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1-08-29 14:41:13

第九讲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一、中国艺术中的形神问题

    正像中国造型艺术中“不似似之”的原则:“太似则呆滞,不似为欺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既不具象,又不抽象,徘徊于有无之间,斟酌于形神之际。”中国艺术追求超越于形似之外的神韵的秘密。

二、中国艺术中的动静关系

    中国艺术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舞之精神贯穿中国艺术。中国哲学强调以静制动,在宁静中表现活泼泼的生命精神(舞使其动了),阴阳相摩相荡,一推一挽,即是舞了。中国艺术中极为明显的重视线条的倾向(即使在非造型艺术中,重视线条的精神仍然不可忽视),舞的精神是其最好的象征(舞是形,是姿容,中国人认为,舞的精神在线条,抽象的线条,而不是块面)。

三、中国艺术中的含蓄问题

    曲胜过直,忍胜过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中国艺术的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艺人沿着这条小路悠然前行,在那深深的处所,有一无上妙殿。

四、中国艺术中以小见大的思想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造方式。心灵的活动是在有限中表现出无限。一切艺术的表现与其说是对对象的表现,倒不如说提供一个引子,一个开始,让人联想起无限的江山来。小的世界可以延展,大的世界却容易黔驴技穷。

五、中国艺术中大巧若拙的思想

    中国艺术家于散木中求全,怪石中求春,在丑陋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他们认为,以巧追巧,并不能巧;拙中见巧,方是大巧。

六、中国艺术中荒寒冷寂的境界

    冷、孤、寂的体验,在中国艺术中广泛存在,成为中国艺术家的普遍追求。他们表现的冷、孤、寂的感受并非是生命的哀叹,而是独立高标、不同俗流的狷介,是超出群伦、从容潇洒的舒卷。如庄子所说的,通过体验达到“见独”的境界,从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七、两宋以来中国艺术的和谐之美

    中国美学早期的和谐思想,偏重于人与社会的和谐,如大乐与天地同和。和谐美主要体现在伦理方面。而唐以后,和谐的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变,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和谐之外,更突出了人内在世界的和谐,人退回内心,平灭内在世界的冲突,通过艺术的途径,养得一片平和怡然的心灵,成为艺术的重要目的。

八、中国艺术中的性灵寄托和写意传统

    艺术不是技术,艺术乃安顿心灵之具,中国人将艺术就当作一叶扁舟,它带着艺术家作心灵的远足,驶向那理想中的天国,那里是他精神止泊的地方。艺术就是抒发性灵,同时也是安顿性灵的工具。

 

中国艺术中的美学思想

相关推荐