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诗经2

发布时间:2015-02-05 21:27:36

第二节 《诗经》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一、内容:《诗经》的内容反映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可以归纳为6个方面,它们是( )、( )、( )、( )、( )和(

(一)祭祀诗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大多是歌功颂德之作。如周族史诗五篇( )、( )、( )、( )、( ),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业绩,反映了周开国历史。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2)农事诗国风、颂中都有此类作品

a) 我国新石器晚期仰韶文化和 ,标志农业的初步发展。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风诗中最长的农事诗是* ),共888句,380字。其最伟大的价值是史料价值,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


b) 《诗经》中耕种藉田,传下祈谷、秋冬报祭时的祭祀乐歌作品有:( )( )( )( )《良耜》。

(3)燕飨诗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内容燕飨诗,更多反映上层社会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天子宴群臣嘉宾。

a) 表现宗法观念和亲族温情:周代是农业宗法制社会,宗族关系是维系社会重要纽带,统治者重视用宗法关系加强统治;

b) 周代礼乐文化的载体:宴饮中的仪式,体现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赞美守礼关系,否定纵酒失德;

c) 是周初社会繁荣、和谐、融洽的反映

(4)怨刺诗

a) 出现的时代背景:西周中叶特别西周末,出现丧乱、针砭时政的怨刺诗;

b) 主要保存在 )和国风中,如大雅《板》、《荡》,小雅《节南山》、《正月》等,反映厉王、幽王时赋税苛重,政治黑暗腐朽,社会弊端丛生,民不聊生的现实。

i. 大雅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讽刺有节制,带更多规谏之意,又充满无可奈何的悲哀;

ii. 小雅怨刺诗作者,地位不高,不但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如《节南山》、《正月》。还有直接倾泄对谗佞小人的怨恨诅咒,如《巷伯》、《北山》。小雅中更多将笔锋指向在奸臣佞幸者,言辞激烈,情绪怨愤;

iii. 国风中辛辣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国风中针对具体人、事而发讽刺诗,直接揭露统治者的丑行,如《陈风·株林》。

c) 回答:

i. 什么是“变风”“变雅”?内容主要是什么?作品有( )、( )、( )、( )、( )、(

ii. 唐·李世民《赐萧禹》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勇夫安识义,智者必怀王。”中“板荡识忠臣”说的是《诗经·大雅》中《 伯刺厉王和《 》召穆公伤进谏厉王的典故。与“板荡识忠臣”近义的成语是:( )。

iii. 大雅中讽刺厉王的作品有《板》《荡》《桑柔》,讽刺幽王的是《雨无正》,孟子在遭人谗悔之后写的是《 》。

iv. 国风:

1. 辛辣犀利地对统治者加以揭露和嘲讽:

a) 《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b) 《魏风·硕鼠》:

2. 针对具体人、具体事而发的讽刺诗:

a) 《陈风·柱林》

(5)战争徭役诗:

a) 正面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现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

i. 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和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这类歌颂角度写的战争诗,不重描写战斗场面,而是表现军威声势,强调道德感化和军事力量的震慑,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

b) 表现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

i. 《小雅·采薇》:对敌人的痛恨之情和思乡自伤之情的矛盾体。

ii. 《豳风·东山》:士卒的厌战情绪。

iii.

c) 徭役诗:有丰富复杂的内容和情感取向。

i. 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唐风·鸨羽》

ii. 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写夫妻离散的思妇哀歌:《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

(6)战争徭役诗:主要集中在国风

a) 反映男女爱情的幸福欢乐,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如《周南·关睢》、《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郑风·出其东门》;

b) 反映爱情遇挫的痛苦,爱情受阻挠时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愿望:如《齐风·南山》、《鄘风·柏舟》;

c) 反映结婚和夫妻家庭生活的: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

d) 表现婚姻不幸的哀歌:如《邶风·绿衣》、《卫风·氓》和《邶风·谷风》。

(7)其他:

a) 《王风·黍离》:写故国之思;

b) 《鄘风·载驰》:抒爱国之情。

二、特点

(一)内容广泛,立足社会现实,无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神话。

(二)祭祀、宴饮、农事是周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是对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描写。

