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发布时间:2014-09-05 00:24:42

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20021122 中国宏观经济信息网

  ——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东琪 



  记者:在刚刚闭幕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令人振奋。请谈谈党中央提出这一奋斗目标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陈东琪: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最早提出中国要实现小康目标的是邓小平同志。他在1979年谈到要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时说,到21世纪中叶,我国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就是要基本实现小康。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时又明确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800美元。”  

  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对实现小康的概念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1991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对小康的内涵作了如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人民生活的提高,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到党的十五大时,我们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旨在对当时实现小康目标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内涵给予进一步的完善。由此可见,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我们今后20年的奋斗目标,是经过20多年的实践探索,把实现小康这一概念不断完善、深化,最终走向升华的必然结果,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记者: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总体达到小康水平是如何界定的? 

  陈东琪:1991年,国家统计局会同计划、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参照有关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小康指标做了量上的界定,将小康水平的社会经济指标确定为16个,其中包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经过对16个指标加权测算,到2000年时,我国东部地区已经超过了小康水平,中部地区为78%,西部地区为56%,全国平均为96%。因此,我们可以实事求是地说,到2000年,全国在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人民总体上还处于生存型消费、数量型消费的低水平小康阶段,还没有进入到发展型消费、质量型消费的阶段;地区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还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比如:2000年时,我国甘肃宕昌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有741元人民币,而同期上海浦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6500美元了。因此,在全国总体上实现小康的基础上,积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使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民,是今后必须完成的一项历史任务。 

  记者: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做出了十分全面的阐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如何量化的? 

  陈东琪: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包含了经济、社会、民主、法制、科教、健康、可持续发展、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方面,绝不仅仅是拿单一经济指标就能衡量的。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总体实现小康水平相比,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区别。总体上实现小康水平是一个静态的结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演进阶段。通过比较系统的研究,我认为我国未来20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将会出现一系列令人振奋的变化: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按照前10年翻一番,后10年再翻一番的目标来看,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可以超过3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200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95‰,较发达地区人口在剔除流动人口增加因素后接近零增长甚至是负增长(如上海),全国平均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到2020年时应当在1‰左右。透过这两组指标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会明显超过人口自然增长率,因此,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会更高一些。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到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人均消费等一系列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指标都会快速上升,恩格尔系数会明显下降。 

  二是城市化率。全面小康是一个综合的概念,不能仅仅用收入指标来衡量,因此,城市化率是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之一。2001年时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7.7%,农村人口还有62.3%。随着我国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0%是可期望的目标。 

  三是工业化率。衡量工业化率可以从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和就业份额两个指标来加以考察。从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份额来看,我们已经初步实现了工业化。因为2000年时我国第二产业已经占到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50.9%2001年为51.2%,今年年中为51.5%。但是,从三次产业的就业份额来看,我们还要做出努力。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份额为50%,第二产业为22.5%,第三产业为27.5%。那么,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到2020年时我国要基本实现工业化,主要是要大幅度提高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到2020年时,我国的工业化率可以用这样两组数字来加以预计: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分别是5%55%40%;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是20%以下、40%40%以上。这样我们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 

  四是人均预期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必然会反映到人民的健康质量和平均预期寿命延长这一指标上。2000年时世界人均预期寿命为67岁,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1.4岁。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卫生、医疗、保健环境的不断改善,我国人口的健康质量将进一步提高,人均预期寿命预计在2020年时可以达到75岁左右。 

  五是人口受教育程度。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指标主要是两个:文盲率和成人识字率。十六大提出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2000年我国成人识字率为85%,我国的文盲人口大都是老龄人口,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口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20年后的人口文盲率必然会明显下降,成人识字率应当达到95%以上。 

  当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涉及的内容要比我上面谈到的丰富得多,我们不仅要使经济更加发展,而且要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记者:今后20年确保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陈东琪:我认为,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前景是十分乐观的。首先,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最近13年来,在国内外严峻形势的考验下,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驾驭经济、社会全局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具有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这与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的政治环境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既体现了年轻化,又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同时在新老交替过程中确保了政策实施的连续性,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实现我们奋斗目标的重要前提。 

  第三,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回旋余地。 

  第四,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明确了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从而可以使我国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外资企业等等都可以在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不断释放经济增长能量。同时,所有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建设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其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得到相应的制度保障,势必会激发整个社会生产力能量的大释放。 

  第五,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基础上坚持扩大内需方针,将会为我们持续稳定快速的经济增长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说到底要看我们是否具有足够的需求空间。中国在增长中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必然会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全面复兴和繁荣。 

  第六,我国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增加,这与前20年主要依靠资源推动增长的局面有很大不同。此外,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依然存在。因此,今后随着技术进步因素的日趋活跃,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含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经济成长的内在动力将十分强大。 

  当然,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也是客观存在的。我认为主要来自于国际方面。世界经济不景气的不利因素依然可能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消极影响。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审时度势始终掌握决策的主动权,排除各种干扰,巧妙地把国际环境中的不利因素积极转化为有利于我们加快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注重不同地区的协调发展,充分调动所有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积极性,我们就可以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经济日报》 吕立勤

陈东琪: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