卫在这中间的地位,周言色评价说,从那个时候开始,即使没有电影,电影原声同样可以以独立的艺术品存在;而且此后的电影原声,常常能在电影中起到和镜头互补的作用,可以交代时空背景、可以呈现心绪起伏,甚至还可以起到话外音或旁白的作用。

  洋和尚好念经

  其实九十年代之前,日本配乐在香港影视剧中的应用就很成熟,比如横山菁儿的《英雄的黎明》等,就在那时被国内许多人熟知,因缘际会,日本配乐师也因此成了首批被国内电影人和观众注意到的音乐人。所以,虽然不能说是王家卫凭一人之力逆转了配乐在中国电影里的地位,但改变的确在那个时间发生,比如喜多郎与《宋家皇朝》。

  网友章璋说,中国电影爱日本配乐,应该是因为适合,喜多郎的《宋家皇朝》主题音乐用西洋管弦乐与中国丝竹乐器相结合,营造出气势恢宏又百转千回的音乐意境,很符合影片中乱世儿女情的内容。川井宪次为《七剑》配乐,不管你喜不喜欢这部电影,对其中激昂振奋的音乐都是无法忽视的。梅林茂曾为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46》等影片配乐。在《花样年华》中,每次周慕云和苏丽珍在楼梯上相遇,轻盈的华尔兹旋律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说白了,国外配乐人之所以在中国电影里受宠,是因为他们更适合。对于这种适合,姜文的宣传总监阎云飞曾这样描述:《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充满了隐喻和遐想的电影,久石让的音乐的确带有一种童话之于梦想的感染力。阎云飞还补充说:曝光久石让的报酬,是对艺术家的不尊重,对他们来说,是看合作对象,不是纯粹凭钱来判断。对于中国电影为啥常用外国人做配乐,真的应了那句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老话。

  但问题又不如此简单。曾和《拆弹部队》混音师合作过的中国音乐人阿鲲,对于国产电影疯狂迷恋国外配乐的解释是:中国不乏好的音乐人,但大多数国内音乐人更多喜欢闭门造车,商业化程度不够。电影音乐是一个非常讲究沟通的东西。配乐其核心不在音乐本身,而是音乐对于项目的帮助、加分和贡献。这也是电影音乐与流行歌曲等不一样的地方,很多国内音乐人不明白这一点,也就导致了能够以电影配乐作为职业的人才稀缺。至于阎云飞竭力遮掩的报酬问题,阿鲲觉得日本配乐师高报酬是应该的,电影音乐在整个影片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而电影音乐人所获得的酬劳却是与之不对等的,毕竟目前大部分的投资费用都给大牌明星了。

  提及电影配乐人,中国人比较熟悉的是久石让、喜多郎和梅林茂等,他们的配乐出现在多部中国大片里,《宋家皇朝》《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让子弹飞》和《一代宗师》等。于是问题来了:这些国产大片,为啥配乐都是外国人?中国电影外国调,到底说明了什么情况?

  国内电影人音乐素养低

  中国电影圈有个特色工种叫配乐买手,起作用相当于经纪人,职能是帮电影人到国外去买电影配乐。但中国电影配乐方面目前并不缺少中介和经纪人,反而是最重要的音乐编辑角色稀缺。电影音乐可以说是电影工业中的最后一环,在中国,大家对配乐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有过配乐买手经历的影评人毕成功表示,除了歌舞片音乐参与到剧情表达外,其它电影的音乐99%都是最后才做。

中国电影为啥宠爱外国人配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