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发布时间:2023-10-22 15:55:38

窗外梢头的那抹新绿窗外梢头的那抹新绿——重读《不做教书匠》有感枣庄五中许爱华201261715:29好书不厌百回读,在这个寒假,我重新读了管建刚的一本教育专著——《不做教书匠》管老师着眼于教育和教师的现状,旁征博引了许多真实而鲜活的经典故事,饱含热情地诠释着他对民族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教育的无限忧患,教师的无限希望……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管老师不仅将教师的工作状态分为三大类:把教育的事当做学校的事来做,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来做,把自己的事当做教育的事来做。而且还从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专业感、奋斗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等八个不同的角度指出了如何才能从一个教书匠的角色中走出来,真不愧是全国第一本为教师量身定作的励志书!看着那米黄色的封面,感悟着那高屋建瓴的教育真谛,聆听着那谆谆的教诲,我对人生和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教育是一株愈发苍劲挺拔的大树,有许多“教书匠”正整装待发,走向教育的春天。我愿让自己成为绽放在窗外梢头上的那抹新绿,行走在已经来临的春天里。感想一:勇于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记得“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有个永恒的誓言就是甘心一辈子当他的教书匠。那么管老师又为什么建议我们“不做教书匠”呢?管老师意味深长地说:“教师对教育的态度就决定了教师的高度。把教育的事当做学校的事来做,这样的老师其实与教育的关系比较远;把学校的事当做自家的事来做,这样的教师是老黄牛,任劳任怨,但不去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思考,不知道教育人生的真义在哪儿,他们就是“教书匠”;把自己的事当做教育的事来做,这样的教师看上去也忙个不停,但内心异常轻盈、活泼,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们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探求着教育的有效之路、高效之路,他们把教育的创新看作人生最大的乐趣和最大的满足,并且,享受着探索路上的种种欢乐和痛苦。“教书匠”中“匠”这个后缀,含有“有手艺的人”之意,但更多只是一种用来求生的重复、机械、单一的技能。所以管老师提醒我们要从“教书匠”升为“卓越的老师”。在教育的境界上将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渐和教育融为一体,将教育的事看成是自己的事,将自己的事看成是教育的事,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以牵引整个教育的生命之舟不断前行。感想二:温暖孩子的心非常欣赏管老师的一段教育箴言:“教育,是精细得连上帝都轻轻呼吸的工作。一个教师,能否和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换,将是教书匠和一名真正的教师之间的标志性的分水岭。”作为一个教师,只有时时触摸到学生柔软、温暖的心,才会感受到教育的神圣与伟大,才会不遗余力地用智慧去守护纯真的心灵,塑造纯真的心灵,美化纯粹的心灵。曾有个叫张阳的同学,上课特别爱做小动作,字写得特别的潦草,平时上课喜欢说一些冒尖的话,常引来很多同学发笑,每每听到其他同学的笑声,她总是一副很得意的样子。我在课余的时间多次找他谈心,他总是嘿嘿笑着说:“老师,1/3
窗外梢头的那抹新绿在你上课时,我再也不逗同学们了。”但在课堂上,他总管不住自己。我也手把手帮他纠正过字体,效果总不理想。在一次语文课上,别的同学都在读书,他左手拿着小刀,右手拿着一支铅笔,淘气地用刀子在铅笔上划来划去,一不小心,把右手的食指划了一个很深的口子。他的同位惊叫着:“怎么你手上流血了?”我急忙走到他的身边,焦急地问:“怎么回事?”这时他还用左手按着食指呢,好像若无其事的样子。“老师,我不小心拿着小刀,划破了一点儿,按一会,不流血就没事了。”我一听,就知道他又做恶作剧了,赶紧把手帕掏出来,夺过他的右手,把那根带伤口的手指全部缠得紧紧的,拉着他,对其他同学说:“大家先看书做题。”于是我领着张阳,快步走下楼,向医务室跑去。到了医务室,校医给他的手指消了毒,用纱布包好,我们才回到了教室。从那以后,张阳好像换了一个同学,课堂上非常自觉,还积极回答问题,字也写得端正多了。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真正的教育,往往就是蕴藏于那些很小很小的举手之劳的帮助之中,就像一个哥哥关怀弟弟一样,以自己的经验和先知,帮助弟弟的进步。在张阳手指被划破的时候,我仅仅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捂住伤口,仅仅领着他去包扎了一下而已,然而,就是这些微不足道的点滴做法,却温暖感化了他。感想三:改进教学传授的方法管老师特别地叮嘱我们:“要走出‘教书匠’的行列,不要做机械重复的事,要做出灵气来。”有人调侃说:“我看世界多变幻,世界看我却依然。”教书匠就是这样,以不变应万变。这不是沉着镇定,而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可见我们在平日的工作中,一定不能老是重复,要善于反思,不断改进工作。有一次,班里一位较差的同学,在一次语文素质教育检测中没有取得较为满意的成绩,原因是把黑板上的那句“同学们复习学过的三五专题”,理解成第三专题和第五专题,结果漏掉了第四专题没有复习。我了解之后,意识到很多同学对于常用的标点还没有很好的掌握,是照着课本讲解老生常谈的标点规则和用法吗?课文上的很多概念即使重讲一遍,学生也是没有兴趣的,于是,我就把深奥的概念化知识变为生活中比较常说或常见的生活现象,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运用。比如在讲解顿号的时候,编了一句顺口溜:“带上顿号是确数,去掉顿号是大约。”如果想表达一个明确的意思,我们应该在数字之间使用顿号,比如“每逢三、五日,奶奶就赶一次集”,是说奶奶在“三”“五”的日子里去赶集,如果没有顿号,奶奶什么时间去赶集,意思就模糊不定了。在“顿号、逗号和分号”并用时,有的同学容易混淆,我就采用了形象比喻的方法。告诉同学们:“分号相当于你的爷爷奶奶,逗号相当于你的爸爸妈妈,顿号相当于你和弟弟。爷爷那一辈的辈分最大,爸爸那一辈是第二层次,你和弟弟辈分最小。”就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表示并列的标点用法弄清楚了。感想四:找准切入口,整合教学资源在真正的教育世界里,教师付出的全是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配得上塑造人的灵魂的事业。高三的生活很单调,学习很紧张,有些同学不喜欢复习课本。如果不复习课文,基础一定不扎实,但如果仅仅抓住课文,在很多差生那里一定要耽误许多时间,写作的训练就显得很棘手。考虑这些之后,我就将课文、思维和表达三道工序合理巧妙地穿插在一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3

正在进行安全检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