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2019-05-10 19:46:42

名词解释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

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实践:指人们能动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质: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实践主体和客体:主体是指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表象,感觉,知觉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

价值增值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周转/循环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和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炒超出度的范围 ,一物就转化为他物。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

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为获取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经济革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而的总和。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各地区相互融合成整体的历史过程。

选择题

1、 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 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 马克思主义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这三方面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发展创立起来的。

4、 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19世纪40-60年代,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4、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

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阶级性和实践性

6、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原理的根本方法是 理论联系实际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9、社会生活的本质是 实践

10、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科学实验

11联系和发展 是唯物辩证的总特征。

12、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3、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物质性

14、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物质生产劳动

15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6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

17真理 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9、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20、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或者国家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了。

21、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历史分析发和阶级分析法。

1.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那种主义?

2. 价值形式及货币

3. P148页第五行 三种价值 中间 五种职能

4. P47 实质和核心

5. P146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6. P158 马克思两大创新(唯物主义观,剩余价值论)

7. P155 劳动力价值三个部分

8. P160 不变资本 可变资本

马克思 名词解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