(三)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其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进一步强化了反映现实的深度;国风中的作品,更多对生活侧面描述,表现诗人情感、个性和生活态度。

《诗经》中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愿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

思考:周民族史诗与荷马史诗的异同。

第三节 《诗经》的艺术特

预习:

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总结概括为( ( )( ),它们和( )、( )、( )合称为诗之“六义”。朱熹有三句话解释《诗经》的表现手法,其原文是:

a) “( )”;

b) “( )”;

c) “( )”。

一、赋、比、兴的运用

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可以叙述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中,( )是基础:

a) 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如《七月》。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b) 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i.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小雅·鹤鸣》;

ii. 部分运用比手法,如《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iii. 以动作和事物比拟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如“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甘如荠”(《邶风·谷风》),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

c) 兴: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i. 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节韵律、唤起情绪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ii. 有的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小雅·白华》:“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iii. 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内在联系,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可缺的部分,如《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名词解释:“比兴”p66——

d) 三种手法交叉使用的作品,已达到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境界,启发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如《秦风·蒹葭》。

二、句式:

(一)四言二节拍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节奏感带强,是构成《诗经》韵律基本单位。《秦风·蒹葭》

(二)重章叠句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诗经》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在表达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

1整篇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苡》。

2、一篇之中,两种叠章,如《郑风·丰》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

3、一篇之中,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首章不叠,后三章重章。

4、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5、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既是重章,又是叠句。三章在倒数第二、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6、叠字,又称重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

7、双声叠韵使诗歌章节舒缓悠扬,具有音乐美。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还有用在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砲之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

()押韵。(举例)

1、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

2、还有句句用韵;

3、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

4、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四、语言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不仅具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很好效果。

(一)数量丰富的名词;

(二)《诗经》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如《芣莒》将采芣莒的动作分解开来,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掇,拾也;捋,取其子也。”“袺,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襭,以衣贮之而扱其衽于带间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三)修辞:

1、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

2、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

3、对偶如“縠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

五、总体特色

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一)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二)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三)国风中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在雅、颂中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

思考:为什么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存在上述的差别?这些差别反映了什么?P68

第四节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一、《诗经》开创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

民歌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感于哀事缘事而发”的汉乐府民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建安文学,陈子昂宣导的诗歌革新,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的主张,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理论,都是对《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a) 抒情言志:我国诗歌沿《诗经》抒情言志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b) 现实主义

i. “风雅”精神

什么是风雅精神?

答:p68

ii. 倡导“风雅”传统来进行文学革新:

1. 屈原诗歌的“兼善风雅”;

2. 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

3. 建安诗人的“风骨”精神;

4. 杜甫的“别裁伪体亲风雅”;

5. 白居易“惟歌生民病”。

二、《诗经》的艺术手法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成功的借鉴

c) 比兴的表现手法为后世文人学习运用的范例。

i. 比兴:比兴手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比兴合称,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ii. 寄托:《诗经》于比兴时有寄托,屈原在《楚辞》中发展比兴寄托的表现手法。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d) 章法句式,韵律语言,对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

i. 操、嵇康、陶渊明等人四言诗创作;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方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追溯到《诗经》。

三、《诗经》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e) 《诗经》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民歌,朴素清新,生动活泼,和谐自然,给后世文人学习民间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复习练习:

简答

1、《诗经》是怎样编定成书的?《诗经》中作品的年代和作者情况如何?

2、你同意“孔子删诗”的说法吗?为什么?

3、《诗经》主要包括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是举代表作品进行说明。

4、《诗经》反映周民族发祥、发展的史诗有哪几篇作品?请简述它们的内容。

5、《七月》一是诗怎样描写奴隶的痛苦生活的?

6、分析《采薇》末章的艺术特色。

7、什么叫重章叠句和六艺?

4、诗经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